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汉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和民族节日提起节日,同学们立刻会想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去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外,还有一些节日是几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特有的节日,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称为民族节日。5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关于少数民族的节日你了解多少?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有本民族的新年,有庆丰收的佳节,还有纪念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节日等。特色各异的众多民族节日,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是傣族、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清明节前后主要活动:泼水、祝福、划龙舟、点花灯、放烟花、游园联欢等。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泼水节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发现了魔王的一个秘密: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侬香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这可怎么办啊?泼水节的传说:泼水节的传说:小姑娘急中生智抱住了魔王的头,这时火灭了。她就和六个姐姐轮流抱魔王的头,每次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除灾难而祈祷。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珍贵的历史镜头泼水节的热闹场面1961年4月,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同傣族儿女一起欢渡佳节。如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纪念址已经建成了曼听公园,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傣族儿女永远怀念周总理。人们尽情地泼洒着水,同时也在泼洒着吉祥和祝福。看了这热闹的场面,你是否也产生了到少数民族旅游的想法?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主要活动:点燃篝火、火把照天,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哈尼及彝族、白、佤、纳西、普米、拉祜、傈僳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火把节的来历传说在很久以前,天神派来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钱财和粮食。如果谁不愿意上交钱粮,这两名大力神就把他们的房子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等百姓苦不堪言,推选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大力神作战。聪明的阿体拉巴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时,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则气急败坏地跑回天庭报信。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个小盒向人间抛去。原来这个盒里装的都是蝗虫,盒子一打开,蝗虫便铺天盖地地扑向庄稼,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烈火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统统烧死了。人们最终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从此,每到这个时候,彝族人民都点燃火把纪念他们的胜利。“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时间:七、八月“那达慕”是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盛会。主要活动: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比赛项目及贸易活动。少数民族节日及习俗四月中旬三五天,傣族泼水送祝愿彝族火把六二四,庆祝战争的胜利七八月份那达慕,蒙古人民大聚会小结:晒衣节晒衣节是瑶族传统的节日,农历6月6这天瑶族妇女都要拿出自己家的花衣、花裙和装饰用具出来晒晒,每家每户的晾衣架上都晒满了红红绿绿的衣服,远远望去“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煞是好看。”雪顿节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壮族三月三歌节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土家族过赶年赶年是土家人最为隆重的节日,即按农历比汉人提前一天过年,月大的腊月二十九晚上过年,月小在腊月二十八。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明代嘉靖年间,年关将近,朝廷传来圣旨,急调土司地区士兵赴苏淞协剿倭寇。军令如山,计算路程,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开赴前线的土家官兵过了年再走,各路土司王商量过后,决定提前过年。后来,几路官兵如期抵达东南沿海前线,并立下赫赫战功。土家人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灭亡,屈原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个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