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08-04-15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通州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6年1月8日通过)序言从2006年到2010年,是通州区在本世纪前20年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通州新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处于承前启后十分重要的位置。《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后,通州区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的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本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具体措施作了总体部署,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未来五年发展确定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意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通州区委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关于制定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及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奋斗目标,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协调的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5亿元,年均增长17.3%,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300美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5.2亿元,年均增长14%,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3.7亿元,年均增长10.5%。(二)三次产业稳步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1亿元、78.2亿元和61.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52∶40,基本形成工业为主导、建筑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彰显、现代农业得到优化的产业格局。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现代农业水平得到提升。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发展蔬菜、林果花卉、养殖、籽种等产业,农产品加工、配送、出口创汇及观光休闲功能增强,设施、生态农业取得新发展。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开发区建设取得成效,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贡献作用初步显现。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都市工业三大主导产业。标准化厂房建设已具规模,盘活闲置资产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取得成果,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知名企业落户我区,工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商贸服务业繁荣,新型业态不断增加,家乐福、苏宁电器、易初莲花等知名连锁企业入驻。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基地初具规模。建筑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完成一批高品质住宅项目。外经外贸取得新成绩,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1亿美元,年均增长13.5%;外贸出口创汇额实现3.2亿美元,年均增长42.2%。(三)城乡建设达到新的水平《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获得市政府批复,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方案及乡镇区域规划有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铁八通线和朝阳北路建成通车,区域交通更加便捷;运河西大街综合整治、运河东大街、京津公路平移、新华南北路改造和玉带河大街改造等工程相继竣工,北苑高架桥主体完工试通车,城市交通体系得到改善;新建了运河文化广场、奥体公园、运河生态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完成了中心城应急供水工程,实现了与北京城区供水联网。新建了通州污水处理厂,改造了新华大街开闭站,新建了6座110千伏变电站。完成天然气主干管线铺设,提高了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改善了农村供电条件,完成了通马路、凉水河大桥等五路五桥工程,镇村面貌明显改观。(四)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完成土地确权和税费改革,推行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项目库管理取得成效。建立健全园区管理组织机构,实行市场化开发建设,园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框架进一步健全。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重新调整和明确部门职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完成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五)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累计实施国家、市级火炬计划项目16项,星火计划项目52项,实施市、区两级科技计划项目106项,获得市、区科技成果奖117项。教育事业得到新发展,改、扩、新建一批中小学校,通州第一实验中学、潞河中学分校、教师研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50.2%。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完成了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的修缮,完成了建国后首次修志工作,新编《通县志》出版发行。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发展迅速。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医疗设施更加完善。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战胜了“非典”疫情,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全面完成计划生育各项指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28.3%,达到了市级绿化美化园林城市标准,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首都文明区”称号。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四五”普法取得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维护了全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六)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00元,分别年均增长9.3%和16.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90亿元。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住房、汽车、旅游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劳动力年均向二三产业转移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低保、残疾人和特困户等困难群体得到救助。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达到了新水平,为“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北京新城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二、发展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和谐通州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通州新城的开局起步时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此期间,通州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历史机遇。(一)新的功能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发展格局,通州处于长安街轴线和东部发展带的节点之上,是重点发展的新城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发展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加快优质资源流动、推进新城建设、引导产业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为区域合作拓展了新空间通州作为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之一,以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面向首都、辐射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主城区功能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成为连接京津冀的枢纽。在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优势,创造发展先机,搭建服务平台,必将在服务于主城区和东部发展带、服务于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三)奥运经济兴起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奥运经济正在逐步兴起,与奥运概念相关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州做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在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运河文化被确定为“人文奥运”六大景观之一,运河文化旅游将得到大力推广。奥运经济将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三、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全区发展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经济实力较弱,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指标和增长速度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的拉动力不足。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偏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增长的能耗、水耗还相对较高,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仍需进一步努力。(二)产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够突出,缺少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经济结构与新城功能定位的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区域产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很难发挥聚集效应,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三)城乡差距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享有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四)优质资源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还不协调,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优质资源不足,社会管理方面存在某些薄弱环节,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五)城市承载能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产业承载能力不足,城市功能不强,高端人口集聚程度较低。旧城改造困难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公共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十一五”时期,全区发展面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牢牢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既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又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饱满的热情,愤发有为的斗志,努力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全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开创全区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建设“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为主要任务,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布局合理、产业突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通州而奋斗。二、“十一五”时期的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