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美术学院傅金辉设计方法论—本体论1.元设计—概念的剖析2.设计的源与流3.设计的变与不变4.小结1、元设计—概念的剖析古罗马哲学家艾比克泰德说: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设计方法论—本体论概念即“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陈述”,它是所有人观念中共性的集合,随着社会变化被人们赋予意义。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商品”的内涵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而外延是古今中外的全部商品。内涵代表了概念质的方面,而外延是量的方面。人文科学的概念:科学、民主、文化………抽象而不真,内涵模糊而外延扩大。设计方法论—本体论设计呢???如果想对事物或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可以沿着两条轨迹进行:一是抽象的轨迹;即“元”;一是历史的轨迹,即“源”。设计方法论—本体论抽象的轨迹是对该事物本质的形而上的思考。历史的轨迹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历程与动因,状态变迁的前后或背景。设计方法论—本体论“设计”一词有两种性质:做为动词指人类的一种活动;做为名词指这种活动的产物。但“design”一词有太多也太宽泛的含义,每个人每天都是设计师。科学侧重于分析、发现设计侧重于综合、创造设计是人的基本活动,只要是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计划、构想、盘算——带有预见性的、未来性的、愿望性的内容,都可谓之“设计”。按照赫伯特·西蒙的观点,只要人们将知识、经验,以及直觉投射于未来,目的是改变现状的活动,都带有设计性质。设计方法论—本体论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其内涵就越狭窄,概念就越模糊。那么狭义的设计(或者“精确”的设计)认为职业化的设计人员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才叫设计。如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服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这样的概念建筑在两方面的观念基础上:即设计是一种专业(职业)性的活动,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在)从事的;设计的结果有“可见的”物质性产物。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纠结于设计概念的范围并无意义,这许多带有设计性的活动,其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属性:①设计是人的精神性的活动不管是行为还是行为的产物,都是可见的,但真正的设计的本质却是精神性的活动,是不可见的。任何可见的设计行为都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②设计是带有目的性的活动任何设计的产物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特定目的…………有毫无目的性的人类创造吗?有“不为了什么”而进行的设计吗??设计方法论—本体论③设计指向未来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探求,未来属于“无限可能性”的范畴。④设计是创造性的,求新的设计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管是形式创新还是内容革命,都体现着人类的创造本质。⑤设计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设计活动总是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下进行的,在特定时代、地域、技术条件的局限下,设计活动表现为一种为适应外部环境而采取的有限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法论—本体论上述即我们所说的设计的本质意义,是设计活动的本元,归结为一句话——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目的是人创造的最终指向。各种人造物构成了一个非自然的物质世界,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的世界。设计方法论—本体论2、设计的源与流关于设计的起源,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原始先民第一次敲击以制造石器。狭义:设计始于工业革命之后。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职业化的设计师出现。匠人与设计师的区别?匠人因循古制,依赖经验,很少创新,只是技艺上的完善,缺少创造性。设计师创造性的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躲在经验的围墙内做重复性的工作。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真正使设计从手工艺、艺术中分离出来,开始职业化、系统化、理论化地进行创造活动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催生了一批新兴学科与职业。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实用色彩浓厚的学科纷纷从哲学或自然科学母体中剥离。现代(或专业化)的设计概念也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它是过程的产物。设计方法论—本体论设计方法论—本体论工业革命后的设计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出众多的运动、流派、理论,如工艺美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维也纳分离派、芝加哥学派等,有关的设计史都讲述了这些流变。上述流派的思想基础可归结为以下五种:(1)以艺术为中心的设计,传承于历史。(2)面向机器和技术的设计思想,以机器和技术效率为主要目的,把人看做机器系统的一部分,并要求人去适应机器。这种思想又被称为机器中心论或技术中心论。设计方法论—本体论(3)以刺激消费为主要设计思想。(4)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面向人的设计思想,为人的需要而设计。(5)自然中心论,考虑人类的长远未来的生存问题。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现代设计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进化后,历史来到了“信息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当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是:(1)经济方面,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2)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3)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变革的源泉。设计方法论—本体论(4)科学的作用与认识的价值是社会基本结构组成,科学家与经济学家更直接参与政治活动,脑力劳动深入基层的倾向加深。(5)知识的目的和价值发生变化,技术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的融合,南辕北辙各自一端的状态将成为创新的障碍。设计方法论—本体论在这样的宏观语境下,当代设计表现为“多元化”的态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设计风格正日趋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的理论、观念或“思潮”,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当代设计的疆土被进一步扩展。设计方法论—本体论设计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信息、服务等“非物质”的设计研究成为时尚,于是诞生了“信息设计”或“非物质设计”;外部知识的渗透驱动着新理论纷纷诞生,经济学的“可持续”概念催生了“可持续设计”或“绿色设计”,体验经济助产了“体验设计”;管理学、市场学与设计联姻诞生了“设计管理”。此外还有“整合设计”“情感设计”“跨界设计”等。设计的支流触及各个学科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切都表明设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扩展,设计理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设计方法论—本体论3、设计的变与不变设计的改变是由于设计所处的社会语境的变化造成的,也就是发生在设计行业之外的因素(外部因素)使得设计活动改变了。外部因素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大致包括如下内容:文化与艺术、科学与技术、社会与经济、地理与环境、政治与宗教………设计方法论—本体论人们的目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载体,未来的方式是未知的,是需要被设计的。设计总是不断求新,向人们展现出最大的变化性,但设计内核是不变的,即人的永恒的目的性。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由设计的不变内核,我们可以发现支配设计活动的内在逻辑。自然科学属于陈述逻辑,关心事物“是”什么样子。设计科学关注事物“应该是”什么,同时还要明确“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属于祈使逻辑。如:设计一座建筑的过程。。。。设计方法论—本体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环境代表可能性,是可变通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外部环境代表了限定性,是一组变化的参数。对建筑设计来说,开发商、业主、市政部门对于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期许,而这三者之间的较量与冲突、妥协与平衡最终决定了设计的结果。设计方法论—本体论进一步抽象思考,开放商、业主与市政部门实际分别代表了影响设计的三个重要因素:资本、人与环境。正是这三个支配逻辑之间的动态关系,左右了设计的可变化部分。设计历史上的流变,当前多元的设计理论,都是在这三种逻辑支配下进行的。资本环境人设计方法论—本体论资本的逻辑:“以机器为中心阶段”、“商业化的、时尚设计阶段”都是遵循资本的逻辑,设计做为手段服务于资本的增值。在机器为中心阶段,追求“生产效率”,以生产为主体。认为人是机器,需求是统一的,标准化变革以丧失人的需求个性为代价。商业化的时尚设计追求“过程效率”。媒体制造时尚与需求,人被异化为消费动物,生产产品并迅速过时,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设计是为了刺激消费。设计方法论—本体论人的逻辑:手工艺阶段——工业社会初期(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少就是多、形式追随功能(极端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设计学科开始成为研究“人”的学科,当代的“用户研究(User—Research)”和HCD“以人为中心的设计(Human—CenteredDesign)”都是在人的逻辑支配下进行的。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环境的逻辑: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人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以环境逻辑为基础的思潮盛行。设计方法论—本体论由上面的流变不难看出,设计一直是一个很浅层的领域,我们所看到的设计现象或设计作品、风格或流派、新理论与新方法都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臣服或抗争,更有可能成为刺激消费的手段来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设计与这些“外部环境”之间有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设计的历史如镜子般折射出某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设计方法论—本体论反思人类过去的“辉煌”,我们收获了物质的同时也丢失了乐趣、情感、情操以及对一切存在事物的尊重和敬畏。社会的任何进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设计方法论——认识论预习:1、设计与艺术的异同2、设计与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的关系下一讲:谢谢thanks附加:几个问题的明晰“正”——设计是什么?“负”——设计不是什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设计与艺术的异同②设计与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的关系现代设计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而科学、技术、艺术一直是它的直系亲属,但由于三者的概念模糊,导致与设计的血缘关系不清晰。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随着纯艺术与手工技术的分离,出现了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技术与科学结合形成“科学的技术”。工业革命实质是技术的革命,人们为了追求效率而放弃了美,生产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设计运动实际是呼唤产品的艺术性不可丢失。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发现工业时代的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理想融合剂。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化”与艺术“设计化”同时进行着,艺术与设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设计科学与艺术互不来往甚至互相敌视已有许多年了。艺术在追求审美中疏远了规律,科学在追求规律中也遮蔽了审美。科学与“真”或“正确”被等同,艺术与“美”或“价值”被等同,非此即彼。造成设计要么是“科学”,要么是“艺术”,造成“设计科学”或“设计艺术”的论争。其实科学或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设计与二者的关系:⑴设计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艺术⑵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⑶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来研究设计的规律,可谓“设计科学”;当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去创造,去表达情感与美,可谓“设计艺术”。⑷设计中融合艺术的想象与科学的方法,艺术的创造与科学的分析,艺术的自由与科学的严谨,就会超越“加法”,发挥乘方的巨大作用。科学与技术作用下的设计科学与技术是两类不同的活动,科学是关于“是什么”的系统知识,技术是综合利用这些知识去改变世界的“手段”。其实科学与技术并称是很晚的事,它们的联姻从工业革命才开始,而由科学推导出来的技术——科学的技术(比如电磁波的应用),到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在之前的可以称之为“经验技术”,来自经验并通过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发展的技术。由于现代的技术基本都是科学催生的技术,科技一词出现了,科学与技术被看做一体。现代科技相对于设计,既是被动的被选择者,又是主动的改变者。总结设计与三者之间的关系:⑴设计从科学中汲取知识来探求合理的生活方式;⑵设计选择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⑶设计从艺术中获得美与价值、情感的表达。在设计的概念下,科学、艺术、技术结合在一起。设计与人文“自然科学”关于自然与生物的规律,侧重“解释(explain)”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关于人类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精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侧重“理解(understand)”人类。自然科学主要通过技术来服务设计,人文社会科学对设计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研究上。关于“人”的知识,是设计师的必修课。并不仅仅局限在狭义的“人体工程学”中的生理或尺寸的知识,还包括更广阔的心理、社会、文化的知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