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红楼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问题三: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问题二:能说出《红楼梦》中6个以上人物名字的,请举手。·问题一:完整看过原著的有没有?有多少?•背景资料:•《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49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一、《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文学经典•第一,原作为未完成稿,续作多样,直至如今,形成了堪称独特的文学现象。自乾隆年间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续作纷纷出笼。据有关学者统计,《红楼梦》的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增补红楼》、《红楼》、《红楼梦影》等。经历220余年,又有今人刘心武,以他的独特解读再续红楼,成为最近的文化热点。•第二,作者的写作题旨隐晦,意蕴丰富,令后人做多种解读,形成了“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第三,作品结构庞大,叙事复杂,人物众多,世间小说罕有可比者(俞平伯语)•第四,对《红楼梦》的改编历久而不衰,由文学而戏曲、而电影、而电视剧,形成了跨越多个艺术门类的独特景观。•第五,作为文学经典的《红楼梦》在走出国门的跨文化传播中遭遇问题。•书名的翻译闹剧•语言的障碍•审美欣赏习惯的隔阂浦安迪(AndrewH.Plaks)•第六,网络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引发的新一轮红楼热•“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推波助澜•2010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播放引爆大众“红学”狂潮二、《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1.何谓悲剧?•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Hegel:悲剧的构成是两个都有合理性又都有片面性的力量之间的冲突。•恩格斯:悲剧表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2.小说文本中的宝黛爱情•第3回,相见却似旧相识。•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王熙凤使出调包计,宝玉误与宝钗结婚,如此刺激断送了黛玉脆弱的生命。临终前的半句话“宝玉,你好……”留下不同猜想。3.影视中的宝黛爱情几个桥段:越剧版唱段王扶林版李少红版越剧青春版《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3.影视中的宝黛爱情几个桥段:越剧版唱段王扶林版李少红版黛玉葬花宝玉生日夜宴3.影视中的宝黛爱情几个桥段:越剧版唱段王扶林版李少红版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讨论:当今大学生如何看待宝黛爱情?三、《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1.关于形象诗学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如今已经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逐渐凸显,形成了被成为“形象诗学”的理论分支和批评模式。在国内,主要由湖南师范大学的赵炎秋教授(有《形象诗学》一书)和我提出这一概念(有《审美文化与形象诗学》一书)。2.《红楼梦》中的代表性人物形象1)宝、黛、钗2)王熙凤(凤姐),曾经有王朝闻专著《论凤姐》3)晴雯、袭人、紫鹃4)红楼二尤我校校友,美籍华人学者王海龙教授有专书研究《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参见《曹雪芹笔下的少女和妇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四、《红楼梦》的影像传播•1.现象:例证(王扶林版与李少红版对比分析)•2.意义:一是促进文学经典的普及化、大众化。《红楼梦》的文学文本120回,共110多万字,能够通读者并不太多。二是影视从文学经典中吸收精髓,获得力量,提高品位。•3.分析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审美方式和审美经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分析。第一,二度创作中的互文关系•1、关于“互文性理论”:巴赫金;克里丝蒂娃。单一互文关系与多重互文关系。•2、二度创作:对原作的理解和再创造;再度创作:在原作与改编作品的基础上再创造。•3、怀旧心理与审美记忆以此来分析王扶林版与李少红版的观众反响。•文学语言具有非直观性和想象的丰富性,让人在阅读或者收听中产生审美想象,调动自己以往的审美经验来再现文学场景。•影像语言具有直观的生动性和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可以克服阅读障碍而让更多的受众直接感知。第二,文学语言与影像语言•文学描写例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第三,文学性的多样存在方式•视觉文化时代,文学阅读的审美方式逐渐边缘化,但是文学欣赏仍然以多种方式,包括以视听方式存在。由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在改编中,文学经典得到了广泛传播。•进一步说,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当代文学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反过来,当代电影也提高了当代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力。(王朔、莫言、苏童、刘恒、刘震云、北村)结语•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接受,既是个人化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是历史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蕴会不断地有所发现。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回到经典本身,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发现。谢谢!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