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吧。5古诗词三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蓑遮醉媚锄(suō)(蓑衣)(蓑笠)(zuì)(醉酒)(沉醉)(mù)(牧童)(牧场)(zhē)(遮住)(遮盖)(mèi)(chú)(明媚)(妩媚)(锄头)(锄地)篙棹媪剥(zhào)(棹竿)(棹船)(bāo)(剥开)(剥皮)(gāo)(竹篙)(篙子)(ǎo)(翁媪)牧蓑遮醉媚锄剥多音字:铺:pū(铺开)pù(床铺)横:héng(横竖)hèng(蛮横)剥:bō(剥削)bāo(剥皮)乐:yuè(音乐)lè(快乐)吕岩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mùsuō读准字音pū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草横野,笛晚风。归来黄昏后,不脱。牧童[唐]吕岩铺:铺开。弄:逗弄。六七里、三四声:是概数而不是确数,突出了草原的开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弄铺六七里三四声饱饭卧月明蓑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诗句理解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可爱、调皮、疲倦。•一个“弄”,一个“卧”。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牧童》是代诗人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第二句写,分别从和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和。诗的三四句写的情景,塑造了一个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吕岩所见所听视觉听觉原野的宽阔乡村傍晚的静寂吃饱饭的牧童休息唐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牧童》中“铺”字好在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平缓舒适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的意思是逗弄,好在传达出了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gāozhàozhē读准字音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读出节奏一叶渔船两小童,收停坐船中。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舟[宋]杨万里舟:乘船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安仁篙棹怪生过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词句解析“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怎样的孩子?“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爱和天真。舟过安仁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舟过安仁》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宋杨万里所见所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童心与诚斋体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中国诗史上要算是一位极具独创性的诗人了。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这一称谓本身就表明了其独创性。诚斋体在诗史上的重要意义,借助文学批评家严羽的话来说,就是:“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诚斋体的伟大,在于充溢其间的童心、童趣。还没有哪一位古代诗人像杨万里那样,写出过那么多的生气勃勃的儿童形象,保存了那么多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与这一本质特征相联系,诚斋诗融入或借鉴了少儿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在诚斋体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人类对大自然永不泯灭的童稚心态与对人生哲理之追求的高妙的艺术组合。这也正是诚斋体最高的艺术境界。词和词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yuèzuìmèiǎochúbāowú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村居[宋]辛弃疾清平乐茅檐吴音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白发谁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茅檐吴音·村居[宋]辛弃疾清平乐相媚好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翁媪亡赖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小茅草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屋里传来一阵带着醉意的相互逗乐的吴音,这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在编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顽皮的样子让人喜爱。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谈谈你从词中悟到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的向往。小结《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请将《牧童》改写成一篇短文,再将它读给同学听一听!我来试一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