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人,中国近现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百年树人,中国近现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作者:沈登苗原始出处:世纪中国[提要]清代巍科人物与当代两院院士的籍贯分布基本一致。出院士最多的省、地区与城市,大抵是清代巍科人物最集中的省、地区与城市。占清代全国巍科人物半数强的长江三角洲,贡献了华夏近四成的院士。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百年树人——学风的传承与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尖端人才的造就,社会风尚与学术氛围是首要因素。同时也表明:前清科举,特别是巍科人物的分布,仍是诠释20世纪中国杰出人才地理分布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参照系。本文还将在学界首次披露清代全国86个出2个及以上巍科人物州县的具体名单。科举年代的巍科人物与科学时代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知识结构和社会贡献上,不可相提并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也风马牛不相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代表当时民族的文化精英和最高荣誉。有趣的是,据笔者统计,清代巍科人物与当代两院院士的分布基本一致。由此得出结论:百年树人——学风的传承与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我曾撰文指出:明清人才中心随着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区域人才高峰期一般产生在该区域科举高峰期形成至结束后的一百年内。意思是说,某个地区教育的优势一旦积累,即使其式微了,由于社会氛围和文化家族的作用,也有可能在一世纪内人才辈出。明清五百多年的历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那么,科举结束后,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呢?现在看来,这同样适合用来解释20世纪中国尖端人才的分布。科举结束后的整整百年间,代表我国科学文化最高水准的两院院士,大多分布在清代科举发达,特别是巍科人物荟萃的地区。一清代巍科人物比进士更能反映清代的人才地理进士的地理分布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地理分布的最佳资料(何炳棣语)。据笔者考证,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如明清进士最多的江浙,同样也是出人才最多的省。但明清进士的考取受区域配额的制约,故各省登科者的实际水平不一,与人才的关系也要打折。所以,按相对自由竞争获得的巍科人物,即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传胪)和会试第一名(会元)的分布,更能反映各省人文的兴衰。如清代出进士最多的四个省是江苏(2949人,含上海,下同)、浙江(2808人)、河北(2674人,含北京、天津,下同)、山东(2270人),江浙与冀鲁比是1.16:1,前者比后者并不占显著的优势。江浙清代的专家学者与后者比是327:72,即4.5:1,与进士人数几无比较可言。然江浙的巍科人物与冀鲁比是296:61,即4.9:1,与专家学者的比例很接近。再如,清代安徽的进士排名仅居全国第十位,但人才却高居第三位,两者极大的不相侔称。但若以巍科来衡量,皖地擢高科者,仅次与江、浙,正好与人才的地位相等。清代各省巍科人物的分布:江苏(170)浙江(126)安徽(40)河北(38)江西(25)山东(23)湖南(20)广东(18)湖北(18)福建(14)河南(8)广西(6)四川(4)陕西(4)山西(4)贵州(3)云南(1)辽东(1)旗籍(8)合计531人(已排除重复者)。资料来源: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若干数字已修正),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如同省级的分布不平衡一样,各省内部巍科人物的分布也很悬殊。各省巍科人物的多少,实际上处决于巍科人物领先州县的多寡。故为便利大家进一步了解清代科举优胜地区的具体情况,现将清代全国86个出巍科人物2个及以上的州县名单,在此首次披露。仁和21人;长洲(含元和)、武进(含阳湖)各20人;吴县19人;钱塘18人;常熟(含昭文)13人;大兴、无锡(含金匮)各11人;归安、会稽、桐城各9人;丹徒、德清各7人;仪征、加善、余姚、歙县、临桂、休宁、华亭(含娄县)各6人;溧阳、上元、嘉定、江宁、通州(苏)、太仓(含镇洋)、金坛、秀水、肖山、番禺各5人;鄞县、平湖、海宁、乌程、山阴、宛平、沧州、聊城、茶陵、江厦、南海、闽县各4人;海盐、崇德、江都、宝应、昆山、高邮、太湖、南皮、济宁、历城、新建、萍乡、孝感、顺德、湘潭各3人;慈溪、桐乡、瑞安、嘉兴、山阳、青浦、江阴、吴江、崇明、兴化(苏)、泰州、宣城、全椒、泾县、景州、天津、淮县、沾化、乐平、晋江、候官、固始、柘城、天门、黄坡、衡山、益阳、长沙、善化各2人。资料来源:同上。上述州县,隶江浙的有46个,超过全国的半数。耐人寻味的是,苏州(吴县、长洲、元和)和杭州(钱塘、仁和)遥遥领先,且都以39人的实绩,双双并列全国第一,这不由得人们想起了苏-杭人才轴线……巍科人物较多的州县的分布与清代进士的分布基本一致。如出巍科人物最多的前30个州县,无一不出是全国进士排名在前一百位的州县。其它56个州县出进士最少也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准——16人。换言之,在教育落后的州县,偶尔出一个巍科人物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出2个及以上,就没有如些幸运了。这一特征,与院士的乡贯故里相似。再以这些州县为核心,对清代巍科人物的块状分布作一拼比,我们发现,清代全国巍科人物较为集中的有8个地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徽州-宁国地区、长沙府、珠江口岸、桐城(含太湖、怀宁)地区、武汉及周围地区、福州地区。无可争辩的史实是,当时全国专家学者的麇集地,恰恰也是这8个地区。其中,清代全国出人才最多的22个城市,除淮安(其实他也与长江三角洲相连),其他21个城市,全部坐落在上述区域内。总之,从宏观上讲,巍科人物比进士更能反映清代的社会文化地理。二两院院士与清代巍科人物的籍贯分布基本一致一个地区教育中心的形成需要数十、甚至数百年的积累。如鲜为人知的是,江苏全国教育核心地位的形成,仅从南宋算起,就花了四、五百年!在此期间,江苏似乎鲜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巨人。但尊师重教的风尚一旦形成,教育资源久经积累,其恩泽往往也是数代、甚至十几代人。如清初至今,江苏一直执中国人才产地之牛耳。再如,江西吉安无与伦比的全国科举重镇的形成是明洪武至天顺朝,但直到明中叶,中华出思想家、教育家最多的地区,仍非吉安莫属。有趣的是,许多学术大师产生在区域人才高峰期(指人才数量)峰值过去、甚至是该轮人才高峰结束的前夜。如明中叶的欧阳德、邹守益、聂豹、罗洪先、何心隐、胡直之吉安;明后期的王士性之临海;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之昆山,黄宗羲、朱之瑜之余姚,万斯同之鄞县;近代的俞樾之德清,蔡元培、鲁迅之绍兴,王国维之海宁,陈独秀、胡适之徽州,莫不如此。这些一流人物的出现,不仅仅是该地文化成就的标志,也往往同时宣告此地斯轮人才高峰的终结。这说明,厚积薄发,重量级的学者孕育,需要一个地区或家族长期的文化积累。教育的回报总是滞后的;急功近利要不得;百年树人是规律。按:上述学人,大都出自数代书香之家。今年正好是离末代殿试——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整整一百年。回眸这世纪中国顶级人才产地的分布,清代科举发达地区,有否占优势?当时巍科人物的聚集地,是否人才辈出呢?下面,我们试以最能代表20世纪中国人才产地水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分布,来回答这些问题。1955-2003年,中国科学院历经十次评选,共推出院士1026人,本文又择取陈省身、吴健雄、李政道、杨振宁等22位属华裔血统,并有籍贯可考的外籍院士,合计1048人。中国工程院至2001年(十分遗憾,收不齐2003年58位新科院士的籍贯),拥有院士610人(内已排除32位双院士,但包括已故的工程院院士),则笔者取样的两院院士总数为1658人。现按籍贯析出两院院士的省级分布。江苏283/142浙江180/101河北84/52广东84/39福建84/27湖南51/36山东45/37四川38/33安徽42/21湖北32/27河南28/16辽宁17/26江西34/7山西8/12陕西11/7吉林6/7广西6/3云南5/4贵州5/2黑龙江2/5甘肃2/1内蒙古1/2新疆0/1西藏0/1台湾0/1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创新资源网专家学者•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网站等。说明:1、斜线前为中科院院士,后为工程院院士。2、江苏含上海(55/43),河北含北京(25/15)、天津(13/11)。3、籍贯一般以上述网站公布的为准。被统计的对象约有五分之一的籍贯与出生地或现籍地不同。这部分人若按后者取舍,划入科举发达地区的比例更高,但为统一起见,一律按籍贯计算。(一)、省级分布基本一致。不难比较,清代巍科人物排名在前的10个省,除江西外,其余9省都进入出院士最多的前10个省。院士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江浙两省的基本格局未变。我们在分析传统教育发达地区的影响时,还要注意各省清代科举高峰形成的不同时间。如安徽40个巍科人物有27个产生在嘉庆以前,且越到近世越少。与之对应,安徽人才的黄金期,是清中、后期,到了20世纪上叶就成强弩之末了。可同处中部内陆省份的湖南,虽然只有20个巍科人物,但全部出现在嘉庆以后,且越到后期人数越多。故湖南的近代人才高峰期自然要延续更长的时间。广东的情况,也与湖南相似。故如果以19世纪的巍科人物,来观照当代院士的分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就更大。同样,也要分析院士产地在近半个世纪内的变化,区别1955年就出现的中科院院士和1994年才遴选的工程院院士的分布。如1955、1957、1980年三届472位中科院院士的分布,比1991年(第4届)后的中科院院士及全部工程院院士的分布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如这时段的院士,江浙籍的高达46.8%;以城市计,出院士最多的不是后来居上的上海,而是晚清全国出进士最多的城市——福州。再如,江西、安徽等省与山东等院士较多省的差距拉大,以及四川,辽宁等院士地位的上升,主要是工程院院士这一块。种种迹象表明,各区域传统教育鼎盛期离院士评选的届期越近,两者的关系就越大。如果没有近、现代教育的优势注入,传统教育对区域文化影响的极限是百年。事实上,步入新千年,传统教育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已接近尾声,全国院士产地分布呈均衡趋向,各省内部向大中城市,特别是省城倾斜。这与近百年来我国高校的布局和城乡教育条件、水平差异之现状是吻合的。顺便指出,四川与辽宁的人文飙升,有特殊的原因。四川在20世纪初创办新式教育的过程中,成效显著,其学生人数在海内遥遥领先。而更重要的是,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许多重点大学和文化机构也搬到了蜀地,这对四川的文化教育,带来了千载难缝的机遇。而辽宁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50年代后,更是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较集中的省份之一。因此,这两个省在20世纪末的人才产地竞争中有上佳表现,亦得益于教育。(二)、领先地区与城市的分布基本一致。同巍科人物的分布特征一样,各省院士的排名,也取决于拥有产生院士人数较多的县、市、区的数量。因此,为便利分析传统教育发达地区对院士籍贯分布的影响,我们胪列出院士10位及以上的27个市、区,供大家讨论。上海80福州44宁波43无锡43苏州40常州39北京38杭州34绍兴23广州23南京23天津23长沙22宜兴18常熟17镇海17扬州16成都16湖州15武汉13镇江12南通12嘉兴12新会12慈溪10梅州10厦门10资料来源:同上。以上27个(隶江浙的有17个)市、区,有23个属清代科举发达的州县。其他4个市、区——镇海、成都、新会、厦门,都有特殊的原因。镇海(与他相邻的鄞县、慈溪、余姚都是科举发达的县)是近代宁波商帮的发源地,早在清末民初,发迹的镇海商人,就送子女到上海等大城市读书,或在乡里捐资兴学,造福一方;成都(清出进士29人,居四川第二名)是省城,还有上揭的两个有利条件;新会(清出进士49人,与50人的发达标准仅1人之差)与厦门,不仅是著名的侨乡,且近代教育得风气先。再细致比较,在院士最多的前11个城市(不含天津),除去上海(事实上,上海中应有不少属松江、嘉定、青浦籍的,本文仅析出3人),其余10个都出自清代巍科人物最多的22个城市。如果把当时的松江也并入今天的上海,那么,出院士最多的11个城市,就全部来自清代巍科人物最多的22个城市。此外,与各省内部巍科人物的分布相似,江、浙、粤、湘、闽,院士的分布相对集中,其他省份,则较为分散。如诺大的北方,除了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