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中水质监测技术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GB589-2010应急方案的制定由于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环节、污染成分及危害程度差异很大,要想制定一套固定的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应急监测毕竟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因此,为了规范应急监测工作,为各级政府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持,确定污染程度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就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最普遍的方面(如:布点与采样、监测频次与跟踪监测、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数据处理、监测报告与上报程序等)做一简介,与大家交流探讨。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现场应急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应急监测技术的先进性和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快速与准确相结合。布设采样断面(点)的基本思路•已知污染源及污染物,调查受污染的范围与程度的布点要求:可直接测定该污染源或排放口所排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浓度,比较简单;•已知污染源,未知污染物,调查受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布点:可以从了解原材料人手,列出可能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分析;•已知污染物,未知污染源,调查污染来源和污染范围;未知污染源和污染物,调查污染来源、种类、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根据受污染河流的地理环境和周围、沿岸社会环境、工矿企业布局全面布设点位进行排查和监测。布点应考虑的因素由于污染事故发生时,污染物的分布极不均匀,时空变化大,对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采样点位的选择对于准确判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极为重要。因此,点位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①事故的类型(泄漏、爆炸、火灾等)、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②事故发生的地点(如是否为饮用水源地、水产养殖区等敏感水域)与人口分布情况(是否在市区等);•③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尤其是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布点的基本原则①采样断面(点)的设置,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点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目的。一般以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范围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考虑对饮用水源地、农田土壤等区域的影响,合理设置参照点。②对被事故所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均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应设置削减断面。③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需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地表水污染事故布点采样方法•监测点位以事故发生地为主,根据水流方向、扩散速度(或流速)和现场具体情况(如地形地貌等)进行布点采样,同时应测定流量。采样器具应洁净并应避免交叉污染,可采集平行双样,一份供现场快速测定,另一份现场加入保护剂,尽快送至实验室分析。若需要,可同时采集事故地的沉积物样品。•对江、河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的下游布设若干点位,同时在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如江、河水流的流速很小或基本静止,可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在事故影响区域内饮用水和农灌区取水口必须设置采样断面(点)。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必要时,对水体应同时布设沉积物采样断面(点)。同时根据采样断面水宽设置不同的采样垂线。•对湖(库)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的水流方向的出水口处,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圆形布点,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多点样品可混合成一个样。同时根据水流流向,在其上游适当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必要时,在湖(库)出水口和饮用水取水口处设置采样断面(点)。•在沿海和海上布设监测点位时,应考虑海域位置的特点、地形、水文条件和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多点采样后可混合成一个样。样品的保存•对于所有采集的样品,应分类保存,防止交叉污染。现场无法测定的项目,应立即将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样品必须保存到应急监测结束后,才能废弃。监测频次的确定污染物进人周围环境后,随着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等自然作用以及应急处理处置后,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常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对于确认事故影响的结束,宣布应急响应行动的终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急监测全过程应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予以体现,但各阶段的监测频次不尽相同。原则上,采样频次主要根据现场污染状况确定。事故刚发生时,可适当加密采样频次,待摸清污染物变化规律后,可减少采样频次。监测项目的选择•突发性污染事故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形式的多样性、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应急监测项目往往一时难以确定。实际上,除非对污染事故的起因及污染成分有初步了解,否则要尽快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首先,可根据事故的性质(爆炸、泄漏、火灾、非正常排放、非法丢弃等)、现场调查情况(危险源资料,现场人员提供的背景资料,污染物的气味、颜色、人员与动植物的中毒反应等)初步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其次,可利用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仪等分析手段,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最后,可快速采集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有时,这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结合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经过对获得信息的系统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项目筛选原则总体思路:对于已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可根据已知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监测项,同时应考虑该污染物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反应,衍生成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可能性。对于未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中毒反应的特殊症状)和监测来确定污染物。固定源对固定源引发的污染事故,通过对引发事故单位的有关人员(如管理、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等)的调查询问,以及对事故的位置、所用设备、原辅材料、生产的产品等的调查,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确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流动源对流动源引发的突发性染事故,通过对有关人员(如货主、驾驶员、押运员等)的询问以及运送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的外包装、准运证、押运证、上岗证、驾驶证、车号或船号等信息,调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或使用单位,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鉴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应急监测的优先项目选择原则有毒有害化学品种类繁多,一般优先项目选择原则是:事故频率较高的化合物(按历年来统计资料中发生事故或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频率较高的化合物);毒性物质(毒性较大或毒性特殊、易燃易爆化合物);常见化合物(生产、运输、储存、使用量较大的化合物)。建议优先考虑物质根据常见污染事故的化学污染成分及被污染的环境要素,建议优先考虑监测项目为以下几类:•(1)地表水环境污染事故,如pH值、COD、氰离子、氨离子、氯离子、氟离子、As、Pb、Hg、苯、甲苯、硝基苯、甲醛、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2)土壤环境污染:建议优先考虑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杀鼠药。•(3)有机污染物:①烷烃类如甲烷;②石油类如汽油、柴油等;③烯烃类如乙烯、乙炔等;④醇类如甲醇、乙醇等;⑤苯系物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⑥芳香烃类如酚类(苯酚)、苯胺类等;⑦醛酮类如甲醛、乙醛、丙酮、丁酮等。水质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为迅速查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在具体实施时,应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最有价值的监测数据。对于现场不能分析的污染物,应快速采集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分析时应尽可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统一方法或推荐方法进行分析。必要时,可采用生物监测方法对样品的毒性进行综合测试。尽量采用国标方法、统一方法或推荐方法的原因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急监测跟决策有关,牵涉到法律责任,因而不能随便选用方法。•应优先考虑选用水质检测管法、化学比色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综合水质检测检测法、便携式电化学检测仪器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质谱联用仪器法等。•同时,还可从自动监测站和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相关监测信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前期质量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应急监测工作手册和应急监测数据库及应急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组织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培训,做好应急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设备的筛选,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及车辆等后勤保障和试剂、监测仪器的质量保证。•运行中的质量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和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应急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场的原始记录(1)要绘制事故现场的位置示意图,标出采样点位(如有必要,对采样点及周围情况进行现场录像和拍照),记录发生时间,事故发生现场性状描述及事故原因,事故持续时间,采样时间,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如水温、水流流向、流速、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2)记录中,应标明事故单位名称、联系方法,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流失量及影响范围(程度)。若可能,简要说明污染物的有害特性等信息,还应尽可能收集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盛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容器、标签等信息,尤其是外文标签等信息,以便核对。应在记录中按规定格式进行详细填写,监测任务完成后归档保存。(3)原始记录上数据有误需要改正时,应在错误的数据上划出横线,如改正的数据成片,可将其画框线并添加“作废”两字,再在错误数据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数据,并在右下方盖章或签字。不准在原始记录上涂改或撕页。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编号,个人不准擅自销毁。(4)参加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现场原始记录负责,做到及时记录信息,不应以回忆的方式填写。(5)每次报出数据前,原始记录必须有测试人的签名。(6)为适应应急监测快速报告的需要,可采用边采样、边分析、边汇总、边报告的方式进行。(7)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主要包括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分析日期、样品类型、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定结果、分析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签名等。•安全防护(1)进人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人员,必须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对事故现场不熟悉、不能确认现场安全或不按规定配备必需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时,未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许可,不得进人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2)应急监测时,至少应有2人同行。进人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应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的许可,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按规定配备必需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3)进人易燃、易爆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车辆应有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应使用防爆的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包括附件,如电源等)进行现场监测,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使用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4)进人水体或登高采样,应穿戴救生衣或佩带防护安全带(绳),以防安全事故。(5)对需送实验室进行分析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或性状不明样品,特别是污染源样品应用特别的标识图案、文字加以注明,以便送样、接样和分析人员采取合适的处置对策,确保他们自身的安全。(6)对含有剧毒或大量有毒有害化合物的样品,特别是污染源样品,不得随意处置,应做无害化处理或送至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谢谢王颖2011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