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目前,宏观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学派:一派是由理性预期学派发展而来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另一派是由凯恩斯主义演变而来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二者之间既有分歧,也有共识。本章主要介绍二者在总供给曲线方面的争论。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货币主义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一)、新货币数量论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一文,试图复活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并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货币数量论古典的货币理论是货币数量论,其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总价格水平,不影响总产出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形式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1)费雪(交易)方程式M·V=P·Y式中,M表示货币流通量,V表示流通中货币的流通速度,P表示总价格水平,Y表示总产出水平,即国内生产总值。费雪认为,充分就业是经济中的常态,在不考虑人口变动时,短期内总产出是一个常量。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一国的金融制度、经济结构及支付习惯等决定的,而上述因素的变化又是十分缓慢的,因而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也近似一个常量。在其他两个变量中,总价格水平随着货币流通量的变动而变动。货币流通量的变动是因,总价格水平的变动是果。(2)剑桥方程式M=k·P·Y式中,M表示货币存量,即货币发行量;P表示总价格水平;Y表示总产出水平,即国内生产总值;k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强调的是货币存量,包括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又包括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量。假定总产出水平,货币存量和流通中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不变,则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量在货币存量中的比重上升,则货币存量的流通速度将下降,k将上升;反之,k将下降。但是,剑桥学派认为货币存量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和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量的比重大体不变,因而K不变。同时短期内总产出Y也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总价格水平随着货币存量的变动而变动,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因,总价格水平的变动是果。2、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可用下面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Md/P=F(Yp,w,Rm,,Rb,Re,1/p*dp/dt,u)式中,Md/P为真实货币余额,即实际货币的需求。Yp:持久性收入;W:非人力(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Rm:货币的预期回报率;Rb:债券的预期回报率;Re:股票(普通股)的预期回报率;(1/P)*dp/dt:物质财产的预期回报率,即通货膨胀率;u: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弗里德曼把货币看作是一种资产,是一种保持财富的形式,货币需求取决于总财富(持久收入Yp)、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回报率以及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根据货币需求函数可推出下式:M·V(Y,w,Rm,,Rb,Re,1/p*dp/dt,u)=P·Y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P·Y为名义(货币)国民收入,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在短期内会轻微波动而在长期内是不变的常量。(二)、自然率假说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够保持经济处于或趋向于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充分就业状态。自然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因素,如经济社会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二、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国民收入具有决定性影响。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的国民收入。或者说,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的国民收入。4.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宏观经济政策会破坏这种稳定性。三、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无效。2.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政策时滞的存在,使“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弊大于利。)3.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政策只应当以货币供给量为直接控制目标,而且货币供给量只能按固定的比率增长。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至少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1、个体利益最大化2、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3、市场出清(弹性工资和弹性价格假设)无论是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状况讯速调整,每一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从而使经济具有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特征。4、自然率假说第三节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一、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以通过微观经济中的基本经济单位——厂商的行为引申出来。假设整个经济的总供给由n个像厂商i的厂商组成,整个经济的最佳产出量为Y*(即潜在产出水平),那么,厂商i的最佳产出量为yi*=Y*/n。如果厂商i的产品价格Pi与由各个市场汇总而成的市场价格P(市场出清价格)相等,则厂商i的产出为yi*,处在潜在或正常的产出水平。如果Pi′P,厂商i就会扩大生产,产出增加到yi*′,高于潜在产出水平。如果Pi′′P,厂商i就会减少生产,产出降到yi*′′,低于潜在产出水平。0PiyiSiPi′Pi=PPi′′yi*′yi*yi*′′(图23-1厂商i的供给曲线)厂商的产出与其产品价格Pi和市场价格P之差正相关。一个典型厂商i的供给函数可表示为:yi=h(Pi-P)+yi*式中,h0,表示厂商对其个别价格变动幅度与总价格变动幅度差额的反应程度。厂商i在安排下一个时期的生产计划时,自行确定自己的产品价格Pi,用对生产价格P的期望值Pe代替未来的真实价格:yi=h(Pi-Pe)+yi*厂商i根据社会中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布的价格P和自己的经验确定Pe:Pe=P+b(Pi-P)式中,常数b表示厂商对自己经验的依赖程度,b=1表示厂商完全相信自己的经验,b=0则表示厂商完全依赖从公共渠道获得的信息。yi=h{Pi-[P+b(Pi-P)]}+yi*yi=h(1-b)(Pi-P)+yi*将上式两边同乘以n,即可得到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Y=h(1-b)(P-P)+Y*式中,Y=nyi,Y*=nyi*,P由n个Pi汇总而成。上式即为卢卡斯总供给函数。该函数表明,只有在预测价格P等于实际价格P时,整个经济的实际产出才等于潜在产出(Y=Y*)。但一般情况下,实际价格并不等于预测价格,若实际价格高于预测价格,YY*;若实际价格低于预测价格,YY*。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基本思想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解释了现实世界的经济波动:过热和衰退。厂商通常只在自己的市场中观察价格。高的价格可能是因为需求增加,也可能只是反映了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在前者的情况下,厂商会增加产量;在后者的情况下,价格的变化是中性的,产量不会改变。但信息是不完全的,厂商会认为两种原因都有可能,从而少量地提高产出。对一次未预料到到总体价格水平的上涨,厂商都会误认为是需求增加的信号,导致产出的增加。正是信息的不充分,使得厂商的产量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导致整个经济出现一轮一轮的衰退和过热循环。三、简化的新古典经济模型设经济的总需求函数为:ytd=αt+β(mt-pt),β0…(1)式中,α代表除货币供给以外其他所有能引起总需求变化的因素,m和p分别是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的对数形式,参数β是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的乘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为:yts=yn+γ(pt-pte),γ0…(2)式中,参数γ=h(1-b),yn为自然率或潜在的产出水平,pe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均衡时:yt=ytd=yts在理性预期(pt=pte)的情况下:yte=yn…(3)yte=αte+β(mte-pte)…(4)均衡产出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均衡价格为pte=mte-(1/β)(yn-αte)。在未达到理性预期的情况下,由式(1)、(3)、(4)得,总需求中未预期到的部分为:yt-yn=(αt-αte)+β(mt-mte)-β(pt-Pte)实际产出对自然率水平的偏离部分为:yt-yn=γ(pt-Pte)根据以上两式解得实际的产出和价格为:yt=yn+[γ/(γ+β)][(αt-αte)+β(mt-mte)]pt=mte-(1/β)(yn-αte)+[1/(γ+β)][(αt-αte)+β(mt-mte)]从上述简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看出,由公众所预期到的总需求(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会影响实际总产出和就业量,完全预期到的总需求的增加只会是价格水平上升。只有未预期到的总需求(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才会影响实际总产出和就业量,并且影响价格水平。四、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根据上述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如果中央银行实行系统的货币政策,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pt=pte),从而使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如果要长期影响实际的总产出,中央银行只能随机地改变货币政策,不让公众掌握其规律,代价是产出的剧烈波动。因此,系统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上述政策含义可以进一步用下图说明:P0YYNLASSAS0=(Pe=P0)SAS1=(Pe=P2)(图-2“政策无效性”)P0P2E0E2AD0(M0)AD1(M1)E1Y1P1上图中,在E0点,Pe=P0,产出和就业在自然率水平上。中央银行为了增加产出,将货币供给量由M0增加到M1,总需求曲线从AD0右移至AD1。假如货币政策是公开的,公众将考虑货币供给量增加的信息并完全预见到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Pe=P2,总供给曲线从SAS0左移至SAS1,经济在E2点达到均衡,产出和就业仍在自然率水平上。因此,能预见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对实际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假如中央银行在出乎公众预料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量,Pe仍为P0,拥有不完全信息的厂商和工人会把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误认为对其产品或劳务需求的实际增加,从而提高产量和增加劳动供给,经济在E1点达到均衡,产出和就业将高于自然率水平。因此,未预见到的货币供给会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但当公众充分调整了价格预期后,经济仍将在E2点达到均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要想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但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当事人不会在长期中系统地和持续地犯认识上的错误,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政策无效性定理)第四节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一、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主要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脱离现实有关。新凯恩斯主义既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又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是一种“新的综合”。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是非市场出清假设。非市场出清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在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非市场出清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从而使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具有共同的基础。但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重大差别,其表现为:(1)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价格和工资粘性。(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假设。二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设,但新凯恩斯主义者大多认为,短期内形成的预期不是理性预期,通常是“理性约束预期”。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曼昆和罗默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991年)中认为,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界定“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1)这种理论否定古典二分法吗?古典二分法是指经济中的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影响,货币是中性的。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