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说课课件德州市第二中学于荣松第18课教法学法4目标分析3学情分析2教材分析1说课结构教学过程5板书设计6教学反思7本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在掌握并深刻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下一课“经济体制改革”有更好的把握,因此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三学生通过对必修一的复习,基本掌握了一轮复习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考点,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建构知识框架,如何评价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情并结合今年高考考查的特点,我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年高考集中考查的知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2)关注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分析社会义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关注一些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理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本课高考命题角度明显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难易程度看,属中等偏上难度。我的讲课方略采用创设情境,解析史料,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索,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教学难点: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一)教法本课高考命题角度呈现多样化特征,结合学情以及课标要求和高考命题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解析史料、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讨论比较。(二)学法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高考考查的基础知识点,在知识建构中,多角度整合归纳历史知识;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历史问题,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一)锁定高考考点——考情了然于胸(二)记忆高考考点——夯实基础知识(三)整合高考考点——建构知识体系(四)探讨高考考点——多角度看问题(五)运用高考考点——提高应试能力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锁定高考考点——考情了然于胸课程标准高考考点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近年高考集中考查的知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等。(2)关注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总结经验教训,关注一些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课的课标要求和高考考点(如下表),让学生明确复习什么,复习的重点在哪里,培养学生洞察历史考点的能力,从而将考情了然于胸。(二)记忆高考考点——夯实基础知识在向学生展示课标要求和高考考点后进入第二环节,依据预习学案给学生10分钟时间理解背诵基础知识,并以时间为序初步形成本课的知识线索,(设计意图:该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洞悉重点的能力。)完成识记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基础知识对抗赛,每小组的参赛代表均为C型学生。教师所提问题要重基础,按教材叙述顺序步步而来,在帮助全班同学梳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三)建构高考考点——建构知识体系在以时间为序掌握本课基础知识考点的基础上,本环节我设计抛给学生两个问题:1、本课除可以以时间线索来复习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复习?主要由A型学生和B型学生来解决,组织学生3分钟讨论,复习角度一种是以本课课题为切入点复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表现和曲折的表现(即成功的探索和失误的探索);另一种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工业建设的表现和农业建设的表现。(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2、本课可以与曾经学过的哪些内容相联系?学生可回忆起政治史和文化史中的相关内容(设计意图:旨在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同时也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何特点?让学生熟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其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四)探讨高考考点——多角度看问题本环节我设计了五个探究问题:我国在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中央对工业建设的部署是,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使东北和沿海工业城市较快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基地;同时,在京广线及其西北地区新建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和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新工业基地的建设……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探究二:“一五”计划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获得基本历史信息,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探究三:资本主义改造后,民族工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出中国民族工业的整体发展历程?(设计意图:采用回顾所学,纵向联系的方法,使学生系统掌握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联系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四)探讨高考考点——多角度看问题(四)探讨高考考点——多角度看问题探究四:1956~1976年的20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失误:正确: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启示探究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这20多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在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这是本课的压轴戏,让学生踊跃讨论将教学推向高潮。由于有课前的准备与前面的教学积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点会层出不穷,所以教师要作好调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推波助澜,让更多的想法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择机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其合理的解释,深化教学主题,同时也要注意即时疏导一些错误或是偏激的观点,保证讨论的顺畅进行。)(四)探讨高考考点——多角度看问题(五)运用高考考点——提高应试能力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到,……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做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忽视了现实条件和可能C.其精神贯彻执行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D.表明党中央在三年困难情况下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心D(五)运用高考考点——提高应试能力2.“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AA(五)运用高考考点——提高应试能力4.在1962年3月7日,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痛痛快快地下来’。”周恩来高兴地插话说:可以写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当时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如何()A.顺利完成三大改造B.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C.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纠正大炼钢铁运动的破坏作用D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经济恢复:(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中共八大(1956年)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三大改造:(1953-195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板书设计重点重点、难点•课堂反思•值得我们认识的问题是: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我们片面追求重工业,片面强调高速度,片面强调公有制,片面强调政治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波折和错误,使我们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我认为这堂课成功的地方在于:教会了学生怎样运用理论去分析历史知识,还告诉学生怎样去从历史中得出启示,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是对知识的拓展,挖深。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