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张山庄小学田文先《植树问题》教材分析与处理说课内容三、教材分析与处理二、教学内容的解读一、学段目标的解读一、学段目标的解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年级属于第二学段。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将在四大维度得到相应的提升: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要掌握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等在内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四年级下册中,则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图形的基本认识以及数据处理等技能。2、数学思考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本册教材中,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解决问题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本册教材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植树问题)。4、情感态度目标: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养成端正坐姿、认真听讲、积极操作、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合作交流、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二、教学内容的解读本册教材主要从8个单元体现出了教学内容标准。1、数与代数领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加减法。2、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3、统计与概率领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4、综合与实践领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中新增设的单元,为了进一步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册安排的《数学广角》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本单元共分3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画线段图来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从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三、教材分析与处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两端都栽)。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教学目标1、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具有植树问题本质特征的事情很多,要想了解植树问题,必须要知道间隔的问题。2、本课是根据小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发现规律,经历思考、分析、发现、归纳、总结、验证、应用的过程,轻松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设计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1、激趣导入,游戏试探。2、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3、回归生活,实践应用。4、评价体验,情感激新。(三)、教学流程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观察5个手指,有几个手指和几个间隔?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许多像“手”上问题一样的数学问题。我们称之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从我们的“手”引入间隔与间隔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游戏试探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活动一:呈现情景,出示问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将例1的100米改成20米)利用课件介绍概念:这里的“100米”是什么?(“总长”)这里的“5米”是什么?(“间隔长”)每两棵树间的这一段叫什么?(“间隔”)?这里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4”是“间隔数”)“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用一支笔演示:两头都栽。)这时让同学们总结出“总长”、“间隔长”、“间隔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间隔数=总长÷间隔长。(板书)接下来尝试猜测答案,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活动二:动手设计,激起兴趣首先创设这一教学情境: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要在操场的东侧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问题:一共可栽多少棵树?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初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将自身的设计方案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合作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变抽象为形象,就得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经过交流后,选择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当每个同学都了解了这三种方案后,教师再逐个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第一种方案“两端都栽”,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棵数=间隔数+1。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复杂问题通过画图,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分解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活动三:验证规律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通过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关注焦点聚集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索这些数学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突破了重难点。总长(米)间隔长(米)间隔数(个)棵数(棵)20521活动四:总结规律“请同学们静静的来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到了什么?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很快的总结出:两端都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板书)总长(米)间隔长(米)间隔数(个)棵数(棵)2054521011120211、变式练习(1)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由于有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独立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这道题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列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完成后出示一组练习A.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两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B.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栽)两侧栽树是什么意思?两侧和两端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做两侧栽树的题时应注意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结论。(棵数乘以2)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应用反馈通过相对数据较大、复杂的问题,引出学生不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矛盾,从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然后出示深化练习。(学生独立完成)(2)园林工人沿一条长210米的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一共栽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2、拓展练习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多长时间?这些练习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求“全长”“棵数”“间隔数”的变化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学得更有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扩大视野:“植树问题”不仅仅用于“植树”,还有很多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植树问题”一样。1、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植树问题的两端栽树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端栽一端不栽”、“在封闭图形上栽树”的情况,下节课我们接着研究其它的植树的情况。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情感激新总之,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意识,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以上是植树问题教材分析与处理,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的碰撞一定会出现新的生成,我将根据教学中的生成适时的调整本节课的教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