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翻译思想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建忠的翻译思想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于1894年向清廷呈上《拟设翻译书院议》。在其中他指出当时翻译之状况并就翻译书院的规模、生源、学制、师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应译之书,以及图书设备、印刷出版、建院地点和经费来源等九大方面一一缕陈,精辟、具体、全面,构成翻译书院建设的整个科学体系。他所设之翻译书院并非一般外语学校而是外语和科学知识兼学的新式学校。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舌人”之才,而是造就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这就是马氏为何把翻译事业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翻译事业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宏观翻译思想。这一翻译思想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马建忠,其译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要“知己知彼”,他要把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科学著作,把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建立和巩固,并奉为准绳的科学思想,一言以弊之,把西学的“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存大业。二、“善译”论提出原因:翻译的弊端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其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所谓古文辞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言语,而汉文则粗陋鄙俚,未窥门径”“阅者展卷未终,俗恶之气触人欲呕”“文辞艰涩”、“挂一漏万,割裂复重,未足资为考订之助”,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讥笑也”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西译中述“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善译”论“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拟设翻译书院议》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最高要求,应当说,这是译者毕生追求的目标。现代译论“善译”理论采用了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的方法,指出翻译需要对原文与译文在各个层面上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提到,“字栉句比”,“析字句之繁简”涉及句法学;“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涉及词源学;“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审……其义理粗深奥折之所由然”涉及语义学;“审其音声之高下”则涉及音系学。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善译”理论与JohnC.Catford翻译理论的内涵有某些相仿之处。Catford对翻译给出的定义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Catford,1965:20)。马氏说“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即是要求译文不论在语音、句法、文体、语义等“材料”方面与原文无出入,译文与原文是同一个灵魂的不同躯壳。Catford根据翻译层次(levels),对翻译进行了分类。他所说的翻译的层次是指语法、词汇、语音、词形等,可分别对应于“字句之繁简”、“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音声之高下”。由此可以看出,早在19世纪末提出的“善译”理论已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高度。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实质上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意旨”“神情”“语气”“心悟神解”这十个字可以说是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全部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实质上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因为“等效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信息的“接受者”,即要求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作相同。这就是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Dynamicequivalence(动态对等)isthereforetobedefinedintermsofthedegreetowhichthereceptorsofthemessageinthereceptorlanguagerespondtoitinsubstantiallythesamemannerasthereceptorsinthesourcelanguage.---Nida正面评价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的人“有的文章说,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理论的人,此说不确切。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写于一八九八年……而早在一八九四年,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提出‘善译’的问题。”——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马建忠的‘善译’理论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形态和发展轨迹,但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已与主流传统译论迥然各异,由此马建忠为中国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饱含西学意识,极富现代精神的科学之路。”(王洪涛,2005)负面评价“过于抽象”“难以实现的理想”“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总结马建忠之于翻译的贡献:1.首开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先河;2.提出创建翻译书院,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总结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多以经验、感想为基调。从道安至玄奘,其间的论述虽已涉及原作语言、句式与文体的处理、翻译原则、译者修养及译作的接受环境等问题,但始终停留在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论述上。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中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善译”的理论。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基础,不仅指出了如何培养翻译人才的具体标准和方法,而且超越了传统译论的理论水平,开启了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嬗变的序幕,为中西译论之间的相互阐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总结马建忠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本人正是一位深谙数国“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典范,他能洞察翻译的本质,能掌握翻译的内在的客观规律,故而能提出“善译”这一科学译论,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里程碑。谢谢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