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发展商品牛养殖的调查与启示路口镇雨山村是崇阳县一个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农业生产望天收的边远山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该村农民依托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发展商品牛菜牛生产,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这说明,贫困村只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找准发展思路,发展特色产业,农业经济同样大有可为。一、基本情况雨山村是崇阳县一个有名的边远贫困村,仅有农民150户、700多人。该村平均海拔高程在800米以上,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地质多为石灰溶岩结构,山峦陡峭、岩层破碎,是一个既没有溪流也没有水库的地方,人畜饮水全靠天落地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近年来,虽然该村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帮助下基本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照明难等基本生活问题,但群众生活依然非常困难。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当地群众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紧挨着的近8万亩高山天然草场和传统的黄牛养殖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优势农业经济的新路子。雨山草场地处高山,远离城市无污染,喂养的黄牛肉肉质鲜美、汤香味浓,且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因此深受客商欢迎,市场前景看好。随着牛肉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扬和天然食品的倍受青睐,雨山商品牛养殖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也从养牛中尝到了真正的甜头。目前,全村家家户户都养牛,共存栏商品牛651头,接近人平养了一头牛,户养3头以上的农户占总户数的70,最多的一户养牛达到32头。2005年全村出栏商品牛146头,获纯利108万元,人均增收近150元。同时,由于该村的示范带动,附近3个行政村的商品牛养殖也迅猛发展,目前4个村共养牛2076头,成为商品牛饲养的专业区,块状特色经济的优势日益显现。二、主要特点1、农民的养牛积极性比较高。雨山村具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自然条件适宜菜牛养殖,农户养牛有着比较长的历史,积累了许多传统的养牛经验,加上近期内菜牛效益明显,农民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民们认为,菜牛养殖劳动量较小,成本低,若管理到位,每养一头商品牛最高的可实现年纯利1200元,最差也能达到400元,平均年收益在800元左右,养3头商品牛,基本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日常开支。综合该村目前的养牛业整体状况,其内在优势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三多一是农村养牛户多,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了牛,农户普遍都认识到养牛是增产增收的一个理想途径,有多养牛的愿望;二是大户多,每个村民小组都有3至5户养牛6头以上、存栏菜牛价值超过1万元的大户;三是养牛经验多,广大饲养户积累了较丰富的养牛经验,农户们普遍掌握了处理选种、饲养、防疫等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母牛培养、仔牛选购到成牛上市,农民们都比较老道。2、基本形成菜牛养殖专业区。无论是从饲养传统、养殖倾向以及经济支撑作用等方面来看,雨山村的菜牛养殖已初步显示出了农业产业的区域性和专业性。菜牛养殖投入少、风险小、易管理、效益高,农户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农作物秸杆和零散的空闲时间,发展菜牛养殖。该村菜牛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饲养基础母牛,自繁幼牛,通过2至3年饲养后出售商品牛;二是采取以大换小、以少换多的方法,用一头商品牛换多头仔牛;三是直接从外地购进一岁左右的仔牛,饲养成商品牛后出售。通过多种形式的滚动发展,该村菜牛养殖的规模迅速壮大,养牛成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支柱。7组农民杨顶亮一家两个小孩念书,一个大学一个高中,养牛收入是学费主要来源。目前,该村菜牛养殖基本形成习惯,受其影响,临近高耀、绿化、长青和厢锁等四个村的农户纷纷效仿,专业区迅速向周边扩展。3、养殖大户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雨山菜牛养殖的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力于养牛大户的示范带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效益带动。村民杨明亮全家5口人,1998年从通山买来一只小母牛,经过几年的精心饲养,存栏量达到30多头,价值7万多元,去年出栏5头商品牛,收入一万多元,是雨山沟里养牛致富的典型大户之一。通过他的影响,其他农户看到了养菜牛确实有利可图,也购进仔牛,发展菜牛养殖。二是技术示范。养牛大户饲养时间长、饲养量大、经验较丰富,自然也就成为了其他养殖户技术顾问,通过大户的传帮带,村进里的养殖户基本掌握了菜牛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三是直接扶持。村里民风纯朴,邻里间有事互相帮助,一些经济困难户缺资金购买仔牛,大户就以赊帐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仔牛,这样,一些困难户通过大户的帮助也走上了菜牛养殖的道路。5组农民汪木齐去年5月从养殖大户手中赊进共值2500元的两头仔牛,到今年9月份,两头牛已能卖到5000元,增值2000多元。4、牛经纪盘活当地牛经济。雨山村是一个信息比较落后的山区,菜牛经营主要依靠当地牛经纪。据粗略统计,该村现有牛经纪15人,长年从事经纪业务的有6人,高的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低的也有几千元。因为本乡本土的缘故,牛经纪一般比较注重口碑,受到广大养牛户信赖,牛经纪队伍也就成为沟通农户、联系市场、服务产业的中间组织。一是连接市场。牛经纪从农户手中购进商品牛,再卖给牛贩子或市场杀户,赚取中间的的差价,他们有时也把外地的商贩带到村子里收购,担当中间人的角色,按每头牛20-30元收取买方的中介费。二是供求调节。打牛着是一句方言,大体是以牛换牛的意思,牛经纪在很多情况是是扮演着打牛着的着色。一方面,众多的经纪人约定时间地点开办牛市,为养殖户自主参与贸易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他们从外地购进仔牛,以补差价的形式从养殖户手中换取商品牛,以满足养殖户需求。三是传递信息。无论是市场上的价格行情、牛市开办的时间地点,还是新种引进、仔牛供求,牛经纪都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5、规模和品牌效益逐步显现。雨山的菜牛远近闻名。村支书吴绿在很实在地向我们介绍雨山是一个偏远山区,也是一个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地方,自然环境独特,菜牛肉质鲜嫩、细腻,商品牛出肉率高,消费者钟爱有加,商家也乐于经营,远到武汉、南昌、岳阳的牛贩子,近到温泉、通山、通城、赤壁的杀户,都看好雨山的菜牛。他还列举了年终用雨山牛肉发福利几家省城单位。有了名气,该村商品牛的售价普遍高于市场常规价格。目前,一头壮牛的售价大约在3600-4000元左右,杀肉的市场价每市斤也要卖到10元。尽管如此,雨山的菜牛还是供不应求,养牛户根本不担心销路。三、存在的问题1、农户的投入资金缺乏。雨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这些资金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供不起孩子上学,许多农户想扩大养牛规模,但没钱买牛。2组农民汪国胜,今年把自家的土砖房改成平顶房,因欠下债务,他计划年底前就把5头牛卖了还债。很多农户象汪国胜一样,因为做房、接媳妇、家人治病、小孩上学而无钱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数农民只能通过卖出一只商品牛,买进两头仔牛的方式进行投入。农业部门和路口镇政府将雨山纳入菜牛养殖小区建设,并向有关部门申请农行扶贫中长期贷款,扶持该地区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业,但是项目一直处于搁浅之中。2、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雨山村地理偏僻,信息闭塞,山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农户菜牛养殖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粗放型放养方式。80以上的农户都是将牛赶到山上,不论刮风下雨,都不去过问,最多隔半个月上山捉一次牛虱子,时间长了,有些农户甚至不认识自家的牛,一些农户反映,大牛生下小牛带回来是常有的事。养牛大户杨明亮还专门从废品站买来铁丝,用木桩和废铁丝将山路拦住,禁止自家的牛擅自回家。因而经常出现牛在山沟里摔死,或是在野外生病的情况,增加了农户的养牛风险。养牛如此,就更谈不上良种繁育、品种改良和疾病防疫了。二、几点启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依靠群众基础,发挥传统优势,挖掘资源潜力,突出发展特色,促进农民增收是抓好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雨山的菜牛养殖为贫困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也为我们推探索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依托资源形成特色是基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抓住特色,因地制宜,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努力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雨山村具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自然条件适宜菜牛养殖,农户养牛有着比较长的历史,积累了许多传统的养牛经验。农户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农作物秸杆和农闲时间,发展菜牛养殖,找准了自己发展的思路。通过几年发展,该村目前养牛的内在优势较为突出一是群众多养牛的愿望强烈。据调查,养牛的经济效益较高,若管理到位,每养一头商品牛最高的可实现年纯利1200元,最差也能达到400元,平均年收益在800元左右,养3头商品牛,基本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日常开支。老人、小孩均可放养,一个壮年劳动力最低可放养20头牛,劳动强度不大。该村家家户户都养牛,农户普遍都认识到养牛是增收的一个理想途径。7组农民杨顶亮一家两个小孩念书,一个大学一个高中,养牛收入是小孩学费的主要来源。二是积累了较丰富的养牛经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牧业公社开始,雨山村就开始菜牛养殖,20多年来,村民逐渐掌握了养牛的基本技术,形成了养牛的习惯。从母牛培养、仔牛选购到成牛上市,农户们普遍掌握了处理选种、饲养、防疫等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三是发展的形式灵活多样。由于农户经济状况等基础条件的差异性,每个家庭都选择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一种是养母牛,自繁牛犊。通过2至3年待牛犊长成牛牯后再作为商品牛出售;第二种是以大换小、以少换多。用一头牛牯换同等价值的多头牛犊,当地俗称打牛着;第三种是买牛犊饲肥养壮。购进一岁左右的牛犊,养成牛牯后出售。通过多种形式的自然壮大,不断滚动发展,该村以及邻近的几个村已初步显示出了农业产业的区域性和专业性雏形。启示之二示范引导是重点。示范引导是无声的指挥棒,农民最容易接受,典型大户是农户身边的样板,可信度和说服力比任何行政命令管用。农民收入比较低,在没有确信某项产业能给他们带来效益之前,一般不会用自己很少的资金去冒险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典型大户的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农民耳闻目染,亲眼看到菜牛养殖所带来的效益,很容易接受和模仿。在雨山村,一些养殖大户同时又担当经纪人的角色,他们在技术上为其他农户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市场上提供信息来源,在物流上提供代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3、养殖大户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雨山菜牛养殖的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力于养牛大户的示范带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效益带动。村民杨明亮全家5口人,1998年从通山买来一只小母牛,经过几年的精心饲养,存栏量达到30多头,价值7万多元,去年出栏5头商品牛,收入一万多元,是雨山沟里养牛致富的典型大户之一。通过他的影响,其他农户看到了养菜牛确实有利可图,也购进仔牛,发展菜牛养殖。二是技术示范。养牛大户饲养时间长、饲养量大、经验较丰富,自然也就成为了其他养殖户技术顾问,通过大户的传帮带,村进里的养殖户基本掌握了菜牛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三是直接扶持。村里民风纯朴,邻里间有事互相帮助,一些经济困难户缺资金购买仔牛,大户就以赊帐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仔牛,这样,一些困难户通过大户的帮助也走上了菜牛养殖的道路。5组农民汪木齐去年5月从养殖大户手中赊进共值2500元的两头仔牛,到今年9月份,两头牛已能卖到5000元,增值2000多元。4、牛经纪盘活当地牛经济。雨山村是一个信息比较落后的山区,菜牛经营主要依靠当地牛经纪。据粗略统计,该村现有牛经纪15人,长年从事经纪业务的有6人,高的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低的也有几千元。因为本乡本土的缘故,牛经纪一般比较注重口碑,受到广大养牛户信赖,牛经纪队伍也就成为沟通农户、联系市场、服务产业的中间组织。一是连接市场。牛经纪从农户手中购进商品牛,再卖给牛贩子或市场杀户,赚取中间的的差价,他们有时也把外地的商贩带到村子里收购,担当中间人的角色,按每头牛20-30元收取买方的中介费。二是供求调节。打牛着是一句方言,大体是以牛换牛的意思,牛经纪在很多情况是是扮演着打牛着的着色。一方面,众多的经纪人约定时间地点开办牛市,为养殖户自主参与贸易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他们从外地购进仔牛,以补差价的形式从养殖户手中换取商品牛,以满足养殖户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