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本质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知觉研究的基本争论: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代表吉布森他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人们完全可以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相对应的直接知觉体验。间接知觉代表:布鲁纳,格里高利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不确定、模糊和不完整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认知心理学:常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来两种加工方式的对立来描述直接和间接知觉的争论自下而上过程(数字驱动过程)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自上而下过程(概念驱动过程)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直接知觉的支持者认为知觉直接来源于刺激,即自下而上的加工。间接知觉的支持者认为知觉始于对象的一般认识,即自上而下的加工。直接知觉实验吉布森,沃尔克:视崖实验证明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如果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致→知觉无须以往经验的支持(先天性)被试:6到14个月大的婴儿及刚出生的小动物(小老鼠,小猫)自变量:视崖的深浅两个水平:视崖,浅滩因变量:被试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两个水平:爬或不爬实验发现所有的婴儿都愿意在母亲的召唤下爬向“浅滩”,只有1/3的婴儿犹豫地爬过视崖,其他2/3的婴儿即使在母亲敲击玻璃以显示其坚固性后仍不愿意爬过去,这表示婴儿已经感知深度知觉的存在。实验结论婴儿视崖实验:6个月大的婴儿很难排出他们没有任何的深度经验。动物视崖实验:一旦动物的生存需要深度知觉,这种能力就会展现。总之,吉布森和沃尔克将视崖实验的结果解释为深度知觉的生态学意义,并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深度知觉的确有先天性。但由于不能在婴儿动物出生时进行实验,因此实验并没有从知觉中完全剥离经验的成分。间接知觉实验间接知觉论不否认直接知觉的存在强调当刺激和经验信息相互协调时,共同作用形成知觉。经验和刺激信息相矛盾时经验信息占主导基本研究方法: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矛盾的情境三维图形的知觉实验由哈德森设计,它表明人们在深度知觉上的经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测验中各个图片的感知。被试:非洲的不同部落实验结果:非洲班图人是典型的两维知觉者,经验帮助人们感知外部世界。不可能图形不可能图形:由于一定的线索模糊性和不连贯性,使知觉不准确,甚至产生矛盾的知觉。人们无法获得整体知觉体验,他们或是受到理性的修正,或是引起知觉者的困惑其他三维图形三叉戟图形实验:用来分离有无经验信息的两种不同知觉结果。分裂型图形透视型图形透视错觉实验除了分裂图形和透视型图片,研究者还利用透视原理制造了透视错觉图,以使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矛盾,从而分离刺激信息和经验信息知觉恒常性实验知觉恒常性: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腾布尔:长期生活在丛林中的土著人肯格在第一次离开森林来到大平原上远距离时无法感知事物的大小,只能根据网膜影像大小进行反应。实验结果:支持了知觉经验论。以形状恒常性为例形状恒常性: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不相同,但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莱博维茨研究年龄和形状恒常性的关系实验中,首先在实验仪器上向被试呈现一个目标刺激倾斜成各种角度的一个圆形,然后要求被试在四种比较刺激(一系列从圆到椭圆的图形)中选择一个与目标刺激看起来相同的形状实验结果: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成下降趋势双耳分听实验实验中向被试两耳同时呈现不同的声音刺激,要求被试报告其中一只耳朵的信息。实验结果:大部分被试报告的内容是将两耳的部分信息组合之后形成的内容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