《老子》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名。注意四个概念:道、常、无、有。•道,道家哲学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基本含义在不同哲学流派那里有所不同。在儒家哲学那里,“道”作为天道,主要指人伦秩序;在佛家哲学中,道指佛法的真理;而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个包罗宇宙万物(自然、人类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依据,因而,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一切存在及其价值都本原于“道”,离开了“道”万事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常的含义•常,普遍的、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与“恒”的意义相同。“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一个在逻辑上互为条件的语句的省略形式,它的完整形式应该是“道,常,不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普遍、绝对、永恒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可以言说的,都不是那恒常的道。“名”的含义•1、作为名词,是指与对象相统一的认识、真理或概念。•2、作为动词,指对认识、真理或概念的语言表达,即:名状。是一个包含命名和描述在内的过程。“无”的含义•1、有或存在的反面,即没有或不存在;•2、相对特殊的肯定的反面即相对特殊的否定;•3、绝对普遍的否定,它同时也是绝对普遍的肯定,意即绝对普遍的无,就是绝对普遍的有;•4、无极、无限,世界的统一体。今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万物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常(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字词释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指天下之人。•斯:此乃是、于是。•“已”的意思是已经完成或结束,它所表达的是某一事态、某一过程、某一行为的完成与结束状态,它与前一句话中的动词“知”相联系,真正的意思就是“已知”,也就是说,“已”字在这里表达的是“知”这一认识活动的完成或结束。今译•世界上的人们一旦知道了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原因,那么他们同时也就知道了丑的事物之所以为丑的原因了;一旦都知道了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的原因,也就同时知道了恶的事物之所以为恶的原因了。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完成;长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随顺。“道”是永远如此的。接上•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字词释义•1、尚:崇尚、标榜。不争:不争名逐利。•2、虚:空净。弱:犹“损”。无知:没有伪诈的心智。无欲:没有争名逐利的欲望。•3、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4、智者:机智巧诈之人。不敢为:不敢恃智妄为。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今译•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货材,使人民不为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强健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字词释义•1、道冲:“冲”,古字为“盅”,训虚。说文: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2、不盈:不满,不穷。•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疑为五十六章错简重出。因上句“渊兮,似万物之宗”与下句“湛兮似或存”正相对文。所以,我们在五十六章,再对这四句作分析。•4、湛:沉、深,形容道的隐而未形。•5、象帝之先:象:似。帝:天帝。今译•道体是空虚的,而其作用却无穷无尽。渊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隐微啊,似亡而又实存。《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字词释义•1、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意即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他没有如人类般的情感。万物在天地间只是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着,并不象有神论所设想的,天地的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罢了。王弼注云: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续上•2、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作为祭祀时使用。•苏辙说: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适时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吴澄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息。故以刍狗为喻。续上•3、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意即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4、橐籥:风箱。•5、不屈:不竭。•6、多言数穷:政令繁苛,加速败亡。“数”通“速”。•7、守中:作守冲解。即持守虚静的意思。今译•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就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繁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字词释义•辐:车轮上连接车毂和轮圈的木条。•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孔,可以插轴(木条)。•无:空虚,或谓否定。•用:作用、用途。•“当……有”疑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型,意思是:“正因为……才……”。•埏:和水。埴:黏土。凿:开凿。户:门。牖:窗户。室:房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今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柔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无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字词释义•五色:指青、赤、黄、白、黑,泛指色彩的多样化。目盲,原意为瞎眼,这里喻指多种多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五音:指角、徵、宫、商、羽。•耳聋:喻听觉不灵。•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口爽:口病。喻味觉差。古人以爽专指口病。•驰骋:纵横奔走,喻纵情。续上•田猎:猎取禽兽。•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行妨:伤害操行。妨:害、伤。•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于“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腹易厌足,而目好无穷”,这里举目为例,加以概括。•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定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多味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他们摈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字词释义•宠:得宠、宠幸。辱:羞辱,耻辱。•若:好象。一说“你”、“你的”。•惊:惊慌。•贵:重视、珍视、看重。•大患:大的灾祸、大的祸害。•身:身体。•宠为上,辱为下:给他人以宠幸的人总是高高在上,遭受他人羞辱的人往往地位低下。其实,得宠者和遭辱者,都是地位低下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希望得宠(但却常常得不到),不希望受辱(但却可能经常受到羞辱),因此,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他们惊慌失措。续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身:一己之身、有限之身。引申为一己之欲念。•无身:超越有限之身,无一己之欲念。•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把一己之身当作天下人之身,把爱己身当作爱天下人之身。今译•得宠和受辱都使人惊慌失措,因为他们重视自己的一己之身就好象重视大的灾祸一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因为(地位低下)人们希望得宠而不希望受辱,他们把得宠看作光荣的事(而害怕失去它),而把受辱看作是卑下的事,因此,得宠(对他们来说)就感到惊喜,而受辱就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使人发惊。续上•什么叫做重视大的灾祸象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是因为人们重视自己有限的一己之身,看重一己的得失。如果抛弃了这种狭隘地自我观念,我还有什么担忧的呢?•所以,把以己之身当作天下之身的人,把爱己之身当作爱天下人之身,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字词释义•“夷”、“希”、“微”这三个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的。“夷”指无色。希指无声。微指细之不可寻,即指无形。搏:触摸。致诘:究诘、追究。一指“道”。皦:光明。昧:昏暗。绳绳:渺茫,不清楚。惚恍,即恍惚。若有若无,闪烁不定。执:凭借,用。御:驾驭、支配。有:指具体的事物。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纪。今译•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追究,它是浑沦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显得光亮,它的下面不显得昏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复到不见具体事物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又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叫做道的规律。《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字词释义•1、致,或作至,达到。致虚极,达到心灵空明的极境。2、笃:心意坚定,不为外相所移。守静笃,保持心灵清明宁静的状态,即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3、作:生成活动。观复:静观万物的往复循环。4、芸芸:纷杂茂盛。5、根:本原。指道。归根,回归本原。6、复命:复归天命自然的本性。常:大道运化的规律。7、明:清澈,不为所惑。8、容:宽容、包容。9、公:不偏不私。10、全:周遍。11、天:顺乎自然。天乃道:顺乎自然就是合符道。12、没身:终身。没身不殆:终身无虞,不会遭受危险。今译•达到心灵空明,使心意坚定而不外物所累到极致,(这样)就能通过自己的心灵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活动中直观到万物的循环往复的运动。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复到天命自然的本性,复命就叫做大道运化的规律。了解了大道运化的规律就叫做“明”。不知道大道运化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了解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的、宽宏大量的,无所不包、宽宏大量就能做

1 / 1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