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毛冬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毛冬梅2009年12月一、有关“学习语言”方面的论述《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指的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即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洪镇涛先生《新课标下的语感教学》: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为本体(1)语文课和外语课外语课是学习外国语言的,语文课是学习祖国语言的。(2)语文课和其它课程●其它课程所用的课本虽然大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但课程目的是学习其中的内容(义理),而非其中的语言文字。●只有语文课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3)根本任务和派生任务●语言是载体,它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地接受了思想、情感、知识、文化。●学习语言是根本任务。接受其中的义理(内容),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等,都是派生的任务。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学习语言与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思维训练、审美陶冶怎样结合起来?(1)学习语言和思想教育结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2)学习语言和思维训练结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加大思维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翠鸟》、想象、联想。(3)学习语言与审美陶冶结合。在学习语言时,要对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陶罐和铁罐》、《落花生》。(4)学习语言与语文知识传授结合。在学习语言时,让学生知道这里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等等。联系语境,领悟运用该句式、修辞格方法的妙处。如《索溪峪的“野”》一课。“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新中国6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吴忠豪:“其实阅读教学主要不应该‘教课文’,而应该用课文来‘学语文’。”这里的“学语文”即学习语言文字例子:《翠鸟》、《触摸春天》1、“教课文”怎么上?2、“学语文”怎么上?《做一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老师》于永正:“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好作文。”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阅读教学目标模糊1、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解存在偏颇。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一味追求“人文”,造成语文课的异化。没能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语文”,变成教“课文”。2、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各年级语文课文“教什么”长期处于“不甚了了”的困惑中。阅读教学给出的是课文,人文目标是确定的,或许还有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教学目标,然而其他的如听、说、读、写目标主要靠教师自己琢磨。由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教师同教一篇课文确定的教学目标各不同。●周一贯先生:“70%的课堂教学问题都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量出在对于‘教什么’总是不甚了了”。(二)阅读教学不能较好地把握汉语言教学的特点1、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分析讲解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代替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听说读写)。3、对课文的语言不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常常“肢解”课文语言。(语境)4、重视对课文语言的“感受、领悟”,而对“积累、运用”语言却重视不够。5、没能充分认识朗读对学习语言的重要作用,没能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层次,读的效果欠佳。6、对“读写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操作的策略。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在谈阅读教学的实施步骤前先理清一些重要问题: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听读)和语言运用(说写)中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最终让学生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读得清、写得美。关于“语感”的通俗解释: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对词语含义、语法规则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席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觉地判断其正误、优劣。同样,在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地(指不必考虑词语的含义、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例子:(1)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关于“格”的例子:1、我要吃苹果。(绝大多数三岁的儿童都能正确地用这句话表达他想表达的意思,而不会说成:苹果要吃我。儿童是经过反复的语言实践,头脑里形成了这个正确的“格”(语言图式),有了这个“格”以后,他会正确地说:我要吃××。)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鲁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它隐含着作者寂寞、凄清、苦闷的心情。语言训练)类似的句式: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触摸春天》没有了,没有了。《云房子》(为什么不写成:桃花、月季花都开了。如果这么一改,意思就只是叙述这两种花都开了,而原句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两种花开了,还有很多花在春天争相开放的意思,与前面的“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中的“花繁叶茂”相呼应。)3、关于段、篇的“格”。例子1:《翠鸟》一课。例子2:11月17日下午,全所会议上,所领导要求拟发《成立来宾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中心》的通知,在会场上“偷闲”,迅速构思这个通知的内容:一、成立中心的目的;二、中心工作内容;三、工作机制;四、组织机构。会后就跟有关领导汇报了。18日早上,领导拿来一份文件,是有关成立教学质量研究指导中心的,我一看,不禁笑了。其全文构成:一、中心成立的背景及指导思想;二、组织机构;三、工作目标;四、工作机制;五、目前主要工作。之前我完全没有看过该文,包括类似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答案就是“格”的神奇作用。这个“格”就是:首先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其次是这个中心将干些什么?第三是这个中心的工作应该怎样运行?第四是中心由哪些人来组成?这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公文写作)中头脑里形成的“格”。当教师时我的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格”,因此,也就不能快速地构思出这样的文章提纲来。例子:十年时间,本人明显感觉到自己头脑中语言图式“格”的变化:以前,当教师时教的是语文,工作性质是教学生学语文,经常接触的是情感色彩较浓的课文,另外比较喜欢读小说,因此,那个时期说话、写文章,包括生活情调等,那就是一个“文绉绉”。当了教研员后,读的多是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现在工作对象即说话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写文章(公文写作、论文写作)理性成分更多些。这几年有条件上网了,阅读的书刊比较杂了(网上阅读),主要是读一些比较理性的文章。如今,话语风格、文章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都感叹:我还是我,可我已不再是我。【这样的“格”要在语言实践、语言训练中逐步形成。有了这样的“格”,以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接收(听、读)到这样的语言时,他会听得明白、读得懂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或者输出(说、写)语言时,他会不假思索就用上这样的“格”。】(课堂上,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样的“格”,学生头脑中的“格”越多,那就表明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越强。)(为什么有些人“善解人意”、能说会道、下笔有神,那就是他头脑中的“格”比一般人多。“格”就是语言图式。)一些语文教育大师对“语感”重要性的阐述: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则更是明确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言存在的形式:字、词、句、篇对于字,应大量认字,记住字形、字音、字义;对于词,应大量地接触、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词语;对于句,应大量接触、领悟、积累、运用各种语句;对于篇,主要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一些成套的语言材料(包括文段和文章)(《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洪镇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如何备课、上课?)(一)备课前先回顾《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二)认真钻研教材,科学确定语言学习的内容。1、研究每组课文的导语、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课文中的“小泡泡”提示、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等。2、最重要的、花时间最多的应该是反复研读课文,教师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不是照搬教师用书里的相关解释。3、想一想,凭借这篇课文这个“例子”,可以选择哪些字、词、句、篇让学生学习(教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怎么教)?(三)从学生语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建构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感的课堂教学模式:①洪镇涛先生的学习语言的四步骤。②王崧舟的培养语感“四步”。洪镇涛先生《新课标下的语感教学》:学习语言要遵循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例子:有一对青年教师,他们有个四岁的孩子。一天,天气很冷,先生下班回来了,女士上前迎接,握住先生的手说,“今天真冷,看把你的手冻得冰凉”。这一幕被他们的孩子看到了,孩子说,“你们两个手拉手,卿卿我我,干什么呀?”一个四岁的孩子,怎么会用“卿卿我我”这个词呢?肯定不是大人教给他的(也没法讲明白),而是他自己学到的。可能是从电视里看到男女亲热的画面,同时听到“卿卿我我”这个词语,这是他在“感受”;于是自己“领悟”:男女之间有亲热的动作,就是“卿卿我我”;于是自己“积累”,他记住了;现在出现了类似的语境,于是他调动起头脑中的积累,把“卿卿我我”运用上了。《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崧舟: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第二步,品味语言,体悟语感;第三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第四步,运用语言,习得语感。下面具体说说怎么走好这“四步”: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对语言材料即课文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自主地“读”来实现的。因此,这一阶段的“读”务须充分。要使学生的读做到如朱熹所言,“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待学生对课文的言语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可适当穿插说(复述)、议(讨论)、写(写话、抄写),以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课文情感、课文形象、课文思路、课文质地、课文表达等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这第一步所做的就是我们常做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精选并紧扣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语言规律的言语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语言知识,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例子1:《女娲补天》“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例子2:《索溪峪的“野”》“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例子3:《翠鸟》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这一阶段的“读”,依然十分重要。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靠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靠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靠读,辨别课文语言的分寸感主要靠读,领悟课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