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个案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激情与理性[i]——《新闻调查》个案研究作者:叶子等时间:2004-12-156:43:14激情与理性[i]——《新闻调查》个案研究叶子,宋铮,井华,冯丹,祝振宇(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2003年12月12日,“电视调查类报道暨《新闻调查》栏目发展高级论坛”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同时也拉开了“《新闻调查》校园行”活动的序幕。制片人张洁、记者柴静以及其他主创人员带着他们这几年做节目的心得体会来和老师研讨、与同学交流。持续一天的活动,上下午两个会场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北京广播学院,这个为中国电视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学府的老师和同学们以极大的热忱参与到了活动当中,因为《新闻调查》是大家心目中的名牌栏目,是最具新闻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电视栏目。从199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到今天,《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整整七年,正迈向第八个年头。在这七年里,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为我们奉献了一期又一期让人记忆犹新的优秀作品:《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大官村里选村官》、《贪官胡长青》、《与神话较量的人》、《“东突”揭秘》、《非典突袭人民医院》、《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等节目深入人心,不胜枚举。其中,《大官村里选村官》、《第二次生命》和《婚礼后的诉讼》获得了国际大奖。现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的孙玉胜对《新闻调查》的评价是:“这个潜心钻研了多年的栏目已经可以毫不逊色地代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ii]激情与理性是调查性报道栏目能否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创造真正的栏目品牌效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新闻调查》就正是在激情与理性的碰撞中不断前行,从而完成了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的质的升华。本文将以激情与理性作为切入点,从激情的理想主义者、栏目定位的理性演变、叙述方式的理性成熟以及质疑品格的理性确立这四个层面对《新闻调查》深入进行解析。一、《新闻调查》: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在成绩与荣耀背后,《新闻调查》也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坎坷和羁绊。七年中,节目的播出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从开播时的每周五晚21点到现在的每周一晚22点35分,其间调整了数次,有时还不能按时播出,节目的时长也有过几次变更。《新闻调查》是一片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沃土,但节目培养的优秀主持人却不断的外流。王利芬离开《新闻调查》到经济频道任制片人,王志去了《面对面》,董倩调去主持《央视论坛》,张羽去主持《东方时空》,这些人才的离开给栏目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此外,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节目不能正常播出,每一个编导都有过片子被枪毙的经历。面对这许许多多的困难,《新闻调查》的节目品质不但在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水准,而且还不断进步,收视率也在同时段的节目中稳居前列。也是在困难中,《新闻调查》逐步完成了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的转变,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这都要归因于新闻调查有着一个满怀激情的团队,一群满怀激情的新闻调查人。那么,激情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新闻调查人来说,激情就是满腔的责任感。《新闻调查》是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栏目,也只有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坚守在这块阵地。曾经是《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的董倩在一次节目讨论会上说道:“做人应当有责任感,而做节目也是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很多人对《新闻调查》都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对《新闻调查》的认识是:它一定要当社会的脊梁,应该给社会做出它应当做的东西。”[iii]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正常的问题和现象,如何准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和现象,如何透过这些问题和现象的表面去探寻事实的真相是新闻调查人一直在思考的。带着这一思考,《新闻调查》在2000年将栏目定位改成了“探寻事实真相”,并一直沿用至今。2003年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新闻调查》又提出了“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目标,力争做到在真相被遮蔽的地方就有新闻调查。这是一个激情洋溢的目标,它的提出让新闻调查人更加明确了肩负的责任。什么是真相?真相是“正在或者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探寻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被遮蔽的真相是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的,是需要有激情的。没有责任感的人往往会被那些表相所蒙蔽,只能蜻蜓点水,触及皮毛,只有那些真正有激情有责任感的人才会不断提出质疑,直至探寻到事实的真相。没有责任感,王利芬就不会跳进那些形式主义的渗灌工程,挖出塞着木头的水管(《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没有责任感,曲长缨就不会在太平间逐一核实阳泉沟矿难中死者的名单(《死亡名单》),没有责任感,柴静就不会在北京市人民医院的地下室发现黑板上SARS患者被写成普通感冒病人(《非典突袭人民医院》),没有责任感,杨春也不会在益鑫泰路派出所对证人的行走路线、对跳楼现场作深入准确的分析(《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正是有了满腔的责任感,才使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这些真相。面对真相,《新闻调查》不是简单呈现后束之高阁,也不是意气用事地恶狠狠地批判,更不是高高在上地生硬教化,而是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用积极的行动去引导,努力促成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样做不也正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的体现吗?对于新闻调查人来说,激情就是无畏的勇气。探寻事实的真相,做调查性报道,没有勇气是不行的。在对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做揭露性的报道时,面对的往往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群体,他们试图掩盖真相,总是用各种手段来阻挠《新闻调查》的采访报道,或逃避记者采访,或跟踪监听,或强行阻止拍摄,甚至是用武力进行威胁。在这样的情形下,能不能挖掘到独家发现,整个节目能不能顺利地播出,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新闻调查人从来都不缺乏勇气。《南丹矿难内幕》、《黑哨内幕》还有《温岭黑帮真相》等一大批节目都是新闻调查人克服重重障碍深入调查为我们呈现的事实真相。要做好的调查性报道,还得深入第一线,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在98洪灾最危急的时刻,《新闻调查》的精兵强将来到抗洪的最前线,冒着生命的危险为观众奉献了《保卫荆江》、《荆州,第六次洪峰》、《钢铁八连》等震撼人心的节目。特别是在《保卫荆江》中,摄像陈威面对从天而降,轰然作响的炸雷,镇定的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难得的画面,这不就是一种勇气吗?在北京SARS爆发期间,为了让大家了解隔离病房的真实情况,外表孱弱,话语感性的女记者柴静毅然穿上厚重的隔离服走进病房进行采访,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事后柴静回忆道:“我第一次进病区是在胸科医院做流行病学调查,当时站在三个病人的病床中间,有一个病重的大爷突然咳嗽了一声,那一瞬间我感觉呼吸急促,几乎想转身离开,但是作调查的防疫队员当时就站在这个病人0.5米的地方,非常镇定,我一直看着他,是他让我找到了站在那里的力量。”[iv]在困难面前,在危险面前,新闻调查人从不畏缩,他们将激情转化为了勇气。正是凭借这样的勇气,让《新闻调查》具有了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敢于直面一切的力量。对于新闻调查人来说,激情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如果每一期《新闻调查》节目对社会都有警示意义,都能推动社会的道德、法制和民主建设,推动相关体制的完善,那么节目最终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新闻调查人除了有责任感、有勇气之外还要有对事业的追求。为了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调查人执著追求,经常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都知道做调查性报道是最辛苦的,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总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如果没有激情,没有对事业的追求是做不好的。比如去年年底播出的《天灾人祸》节目,为了深入了解2002年陕西、陕南的洪灾为什么造成那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什么2003年在邻近的地区再次发生损失惨重的洪灾,节目组一行六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支帐篷,打地铺,整整住了8天8夜。白天是翻山越岭的采访,晚上回来还要自己做饭,这种认真调查的态度在今天这样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孙玉胜在《十年》中写道:“尤其是编导和主持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面对什么选题,都镇静从容地采访,有条不紊地叙事,有章有法地编辑,这种职业态度令我佩服,从《新闻调查》中,我看不到弥漫在许多电视从业者身上的浮躁之气。”[v]新闻调查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认真调查得来的很多优秀的揭露黑幕、探析真相的节目有时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播出,节目被“毙”就意味着付出的努力将不会有回报,即使是这样,调查人还是依然无怨无悔、充满热情地坚持去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闻调查人的这种追求。正是有了新闻调查人对事业的不断追求,才会有今天如此精彩的《新闻调查》。新闻调查人是一群有责任感,有勇气,有追求的人,他们满怀激情追寻自己的理想。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见证历史,探寻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从而推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如人们说的那样,新闻调查人都是理想主义者。《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说:“作调查性报道,你得有理想,而且这些理想主义者在各个地方可能是比较孤独的,但是来到这个地方,特别是加入到新闻评论部的集体中,你会发现这个地方聚集了一大批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热情、才华,在推动着调查栏目的进步,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vi]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理想,才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新闻调查》的一次会上,董倩曾经说过“要做好记者,首先要做好人”。尤其发展到调查性报道的时候,如果记者没有好的人品、强烈的正义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做不好节目的。正因为有了这一群有正义感的理想主义者,才会有舆论监督的力量。虽然《新闻调查》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我们有理由寄望新闻调查人能够冲出阴霾,看到充满希望的蓝天,因为他们都是激情的理想主义者。有人说,理想给了理想主义者快乐,却收获了满心的现实之痛。但是,在这个理想缺失而不是理想泛滥的年代,我们应当坚信:坚持理想就是拥有希望。然而,一个栏目要想成功,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新闻调查》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激情与理性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新闻调查人的理性思考展现在栏目定位的理性演变、叙事手法的理性成熟和质疑品格的理性确立上。二、栏目定位的理性演变在《新闻调查》走过的七年多时间里,新闻调查人从没有停止过对栏目定位、栏目走向的思考,即使是在栏目收视率最高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高枕无忧。在开播之初,《新闻调查》还没有形成非常清晰明确的定位,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栏目定位由最初的“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转变为今天的“探寻事实真相”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个阶段:从1996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新闻调查》的探索阶段。在节目开播之初,台领导就对这一栏目寄予厚望,将其“视作央视新闻改革继《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之后的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评论部也倾尽全力铸造这个品牌;但是“央视在这个时期的策略目标是:精品、深度和大台风范”[vii],并未对“调查”有所重视,或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调查”的深刻意义。所以这一时期的节目基本是针对一些正面或中性题材所做的深度报道,或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1996年,新闻评论部主任袁正明提出《新闻调查》应该在三年内由主题性调查发展到事件性调查,然后过渡到内幕调查。在这个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引领下,栏目组“摸着石头过河”,首先把力量集中在主题性报道上。比如《宏志班》、《张家港三问》。1997年,《新闻调查》为自己的栏目提出了形象定位语——“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栏目关注改革进程,记录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98年的抗洪系列报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透视运城渗漏工程》也是98年所作的一个标志性的节目,制片人张洁称之为“实现了自己从选题到栏目发展定位上的一次对接”,的确,即使现在看来,这一期节目仍不失为一个出色的调查性报道,它体现了栏目早期由主题性报道向揭露内幕的调查性报道的探索,更在《新闻调查》所追求的实现调查性报道上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它让《新闻调查》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1999年2月《新闻调查》在98年4月制作的一期节目《大官村里选村官》荣获摩纳哥蒙特卡罗电视节纪录片类“女神”银质奖。1999年11月,另一期节目《生命》获第36届亚广联“广播电视特别节目奖”。这些荣誉和鼓励让“调查人”更加坚定了自己创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