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复习解题方法探索广州市第六中学龚敏芝2013年3月9日高三教学的理想■高三教学,更应对学科价值深怀敬畏之心。■高三教学,更应对教学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界定主题知识、构建理论框架,把握解题规律■高三教学,更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三教学,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三教学,更承担着为素质教育减轻阻力、开拓空间的使命。近方法远题海促提升广州市第六中学龚敏芝2013年3月9日材料解析题解题错误归因与解题方法特点:提供给一定的新材料、新情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作答。自1989年首次在历史高考试卷出现,不断发展完善、创新,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历史高考三大题型之一,随后又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一、材料解析题的特点、现状材料解析的能力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2、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基础知识不过关•审题不清•问题设问的要求和设问角度把握能力欠缺,•语言表达缺乏学科特点,对答案的语言组织能力欠缺;•规范性要求不够(卷面不够规范,段落、要点不清;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答题卡涂写错误较多,答错位置;轻易划掉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在卷中乱划乱改;数字符号书写不规范等)二、材料解析题错题分类及成因分析1.对基本历史史实识记不准确,造成阅读障碍。2.解读历史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3.史论结合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差。4.解答历史问题的审题能力较差。5.解答历史问题行文组织能力较差。二、材料解析题错题分类及成因分析1.对基本历史史实识记不准确,造成阅读障碍。【易错原因】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解答试题中的问题。•例题1.(2012,广东38题)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易错分析】本小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8课,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信息点并和教材相应知识点结合,分析原因。解答本题首先要看材料确定时间、空间。接着确定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最后结合教材知识直接作答。解答本题易犯的错误是对16世纪、17世纪的时间定位模糊,对西班牙、荷兰的空间定位不准。由于对基本历史史实识记不准确,造成阅读障碍。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2分);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2分);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2分)2.解读历史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易错原因】根据已学历史知识和试题提供的材料,不能够从一种或多种角度把零散的历史材料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个连续的或完整的历史过程,并据此给出较为中肯的判断。3、史论结合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差。【易错原因】在解答具体历史问题时,“史”往往以直观形态存在于材料中,而“论”则以隐形状态存在于“史”中。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特点要求解答历史问题时必须贯彻史从证出、论从史出的原则,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区别史实与史论、对史料的辨析缺乏必要的依据、提取信息不全面,不能正确证实史料。4、解答历史问题的审题能力较差。【易错原因】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考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最终表现在审题能力上。考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等,考生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审题错误率高的原因是考生平时做题较多而产生的思维惯性,对于题目没有认真查看,往往出现在表面上较为简单的试题,而忽视试题可能埋伏着隐患(迷惑项),造成判断失误。例题3.(2012,广东39)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可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易错分析】解答本题主要存在审题不清,没有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大部分考生单纯回答西方代议制出现的原因,导致得分不高,多数只能得3分。解答本题要审准设问的方向——“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审题不清示例准确审题示例例题4.(四校2013届联考)⑵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主要活动。(9分)例题5.(四校2013届联考)⑴阅读材料一,结合西周有关政治制度指出中国走上专制之路表现。5、解答历史问题行文组织能力较差。【易错原因】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字重复;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答题不规范示例(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分析其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影响。(5分)没序号,层次混乱;书写潦草;语言欠精炼•(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答题规范示例书写工整,序号全,层次感强,语言精炼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等的综合)从近几年高考看,以文字型为主三、材料解析题的类型(一)以材料构成为分类标准的四种类型(一)以材料构成为分类标准的四种类型(二)以设问方式为分类标准的五种类型1.基本要素型(主要考查历史事件的基本历史要素,包括原因、内容、特点、性质、表现、影响、作用、意义、评价等)2.比较分析型3.启示认识型4.开放探究型5.史观研究型三、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四、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较难把握的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1.审读设问在多个材料中,一般一个问题对应一则材料,因此不要急于去读材料,可以看一个小问读一则材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审问题类型,弄清答案来源。四、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文字型材料解析题•二模卷24题(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二模卷23题(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复兴工业的主要措施。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二模卷23题(4)运用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6分)材料处理知识运用综合提升(1)提示词:基本思路、答案的来源“根据、结合、综合材料,指出…、概括…、分析…”(2)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等(定语、状语等)概括指出18、19世纪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3)求答词:要求回答的具体方面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1)审问题类型,弄清答案来源。2)审问题关键词,明确答题要求。2.审读相关材料(1)在阅读材料之前首先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关注材料关键词和关键点,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出某种暗示和引导。关键词:时、空、人、事、连词等关键点:出处、引文、材料首与尾、注释、标点符号等(2)粗读材料。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3)详读材料。在阅读时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可以用铅笔把这些重要的语句轻轻勾画出来,答题时就不致于遗忘、漏答。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材料二……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还是国统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1分)并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所创立的革命理论及其主要内容(2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论半殖半封社会毛泽东思想(4)找联系,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1)详细阅读材料后,要找出材料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材料二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基辛格《论中国》(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分析其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影响。(5分)相关史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进程:意义:中美双方利益需求。●1971年“乒乓外交”●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同年,邓小平首次访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基本的知识框架基本的解题方法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3.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找结论。一般最后一个问题是得出结论如经验、教训、认识、启示,我们要首先考虑材料组的中心考点,要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再综合材料联系课本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发展的趋势与规律。4.从容作答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按问作答。(2)注意分值。(3)注意简洁,做到书写规范化。(4)注意内容要全面。如何提升答题规范•克服:消灭不良习惯•训练:从学习中点滴做起•模仿:榜样的力量无穷(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