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的新趋势王景新二00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二00四年十月二十日王景新(中国.江苏“三农”论坛)城乡一体化与“三农”新问题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湖北仙桃张沟镇先锋村景1、城乡一体化的产生——城乡一体化思想,早已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融合”及对共产主义的描绘中,存在于西方城市学家对“田园城市”的论述中。——“城乡一体化”概念,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苏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城乡一体化实践,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京、津、沪、苏等地开始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北京市的城乡一体化北京城乡一体化缘起于郊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强化于解决郊区“一个不足”、“三个滞后”(经济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从86年起,北京郊区开始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96年市政府正式下达了“北京郊区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课题。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研究目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它所形成的有关理论和政策观点,对北京、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研究和实际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3、上海市的城乡一体化上海城乡一体化缘起于中心城区工业向郊区扩散、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的需求。84年上海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城乡通开”、“城乡一体”概念。86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确定虹桥镇等13个集镇作为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试点(要求各级干部处理好“300”与“6000”的关系)。九五期间,上海以“三环十射”为轴线,由“中心城——新城——县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五个层次构成的城乡一体化体系初步显现,目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4、江苏及苏南的城乡一体化苏南是城乡一体化的发源地,整个江苏的城乡一体化起源与北京、上海有很大的差别,它一开始就是从“三农”发展的需要出发而非从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如:1980年代初期无锡在全国率先进行9乡镇20村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中期扩大到29乡镇195个村,逐渐形成了“三为主一共同”模式,即产业以工业为主;所有制以集体所有为主;机制以商品经济为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目前无锡完成了“统筹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统筹城乡经济结构布局”、“统筹城乡社会结构布局”、“统筹城乡政策接轨”等专项研究,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江苏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更加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本源(程玉松同志的报告: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居民平等地分享现代文明。)5、浙江的城乡一体化浙江的城乡一体化起步较晚,2002年省十一次党代会和十届人代会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但一开始就表现为省府主导、各级推动、多元经济参与的猛烈而有效的实际行动。年底前,将以省委名义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纲要》。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其与之配套的“城乡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卫生事业”等7方面的一体化专项规划(类似的还有金华、绍兴、萧山、余姚、义乌)。6、城乡一体化的两种类型或模式苏浙模式:以现代社会结构代替城乡二元结构,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精心营造若干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城市郊区、农村中心城镇五位一体的网络体系,追求省域内的快速、持续、和谐发展,城乡整体推进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现代文明目标。京沪模式:北京、上海的区别在于:尽管它是一(省)级行政区,但不是一个完整经济地理区域,因此,现代化的规律与国家和一级行政区是有差别的。它所解决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基本上是一个中心城市、城市群落及其郊区的协调发展问题。(广东的城乡一体化兼具上述两种特点)二、城乡一体化的界定长白山早秋1、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北京市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没有衡量指标、可能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城乡差别是永恒的。上海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建设郊区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的,具有现代交通网络及和谐生态环境都市城镇体系,是城乡共同繁荣、居民共同富裕文明的过程。2、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层次和结构包含四个方面:——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发展观,是现代城市学家倡导的发展观,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面加速转型时期特别需要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的政策含义(“统筹城乡”的要旨是动员整个城市经济系统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的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使城乡居民的经济机会和基本权利不仅在法律而且在事实上平等;统筹城乡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统筹城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和共享现代文明——既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统筹城乡是战略原则,是手段;城乡一体化是战略措施,是目标和结果)。城乡一体化、基本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现代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人口、资源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和扩散的双向变迁过程。其中,两股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交汇,再逐渐向乡村延伸。这个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将逐渐淡化。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布局渐趋和谐;城乡功能和景观逐渐分工合理、层次分明;城乡经济、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生态环境逐渐交融;城乡居民的生产能力、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民主权利逐渐公正、公平、合理。——城乡一体化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一组相互承接的发展目标城乡一体化既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条件下,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融合、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结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有三(深化改革,彻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用现代结构取代传统的“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持续、和谐发展,整体推进现代化;城乡居民的经济机会与能力、基本权利与生活方式稳步提高,逐渐走向共同富裕及公平、公正、合理。根据当前一些倾向,有必要申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资源统分统配、想拿就拿,更不是“强势集团”继续剥夺“弱势群体”的借口;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而是更加彰显城乡社区不同的景观、风格和功能,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城乡一体化不是新的绝对平均主义;因此,绝不能牺牲城市效率求得低层次平衡,也不能揠苗助长。城乡一体化需要区分层次,省域范围内重点调控制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域范围内重点解决城乡统筹问题。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三农”新问题永康唐先葡萄协会施岩威会长的葡萄园1、几个基本观点“三农”原本不是“问题”,我国的“三农”之所以成为“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和政策造成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农业问题的实质是粮食安全问题;农村问题的实质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农民问题的是“二元”经济结构衍生出来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实质是城乡社区发展权、城乡居民生存权(“城乡两权”)和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3、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三农”问题具有了新内容和新表现农业的“问题”有四对矛盾:——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业与农产品产后经营业——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收——当前发展与长远持续发展农村“问题”表现为三个严重不平衡:——省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东西部差距主要是东西部农村的差距)。——省域内部县域、乡镇、村社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百强县、乡镇、村与非贫困县、乡镇、村的差距.比如,无锡市已完成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陈巷、高泾村集体年均可支配收入300万元左右,而扬州农工办的材料披露有40%的村资不抵债村均缺口资金5万元、最多的村10万元)。——乡村居民间的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2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66.3亿元,人均纯收入6000美金华西农户最低存款50万元、最高500多万元;家家有小气车…)。浙江03年百强乡镇占总乡镇(1334个乡镇、不含街办)的7.5%,人口占乡镇总人口19.9%,却创造了全省乡镇44.7%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和45.8%的乡镇财政总收入。100强乡(镇)中:农村经济总收入76.42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12.78亿元)的6倍,其中有27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100亿元,最高的萧山区宁围镇达到213.98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总收入2.11亿元,是全省(0.35亿元)的6倍,其中22个乡镇超过3亿元;人均平均纯收入799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7.2%。百强乡镇分布不均,杭州22、宁波20、绍兴19、温州15、嘉兴11、湖州7、金华1、衢州舟山丽水没有入围乡镇。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调查2700户农村家庭,只有36.5%的家庭现金收入达到了平均水平,而63.5%的农户家庭现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人均现金收入超过1万元的高收入家庭占5.3%,而不足1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占10%,其中3.1%的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不足500元,在1000—2000元的次低收入家庭占20.3%。以1000元为标准,全省大约还有116.9万户、358.9万人属于贫困人口;如果以国家标准627元,其中人均收入低于500元的极贫户3.624万户、共11.13万人。城乡一体化凸现出来的农民问题表现为五大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农民组织问题——农民国民待遇问题——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农民土地问题集中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农地资源转移及其不公平交易引发矛盾冲突资源稀缺积累的土地问题表现为是无地农民问题。现代化进程中农地资源转移带来新的土地问题表现为失地农民问题与此紧密关联的是打工农民问题我称其为“新三农”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它决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有几个趋向性问题值得关注)。其一:土地大规模转移导致土地利益格局重构——在农业内部土地趋于向“新三资”集中,即向社区民间资本(种养大户)、非农村住户、外资集中。——农地大批量向非农用途转移,现代化建设用地与农地资源和农民权益保护的矛盾冲突日显突出。——土地利益各家分肥,土地管制失控制。其二:土地资源转移诱致农村治理格局新一轮变革(土地制度变革与农村治理格局有密切的关系)——土地储备、信托、流转中心应运而生(这类机构起到了土地“储备库”和“代理人”的作用,但这类组织大多为政府启动和主导,主要设置在乡镇农经站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因此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家庭经营制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成员内部调不调地,土地流转受不受对象和数量限制;非集体成员、非耕作者可否直接经营农地,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家庭经营制度可能被取代)。——引发农村制度和村社结构的变迁(本地大户和外来资本可能控制村社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而左右村社“民主政治”;传统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村社结构可能被改变;不能农外就业的无地、失地农民可能转化为本土资本和工商资本的雇工、或成为新佃农)关于农民组织问题准政权性基层组织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资本型股份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型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和大户;农技部门牵头型;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