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通州项目所在的城市背景一城市历史文脉(一)北京城市历史北京建城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考证,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邑建于西周时期,是燕国的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北京”之名源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公元一四零三年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平后改名北京。《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蓟也就是燕国的都城。据考古发掘,蓟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八百五十余米、南北长约六百米;城墙厚约四米,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三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历史表明,一个城市的诞生必须要有适当的地理因素。蓟城之所以诞生在北京小平原上,决非偶然。蓟城三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后是开阔的游牧地带。于是,这里的居民一方面可向北与游牧部落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又可向南与中原建立关系。北京也因此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这才是北京城建在这里的根本原因。公元前三世纪初叶,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成了广阳郡的治所,此后一直到唐代末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和平时成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战争时则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其军事地位不可小看。契丹人入主中原后,将蓟城定为陪都,称之为“南京”或“燕京”,到十二世纪初叶,女真族取代辽的统治地位,燕京被正式定为金朝都城,称“中都”,女真人对都城进行了改造。扩建后的新城周长十八点五公里,位居中央的皇城周长约四点五公里。无论是陪都还是金的都城,设都邑的意义有二,一来战时,可以托城防拱卫京畿重地,同时一旦城破可以依托三面环山的险要地形,以逸待劳继续阻敌北进。且另由漠北方向的进犯,可以托北京三面环山之势拒敌于关隘之外。二来入主中原之时,也可作为战时大本营,利发兵南下,因此辽金时期的疆界在黄河以北,而将北京作为陪都或中都则是地势及军事所然。因此北京历来就是攻防兼备之地。故而军事价值尤为重要。另加之有多路水脉汇至北京小平原,水陆交通的先天条件优越,所以其具备了建立皇家城邑的基本条件。金中都城地图(1160-1207年)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一五年),忽必烈迁都燕京,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现北京时海淀区蓟门桥附近还留有“元大都”遗址)。元朝最后统一了中国,北京也就上升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元大都的改建工程从至元四年(公元一二六七年)忽必烈迁都前就已开始,到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结束,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家黑迭儿丁亲自设计并领导。工程主要分宫殿、城池、运河三部分,外郭城周长二千八百米,呈长方形。市区布局端正,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整座城市如棋盘一样,整齐壮观,被西方人尊称为“大汗之城”。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一四二一年朱棣又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元大都城地图(1341-1368年)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北京城大规模建设开始:移建南北两面城墙,建设宫殿、布置园林,北京最后呈现出“凸”字形轮廓。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入关,北京城与前代相比并无多大改动,但近郊园林建设却远远超过前代,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北京城地图(1750年)旧北京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心的杰作。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初期,北京的城墙街道变化很大。1923年将皇城的东、北、西三面墙垣拆除,南面的墙垣大部也被拆除。新辟四条交通干线,纵向为紫禁城东侧南、北池子和西侧南、北长街两条通道。横向为紫禁城南面大街(今东西长安街)和北面今景山前街两条通道。1924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兴华门,后改为和平门。1937年在东长安街东开启明门,后改名建国门。在西长安街西开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民国以后,北京的西式建筑和仿古建筑增加了很多,如北京饭店、协和医院、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同时,北京的民族工业,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机械、毛纺、针织等,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北京也是历次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祥地。1949年l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民国北平市地图(1947年)新中国的建立,揭开了北京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给北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北京GDP只有2.8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的GDP就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1900倍。而多方利好数据显示,下半年北京经济增长将好于上半年。这意味着,2009年北京GDP相当于1949年的3800倍。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北京的人均生产总值,2001年北京的人均GDP仅为3000多美元,2008年人均GDP就已突破8000美元大关,尤其是在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北京人均GDP更是以每年1000美元左右的增长速度连续突破整数关口。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北京正式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谈起北京的经济发展,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无疑是一个权威的解读者。她说,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8000美元之间时,是经济处于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之后,经济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会随之明显增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北京经济实力和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二区域历史文脉(一)通州近古发展史1、城市沿革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自西汉初建置以来,通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金、元、明、清四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是京城门户、仓储重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通州自西汉设县建治,名称屡经更迭,西汉称路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称潞县,辽时分为潞县和漷县。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济”之意在此设州,正式称通州。此后虽通州所辖地域多有变化,但一直称通州。民国称通州为通县,属河北省。1948年12月通县解放。1949年-1950年称通县,1954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年3月通县、通州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称为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复称通县。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2、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00余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今通惠河与温榆河交汇处),南至杭州萧山,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它不但担负着朝廷运送漕粮、官盐的任务,也承担着南北商贸运输。其触角所及给当地带来了繁荣兴盛,尤其把河流流经的各山间盆地连接起来,运河经济刺激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沿运河线的城市群落。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在唐朝展现了它最辉煌的一页,把江南的丝绸、陶瓷、茶叶等送往世界各地,以至于视陶瓷为中国的代名词,将陶瓷翻译成CHINA,与中国同名。可见京杭运河流动着商品物资的同时,也将沿岸的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沿着河岸也流动传播着民俗风情,沿岸居民,多数为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大运河有时也会发怒,吞噬着来往的航船。面对不测的风险,水手和船员祭祀河神,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建起各种祭祀性建筑,点燃香火,祈祷亲人平安返家。随着运河的流动,桥梁、码头、货栈、仓库、船闸、水坝和兵站等建筑设施纷纷出现在运河线上,独特的的大运河文化也逐渐形成。3、漕运经济“三国曹操征乌桓(wuhuan),古少数民族,患军粮难至,凿平虏渠通潞水,漕运军粮。”此是通州大运河漕运最初的记载。元代大运河全线开通,1292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从此通州成为京东交通要道,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zhǒuyè),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四方进贡、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漕运发达时期,“运河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3、军政大事通州自古是军事要冲,北京凡重大战事均涉通州。明清两代更替,近现代三次外敌入侵均经通州而薄京城。近代以来,通州更是积聚过大量的革命先驱和革命家,对压迫者和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清咸丰十年,通州民团猎户数千人与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起殊死抗击英法联军,爆发了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光绪二十六年,通州数万民众加入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留下最悲壮一页。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成立通州革命军司令部。“五四”运动期间协和书院学生及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杨仲健、朱自清在通州宣传俄国“十月革命”。1927年春,中共潞河中学支部建立,周文彬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汉奸殷汝耕叛国投敌,在通县成立了闻名中外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22县成立第二个满洲国,通县成了推行奴化教育的大本营。对此,通县人民怒火中烧,不甘屈服。先是,1937年27日通县爆发“保安队起义”,起义官兵捣毁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击毙了日本特务机关长、打死日军500多人,这一事件曾通电全国,通县人民无不为之振奋。随后,1938年5月翼东地下党组织配合宋时轮和邓华的部队,举行“翼东抗日大暴动”,通州数百农民参加暴动,摧毁敌伪组织,收复县城九座,后暴动受挫后,党员和青年隐蔽在通州潞河农校,转入地下继续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部住扎宋庄。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与傅作义的谈判在五里桥村举行,17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协议,史称“五里桥谈判”。4、文化底蕴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文化积淀丰厚,明清时期建有州学、书院、会馆多所,潞河书院(现今的潞河中学校址)为东路厅所辖10州县最高学府,至今已有139年的建校史。通州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现存的燃灯佛舍利塔、永通桥及石道碑、李卓吾墓、潞河中学红楼、通州清真寺、张家湾城址及通运桥等多处市级文物。“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文人对当时通州的描述,燃灯佛塔更是以“一枝塔影认通州”而成为通州城及京杭运河北端的标志。通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萦绕。千年底蕴,形成通州特有的运河历史地域文化。燃灯佛舍利塔通州清真寺通州的皇家文化通州的皇家文化始于辽代。辽时,通州称潞县,辖区(今漷县镇)有一片湖泊,名延芳淀。辽主每值春季来这里打猎游乐。金代,路县始称通州。金正隆四年海陵王完颜亮亲临通州视察造千艘战舰情况。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元十八年正月至通州,二月驻足通州的柳林。元成宗铁木耳也游猎柳林并发兵1500人于今通州漷县镇筑呼鹰台,用于射猎。元英宗硕德八刺时代,不仅游猎柳林而且在此敕建行宫。明朝,通州的漕运已经比较发达,明武宗朱厚照曾于正德十五年十月由江南乘舟至通州,驻扎多日。朱载厚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生于通州永乐店村,据传李太后出生时曾有奇香,故生李太后的胡同取名为香儿胡同,今此胡同仍存,分为上香胡同和下香胡同两段。到了清代,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率兵攻破通州,八月,清世祖福临就驻扎通州。康熙年间,康熙帝巡视通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