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过大年2018戊戌狗年一(1)班春节舞狮子的习俗在春节里我们常见的习俗有很多,其中的舞狮就是一项,而舞狮的习俗你了解是怎样来的吗?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和动物,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都逃走了。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给老师们和同学们拜年啦!舞龙表演赵梓涵过年习俗之放鞭炮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过年习俗之剪窗花窗花是传统的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原本是立春节气时,人们迎春的方式。在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关于窗花的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尧在位7年,有一种吉祥鸟叫鸾鹘鸟飞来了,吓跑了妖魔鬼怪,从此,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后来,不知为什么,鸾鹘不再飞来了,怪兽就又出现了,人民感到很害怕。就铸金鸟,刻木鸡,放到窗户上,妖魔鬼怪见了这些木鸡金鸟,都吓跑了。到了隋唐时代,剪纸雄鸡取代了刻画的木鸡,贴在窗上,这就是后来的窗花了。我们学过的剪窗花童谣是.........春节习俗剪窗花昌子轩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传说朱元璋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过年习俗之贴春联贴福字过年习俗之贴春联贴福字压岁钱的来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过年习俗之压岁包过年为什么要蒸馒头,还要点红?过年蒸馒头,馒头象征好兆头,最早古代用馒头做祭祀、上供用品。蒸还有蒸蒸日上的意思。提起馒头可谓历史悠久,它源于中国。据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安定后方而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时,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我们的主食之一了。点红的红色意味着红红火火,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种祝愿和愿望。馒头和包子的区别包子和馒头当然是有分别的。简单来说,包子吃起来有馅、而馒头没有馅。在苏南一带,如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区,这一带地区的方言里没有“包子”的概念,所以包子和馒头统称为“馒头”,而在“馒头”二字前加上馅的名称以示区分,如:豆沙馒头、芝麻馒头、萝卜丝馒头;把带肉馅的包子叫“肉馒头”。而没有馅的,则称之为实心馒头。过年习俗之蒸馒头过年习俗之吃饺子/馄饨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馄饨(汉语拼音:húntún)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源于中国北方,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过年习俗之包饺子/馄饨郭家璐胡雨萌过年习俗之包饺子过年习俗之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让我们了解更多传统节日风俗,作为民族继承者,弘扬传统文化,沿袭优良节日风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祝:一(1)班的老师和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