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威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经验教训本章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以毛泽东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容;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时数:4课时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重要会议1957-1958反右运动1958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大跃进运动1962-1966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1963学雷锋活动1963-1976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1966-1976文化大革命1955-68-70上山下乡运动1970一打三反1974-1975“批林批孔”运动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从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到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社会领域内:政党高度控制国家,国家高度控制社会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形成个人专断。政治上:缺乏民主破坏法制经济上:各种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论十大关系由来: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内容: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意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党在八大前后,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对抗性vs非对抗性)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需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之间——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意义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党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科学和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工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强调,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1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刘少奇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