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诗界革命”2、《语丝》3、《生死场》4、“新启蒙文学思潮”《生死场》•《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塑造了赵三、王婆、金枝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既表现战争状态下的底层生存,也表现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生命韧性。“新启蒙文学思潮”•新时期文学无疑是“五四”文学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启蒙高潮。新时期文学重新回到五四时期民主、科学、改造国民性等命题。在文学观念上,“重写文学史”,从原先高度功利化的“文学为政治服务”中摆脱出来,勇敢地表现人情人性,在表现手法上也摆脱单一的现实主义,逐渐多元化。•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的艺术结构及渊源。•2、简述1980年代“后朦胧诗”的文学史意义。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的艺术结构及渊源•追求史诗性。李劫人的“大河小说”以绚丽多彩的真实笔墨展现了我国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近二十年间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作者对这一时代的历史生活作了整体性的观照。•全景式架构。他的“三部曲”将中国封建社会面临崩溃的状况作了整体的真实的反映。从封建官府到乡镇店铺,从官绅府第到贫民住宅,从学校到军队,从商埠到教堂、官绅、市民、政客、妓女、袍哥、教民、学生、士兵,上至革命党人的启蒙活动,下至悲欢离合的男女私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容在作家的叙述之中。•对法国“大河小说”的借鉴。“大河小说”是近代法国长篇小说的重要体制,由巴尔扎克率先实践,其特征是篇幅长(多卷体),描写时间长、背景广阔、容量大、表现人物众多。•法国现实主义的宏伟性。描写历史进程的整体性,俯瞰社会生活的全景式。在宏观把握时代方面,法国作家具有超人的气魄,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地理、生物、历史等各个角度观察社会,考察历史,所涉及的生活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劫人的创作也体现着法国现实主义的宏伟精神。•在对待中国传统历史小说上,李劼人继承了《三国演义》式的鸿篇巨制的多层次复线发展的结构方式。同时,李劼人摒弃了历史演义和讲史性英雄传奇的既定创作模式。他一反传统长篇历史小说或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纲,或以显赫历史人物为中心构思,创造性地选择既是普通人又在心理和命运上代表当时历史力量的人物作为作品的主角,这显然是历史小说的新模式,完成了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转变。1980年代“后朦胧诗”的文学史意义•“后朦胧诗”是个宽泛的概念(也有人称之为“实验诗”、“朦胧诗后”),它主要指80年代中期寻根诗人和90年代以来的“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及其诸多先锋诗歌流派。•后期朦胧诗或文化诗萌芽于一些诗人对东方现代史诗的探求,这在早期的江河、杨炼那里就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和追求。江河说:“我要写这个古老大陆的神话,写中国的史诗。”他的《纪念碑》,《祖国啊,祖国》和杨炼的《大雁塔》,就已内蕴着一种史诗的气魄和特质。随着整个社会现实政治和文化历史反思浪潮的深入,一股文化寻根思潮开始在青年诗人中蔓延,并逐渐波及小说等领域。•从文学史意义上说,诗歌进一步脱离政治,走向文化。•第三代诗歌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驱逐意象、还原诗歌语言、转抒情为叙述等方面的艺术探索上确实作了一番努力。•从文学史意义上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三、论述题(二选一,共25分)•1、试述曹禺四部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象征意义。•2、试述从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历史题材小说的演变情况。曹禺剧作的象征意义•雷雨:自然气候与人性困境。•日出:另一种生存方式。•原野:生命的蛮力与原始状态。•北京人:现实北京人与原始北京猿人的对比。•曹禺对“叙事诗”与“社会问题剧”的理解。他不满足于单纯的展示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从人性视角切入,展现人性困境与救赎途径。这就离不开象征。•受奥尼尔等人影响,带有表现主义戏剧的鲜明个性.通过面具、独白、旁白、音响、分割演区等革新了的喜剧演出手段,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心理冲突、揭示人物命运。他们善于把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放在人物的心灵内部来进行,绕过人物的外部动作而将隐藏在背后的真实,即心理的真实直接揭示出来。从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历史题材小说演变•历史观演变。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特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人们透过种种历史表象可以发现这些规律,并以此预测历史的未来走向。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的政治、经济基础和阶级状况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在实际的历史演进中逐步显示了其正确性和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带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征的革命历史小说确实抓住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历史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主题与创作目的演变。在建国后17年革命历史小说中,政治本位的意识形态化的创作观念发展到极致。革命,在大多情况下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指现代中国的革命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革命历史小说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使人民能够历史地去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联系,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更大信心和热情。•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坛出现了一批以过去的年代、家族或村落为题材的小说,表现强烈的追寻历史的意识,往往不以还原历史真实为目的,不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框架来建构故事,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状态中,描述完全虚构和想象中的历史。•新历史小说受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对历史决定论产生了质疑。作家们把创作视野从历史世界中外在的政治经济的变动转向内在的个体命运的沉浮,以变幻无常的历史命运观取代客观必然性的历史观。•历史往往呈现出一种中性色彩。•作者以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来表现在某种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本相,意在抒发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表达现代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如《活着》《红高粱家族》等。•叙述者姿态的演变。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者往往充当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叙述历史。叙述者在作品中传达出的历史观念实际上就是党的观念,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现代中国革命史所作出的评价和定论。•新历史小说不再站在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上与历史对话,而是以一个普通个体的视角来叙述历史。作者无意让读者随着他的叙述进入到那个逝去的年代,而是力图让读者时刻感觉到自己是处于现在对过去的观照状态中,以一种现时的眼光去追忆和探寻过去的历史,让读者意识到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反差与交融。•叙述模式演变。革命历史小说体现为一种/宏大叙事的叙述模式。所描写的都是对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起重大作用的阶级斗争、思想斗争和军事斗争等重大政治事件。小说几乎完全按照/工农无产阶级推翻封建官僚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念进行创作。如《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新历史小说采取的是日常叙事的角度,关注游离于历史发展主流的小人物的在动荡的历史年代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正统历史小说很少顾及的妾、妓、兵、匪等非工农兵0人物成为小说的主角。日常生活中的吃喝嫖赌、婚丧嫁娶、邻里亲仇、家族纷争等世俗图景在以家族史、村落史为故事框架的新历史小说中得到细致的展现。2015年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学衡派2.都市风景线3.白马湖作家群4.《中国新文学的源流》5.李劼人6.《申报—自由谈》都市风景线•刘呐鸥1930年4月出版的小说集。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作者以他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小说洋味较浓。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夏丏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等一大批散文名流,齐聚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育人教书、意兴山水;于湖光山色谈风雅颂、于闲淡自然寄真性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名篇。虽然他们没有明确的创作纲领,没有统一的理论路线。但是他们的文学风格相近,他们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张扬艺术、倡导美育,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作家群体。《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较为系统地体现周作人文艺观的一部著作。对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作用、中国文学的分类、新文学的起源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东西”,中国的文学“像一道弯曲的河流,从甲处流到乙处,又从乙处流到甲处,遇到一次抵抗,其方向即起一次转变”。《申报—自由谈》•《申报》的主要副刊之一。《自由谈》专栏辟于1911年8月24日,经王钝银、吴觉迷、、陈蝶仙、周瘦鹃等人主编后,至1932年12月,总经理史量才意欲改革,起用黎烈文为主编。黎烈文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思想倾向民主进步。他主编《自由谈》后,一反前任的作法,多采用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杂文,使《自由谈》从“茶余饭后的消遣之资”变为进步舆论的阵地,面目由是一新。•二选做四个1.试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对中国新诗所做的贡献2.谈谈《憩园》、《寒夜》对巴金写作的意义3.比较田汉与曹禺的戏剧4.论左翼文学和京派文学的“乡土观”5.试论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的贡献6.我看鲁迅(仅供留学生做)试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对中国新诗所做的贡献30年代形成的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流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它以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期刊而命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诗歌特征: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即以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观念来结构诗的内涵,追求总体上的朦胧美。表现病态的心灵和浊世的哀音。.“纯诗”的艺术观。主张写“纯然的现代诗”,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受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晚唐诗歌影响,现代派诗歌借助于“荒街”、“地狱”、“废园”、“古城”等意象,表现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寂寞无告、悲哀绝望的现代情绪。“现代的词藻”指的是诗歌字词的现代性征,他们不仅使用传统词藻,而且大量使用现代生活中涌现出的语词,这些语词是现代文明的载体,语词间的关系不一定遵循生活本身的语法逻辑,而是以诗人的现代感受为中心进行组合,相互关系陌生而奇异,也就是遵循一种诗的语法关系。病态的心灵和虚无的观念。写出了中国现代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挣扎的无奈与哀伤,对人的孤独、感伤、异化、丑恶的复杂表现,以及对繁复意象所产生的朦胧性的追求。3.诗艺的突破与创新。主张“诗不能借重音乐和绘画的长处”,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艺术上追求象征派的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完美结合,突破了新格律诗的局限,进入了现代自由诗的发展阶段。关于“现代的诗形”,施蛰存曾说过:“《现代》中的诗大多数是没有韵的,句子也很不整齐,但他们都有相当的肌理(Texture)。它们是现代的诗形,是诗!”他们反对五四自由诗的“非诗化”,亦不满新月派的格律诗,主张自由形式、自然音节和舒卷自如的口语写作,他们“现代的诗形”就是一种自由的精致的诗形,即所谓“纯诗”形式。现代诗重视散文化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