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许宇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3/2020《乡土中国》读后感2011级行政管理2班20110704310088许宇刚2/3/2020在开篇之前,笔者要说明一点:对于费老的《乡土中国》,笔者认为是一篇一气呵成的艺术品,分其而论,会有种破坏美感的难忍之感,故14章一一而浅谈。2/3/2020第一章:乡土本色费老反复提一个词“乡土”,他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认为这样的一句话突出了乡村和土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最有乡土气息的当然是乡村,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9亿多。农民无疑是与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与其说是中国的社会具有乡土性,倒不如说是中国的农民或是乡村。土对与农民来说也是命根,因为扎根土中,他们才能世世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费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子说明了“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2/3/2020“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正是农民劳作和住宿的固定性,才会形成无数的聚集地,人与人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不是孤立排斥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往来,增进了感情。这与现代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单调,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2/3/2020第二章:文字下乡不知何时起开始有了城市人与乡下人的间隙,城市人多半看不起乡下人的,嫌弃乡下人脏、愚、穷。说乡下人愚是以什么为评判依据?其实,费老所说“乡下人与城市人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他们的知识比不上城市人,而并不是智力有问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抵制“扫盲”运动。2/3/2020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然而中国的乡村又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文字的重要性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人们在传递信息上的阻隔除了空间上的,还有就是时间上的。对于时间上的阻隔,乡下人也并不一定是采用文字的形式。乡村社会的生活是很固定的,他们不同于游牧民和工人,所以祖先们耕作劳动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们的经验。他们可以口耳相传,而不一定就要用文字记载。2/3/2020第四章:差序格局费老从“差序格局”这一角度探究了中西方的不同点,“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的清楚不会乱”。“中国社会则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取得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2/3/2020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人与人之间讲的是交情;而西方社会争的是权。2/3/2020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中国的“差序格局”与西洋的“团体格局”造就了这两个社会不同的道德观念。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团体格局下的西洋人的团体意识很强。中国的“差序格局”就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一格局的道德体系往往是克己复礼。2/3/2020而西洋社会则如费老所说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究其所上,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重人伦,等级分明,而西洋社会经过两次文化思潮,平等自由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注定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格局。2/3/2020第六章:家族费老认为在中国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都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在西洋社会就显得不重要了。为了避免混淆,费老提出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角度来研究。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这其实也就是对家和故乡的依恋之情。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春节来临之际不畏旅途劳累,纷纷归家与亲人团聚?就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家,家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3/2020第七章:男女有别费老提出“感情定向受文化规定”的观点。对此,我产生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感情的定向不只是受文化的规定也许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自身的内部原因。受外部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我国古语有云“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就验证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2/3/2020第八章:礼治秩序社会的形成必然会产生相关的社会制度,这些制度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法律就是其中一种。通常,我们认为,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我们则是人治或者是礼治社会。如果非要比较礼治和法治到底哪一个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我或许会选择礼治。因为礼治是主动的,它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而法治是被动的,是法律强迫的。2/3/2020第九章:无讼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不一定要找显著具有标志性的官方的东西,反而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风俗更能体现出社会的变迁。正如讼师的称呼的变迁折射出社会性质的变迁。这是进入法治社会的表现之一。但现代都市与乡土社会在这点上引发了冲突:在现代都市里是以法治为主,乡土社会以礼治为主,在伦理道德上差异很大。所以费老说:“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2/3/2020第十章:无为政治费老提出了两种权力,一种叫横暴权力,另一种叫同意权力就概念来看,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权力。但是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在人类社会中这两者都存在并且没有起冲突。所以,在我看来,费老提出的无为政治,我认为主要是针对乡土社会,因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经济水平不高,抵抗能力较弱,不能形成横暴权力的基础。如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即可反映出来。2/3/2020第十一章:长老统治这是对上一章无为政治的扩展,较于上章所提的两种权力外,其实在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在这两种权力之间的权力:教化权力。费老最后总结说用民主和非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不太全面。于是他自命名为“长老统治”。这样的总结有些似曾相识,其实我觉得这就与我之前所提的我国有些少数实行的原始民主制度相似。例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所实行的长老制,都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统治制度。2/3/2020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我认为乡土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谓的血缘社会,因为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而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社会里,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于是他们与新地区的人们的联系就只在于地缘,而没有血缘,没有归属感。2/3/2020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费老认为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是静止的,“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动得慢而已。”在环境变动的过程中,“文化英雄”随之产生,使用“时势权力”的领导阶层能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则可避免发生混乱,反之则混乱不堪,就可能引起名与实的分离。2/3/2020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费老说到“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的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他认为人的计划是不自觉的,欲望产生了“要”,为了满足“要”,人的行为就由欲望控制了,当人的行为变成自觉的,那就是需要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费孝通先生说:“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这句话很经典,在此我想表达的意思也正是如此。2/3/2020后感我认为费老是一位很好的良师益友,他写作的文章多用熟语,时常把自己和农村联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为农村孩子的我,读起他的书来感觉相当亲切,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他没有丝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认为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也是让我感到相当佩服的。2/3/2020谢谢!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