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学院,俞丽萍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第一节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一、组织(一)、组织的含义: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2)主体;(3)资源;(4)结构;(5)环境.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目标:多目标体系:(1)培养高等学历的学生(大学生:本科,专科,成人教育等等。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2)进行科学研究(铁路重大课题研究:高速列车,重载列车研究,其他学科研究等);(3)提供就业(管理人员,教师,后勤人员,临时工等)。主体:人:(1)学生;(2)教师;(3)其他职工资源:(1)人;(2)校园;(3)房子(教学楼,行政楼,实验室,后勤服务楼,住宿楼等等);(4)设备;(5)资金;(6)技术;(7)品牌结构:(1)校----院----系----教研室;(2)校----处----科;(3)党政系统,教学系统,行政系统。环境:(1)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全中国,全世界;(2)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医疗系统、卫生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社会安全系统、社会文化系统;(3)教育政策、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等;互动(1)内部各部分、各种人员的互动;(2)内部/外部的相互作用(二)组织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概念(2)利益相关者概念(3)组织要适应环境(4)组织反作用于环境二、行为(一)行为的含义:1.人的行为的实质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指人受生理支配、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人的行为是人内在心理需求的外部表现,也是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2、不同学派关于人类行为的观点:5种不同的观点(1)反应观。这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对作用于有机体的外部刺激的反应。S(刺激)——R(反应)(2)因果观。这是认知学派的观点,强调人的理性对行为的支配作用。S(刺激)——O(认知)——R(反应)(3)“心理力场”观。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将物理学“力场”的概念引入对个体心理的研究中,提出了“心理力场理论”,提出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公式:B=f(P,E)(4).需要动机行为观点。这是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5)目标动机行为模式目标动机行为3.人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4.现代心理学对行为的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2).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3).人本主义理论的解释。(二)行为的类型(1)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习得行为(生物性行为和补会性行为);(2)适应性行为和适应不良行为;(3)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4)合法行为与不合法行为(5)正向行为与反向行为(三)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1.目标律。2.动机律。3.强化律。4.遗传律。5.环境律。6.发展律。7.差异率。8.本我律。(四)人类行为的发展规律艾里克森关于人生8个阶段的观点:(1)信任—不信任(0岁)。(2)自主—依赖、疑虑(1—3岁)。(3)主动—被动、退缩、内疚(4—5岁)。(4)勤奋—自卑(6—12岁)。(5)自我统一—角色混乱(13—20岁)。(6)亲密—孤立(21-40岁)。(7)繁殖---停滞(41-60岁)。(8)完善—失望(61岁后)。三、组织行为(一)组织行为的含义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二)组织行为的分类1.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2.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四、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员工的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引导消极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可以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利于提高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组织行为学的对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如下十五个专题:专题一组织行为学导论专题二知觉与归因专题三情感与情商专题四个性心理与管理专题五态度与管理专题六激励理论专题七群体行为专题八群体沟通专题九人际关系专题十团队管理专题十一冲突管理专题十二组织文化专题十三领导专题十四组织设计与变革专题十五工作压力管理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古典管理阶段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二)行为科学阶段1.霍桑试验与人群关系理论。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三)行为科学对管理科学的贡献1,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重心的转变2,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社会系统学派(二)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三)权变管理理论学派三、西方管理人性观与管理风格小结1.“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2.“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3.“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4.“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5.“理念人”假设与企业文化论。四.西方人性观与管理风格对组织管理的启发1、现代管理以人为中心(1)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2)组织的竞争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日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重视员工的人性(1)员工的人性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它是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的。(2)员工人性的客观表现决定着管理风格的选择,管理既应适应人性特点又要改造提高员工人性。(3)深化管理的改革,首先是管理者人性观的变革。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回顾●心理学的常见分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的主要范畴: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识、注意、情感、情商、气质、性格、刺激、反应、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品德、态度、积极性、控制力、能动性、能力、意志等。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心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理论,比如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一般规律、情绪反应的机理、需求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理论等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凭借大脑机能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反映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刺激信息的反应和加工活动。刺激事件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品德、能力、智慧、意志等是心理活动状态。●心理过程涉及4个子过程:(1)认知过程,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识、注意等范畴。(2)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愁、惊、恐等。(3)态度过程,涉及刺激、反应、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品德、态度等范畴。(4)意志过程,涉及积极性、控制力、能动性、能力、意志等范畴。●性格特征是上述心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具体分为:(1)气质特征,(2)性格特征两大方面。●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是心理的生理基础。具体地说,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紧密相关。●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三大部分所构成。大脑和脊髓两部分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是最高级的神经,脊髓的重要功能是提供大脑与躯体神经传导通路。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躯体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内分泌系统:由多种内分泌腺所构成,主要包括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分泌激素注入血液,由血液运送激素到全身。脑垂体是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分泌生长激素和促进激素。甲状腺调节新陈代谢。肾上腺兴奋交感神经,使心跳加速,引起情绪应激化等。性腺分泌性激素。●心理活动的社会基础:个体心理活动极大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是影响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媒介。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规范、风俗习惯、传统、宗教等等。●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单维属性的反映。有机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各种形式的刺激,接收客观世界及躯体本身状态的信息。感觉过程包括:(1)接收刺激;(2)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3)将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两大类别的感觉:(1)外部感觉:反映外界刺激的信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5种主要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反映躯体位置、运动、内脏器官状态的信息。●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适应现象#感觉对比现象#感觉融合现象#感觉相互作用现象#痛觉案例:奇怪的人体错觉现象●知觉: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和思维(如分解、综合、比较、概括、分类、抽象、选择、组织、解释等),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一般特征:(1)知觉的再认和理解:大脑分析接收到的刺激信息,并将它们与储存于记忆区中的已有信息进行比较,如果能够匹配,则再认和理解得以实现,该刺激信息就被归入已有的知觉之中。(2)幻觉现象:是不存在客观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3)错觉现象:大脑对客观刺激的不正确的知觉。●记忆: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的储存反映,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了,大脑中再现出该事物的形象(称为印象)。信息储存主要在大脑皮层。在一系列学习活动后,在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突触联系,这就形成记忆。●按时间对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外界刺激的痕迹是瞬时记忆;如果注意则转为短时记忆;如果加工复演则转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现提取。●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是使贮存于大脑内的信息复现于意识中的功能,是保存和回忆以往经验的过程。记忆有三个基本过程:①识记,使经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留下痕迹的过程。②保存,即信息储存。③再现,即唤起和复现以往经验的过程。●遗忘:是大脑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再认,其原因是储存的信息受到内因或外因的干扰,在需要时复现不出来,导致暂时或永久遗忘。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可以得到恢复。(1)器质性遗忘(2)心因性遗忘●思维:思维是个体对接受的各种刺激和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包括概念形成、记忆、推理、意向、创造力、决策、问题解决等有关的心理活动。思维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类、识别、判断、比较、推理、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特征:(1)流畅性、(2)灵活性、(3)独创性、(4)深刻性。●发散性思维:●思维迟缓现象:●思维贫乏现象:●意识:就是人的觉知状态,即人对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态度、注意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潜意识与显意识:案例:可怕的梦境●情绪:是大脑对刺激信息进行评价后,内脏神经分泌出激素,使机体处于某种应激反应的活动过程。情感是指情绪过程的体验和感受,通常与情绪同义使用。一般情绪反应如:激动、欢乐、愤怒、悲伤、忧愁、烦闷、紧张、惊奇、恐惧、失望、痛苦、厌恶、嫉妒、内疚、悔恨、惭愧、羞耻等。●情感:是人对情绪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