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计划经济体制的发生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通常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方式同两种社会制度相联系。以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进行资源配置,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经济体制通常有两种模式——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或消灭一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主要通过经济计划,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主要通过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市场经济通行的是价值规律,它使经营者对于利润的追求成为直接的、可以预期的;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经济主体活动的极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其最大弊端在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当代资本主义基本是国家政策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即市场调节为主与国家干预为辅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商品经济本身的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价格>、<、=价值)(供>、<、=求)——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作用自动调节,推动经济运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经济决策中央化2、资源配置指令化3、经济活动计划化同时,计划经济的某些巨大优势,是其它经济手段难以企及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国家组建生产企业;有计划地进行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仿照苏联模式,吸收革命战争年代供给制经验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并非一无是处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明显。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政企不分;2、否定价值规律;3、所有制结构单一;4、严重的平均主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初步形成•第一阶段(1978—1983):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改革开始突破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观念•第二阶段(1984-1987):•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和“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概念。•1987年,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同年,邓小平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指计划为主)从苏联模式产生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全民所有,一个企业的产品流向另一个企业,只是使用权的变化,其所有权属于全民的性质没有改变。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只有产品生产、产品经济。•第三阶段(1987-199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界定市场经济的属性,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标准的思想束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共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独立的市场主体•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完备的市场经济法规•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体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增强活力。围绕公有制主体地位建立的市场体系及其规则,能否保证市场公开公平公正是一个问题。第二、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体系:现代社会关于市场的概念不仅包括一般商品市场,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即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构成市场体系。第三、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在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弥补“市场失灵”,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灵动的、高效的,但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不管总量平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机制无法消除垄断市场不提供公共产品市场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这是与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不同的。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节的有效结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性质•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建立的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的。•评价一种所有制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主要是看其是否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框框•突破了公有制只能有两种形式的框框•突破了集体所有制只能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框框•突破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可分割的框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探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现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决定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必须以存在相互竞争的独立的经济主体为前提,而充分、公平的竞争环境,首先要求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公有制是我国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根据和保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都是这样。3、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我国的公有制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或集体所有部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大体有如下类型:•股份制:通过发行股票、按股集资、联合经营的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的性质通常取决于投资者的性质•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与合作制特性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一种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所有制实现形式。----股权不流通是这类所有制的明显特点•混合所有制:股本来自不同的所有制单位,以至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混合所有制的最大特点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劳动者拥有所有权之外的充分自由与权利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因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因此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从政策、法规、环境、条件各方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流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成为人的天性。由此形成的按劳分配:劳动者以主人身份参与生产和分配“劳动”是劳动者参与国家生产的唯一要素,是劳动者参与国家分配的唯一资格劳动产品以劳动为尺度分配给劳动者国家是按劳分配的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企业是按劳分配的主体;按劳分配以实现的价值进行;以货币形式支付;只能在同一企业内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按资分配:即凭借资金、资产所有权,通过集资、入股、投资获取的利息、股息、红利或级差收益按信息和知识产权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以经营效果好坏来分配个人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主要指在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工作的职工工资收入个体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指个体劳动者通过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个体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曾经有两种“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一种导向政策实践证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阶段性发展政策存在很大局限性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原则。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初次分配问题太多,再分配事实上很难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