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方案的不足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中,演示升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方案是利用如图1所示的机翼模型装置,这一方案看起来操作并不困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发现:如果机翼模型上穿套金属杆上的空隙较小,则摩擦力较大,从侧面吹气时模型很难上升;若增大孔隙,吹气时机翼模型又很容易偏向一方,此时摩擦力又变得大,使模型无法继续上升;另外当机翼模型运动到如图位置时,若要使其继续上升,需要向上移动风扇,显得不太方便。其它还有一些利用乒乓球、纸片等器材演示“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小实验,虽然现象也比较明显,但都很难让学生产生飞机是利用水平方向的气流使其获得竖直向上升力的认识。二、创新实验方案1、将金属杆和三合板制作成如图2所示的长方体框架;2、把一只气球吹成适当大小放入框架中,用电吹风对其底部沿水平方向吹气,观察到气球不会升起。3、用电吹风对着气球的上部的沿水平方向吹气,如图3所示,观察到气球会随着吹风机的向上移动而缓缓升起。三、创新设计的意义1、该实验可作为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前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利用手中的吹风机吹气使气球上升,应该在气球的哪个位置吹气?同学们自然会回答“应该在气球的下部吹气”。教师故意演示在气球下部沿水平方向吹气,结果同学们发现,气球只是在原来位置一跳一跳的并没有上升。此时,当教师在气球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吹气时,同学们却意外地发现,气球随着吹气机的移动缓缓上升。这一认知冲突的产生,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气球的各个侧面均类似流线型,且质量较小,能确保实验的成功率。引文来源4、实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强。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一下课就围到讲台旁边争抢电吹风,一个没有抢到的学生急中生智,直接用嘴吹向气球上方,气球也随之飘了起来,顿时大家争相向气球吹气。看到这一热闹的场面,我想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气球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了这一节课后,当同学们再看到气球时,可能会立即有向它上方吹气的想法,甚至还会把它作为问题考一考身边的人,从而找到一种的自豪感,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吗?[作者单位:(230011)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说明:该实验方案在第二届安徽省“索尼探梦杯”中小学教师科学实验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3、利用吹风机可以上下自由移动,操作简单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