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主讲教师:刘德祥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神经症心理障碍的概念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ormentaldisorder)是指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智能、注意、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和人格偏离正常人群,并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不能适应社会。如何理解心理障碍的概念心理障碍内涵的生物学概念是指其脑功能偏离正常或脑有分子水平或细胞水平的病理变化。心理障碍内涵的心理学概念是指患者自觉有心理痛苦并主动求治,心理学检查其心理活动从统计学角度看也是偏离正常范围的。心理障碍内涵的社会学概念是指患者自理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工作和操持家务能力,遵守社会规章制度能力和适应社会认可的文化能力之一或多项有障碍。精神病学、变态心理与心理障碍精神病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异常心理,特别是严重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变态心理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各种不正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后者概念较前者广泛可涵盖前者,但都属于生物医学范畴;心理障碍则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角度来全面研究偏离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异常,它是在我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概念,而且是仍在变化发展中的一个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经验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学标准经验标准心理咨询者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人们对心理障碍的日常经验或来询者的主诉去判断。根据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去判断。医学标准根据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来判断。通过各种生理生化的检查,发现相应的病理指标,即可确诊。这一标准是将心理变态与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千方百计地进行各种检查,寻找脑病变的“客观根据”,以判断心理异常的有无。统计学标准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性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通常是呈正态分布,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我们将这部分人定为正常,而把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做依据。社会学标准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标准即在社会常模基础上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顺应是否完善。社会常模是一个社会人们对一般行为规范及道德标准方面的要求。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因素:1.遗传2.感染、中毒或颅脑损伤3.脑内分子水平化学病变二、心理因素1.易病性心理素质2.应对能力3.生活事件三、社会文化因素四、不良的生活方式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症是苏格兰医生WilliamCullen与176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泛指神经系统的疾病,涵盖着脑卒中昏迷、歇斯底里、疑病症、晕厥、各种原因引起的痉挛和精神失常。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焦虑情绪:是所有神经症病人(癔病除外)最常见的主观体验。防御行为:神经症病人往往发展出了种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以逃避困难,对抗内心的焦虑。躯体不适感人际关系冲突强迫性神经症Morel于1866年首次提出强迫症,它可定义不能以主观意志所克制,而反复出现的观念、意象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病因与发病机理生物因素与心理生理学说(1)遗传:患者父母中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2)强迫型人格:强迫性人格的核心特征是缺乏自信和完美主义思想。(3)尾核功能亢进说:是强迫症产生的分子化学病理基础。(4)脑内5—HT能神经元活动减弱说.心理生理学说认为强迫症发病是由于在遗传、强迫型人格基础上,应激引发尾核、5—HT变化所致。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发生与1.5岁—3岁肛欲期自我控制大小便受阻而使肛欲期滞留发展成强迫型人格(该人格在心理应激下进一步发展)有关。认知行为学说强迫思维、强迫观念→焦虑→减轻焦虑的象征性中和行为及精神仪式→强迫思维、强迫观念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强迫症患者强迫和反强迫的自我搏斗的核心症状。临床表现强迫观念:(1)强迫怀疑(2)强迫回忆(3)强迫性穷思竭虑(4)强迫联想(5)强迫对立思维(6)强迫意向强迫行为:(1)强迫洁癖(2)强迫检查(3)强迫计数(4)强迫性仪式动作治疗强迫症是森田疗法的适应症,森田疗法的宗旨是“顺应自然”。如果病人学会顺应自然,遇到强迫观念是不去有意识地主动克制,达到形成一个顺应自然的习惯是,强迫症也就不治而愈了。焦虑性神经症Freud于1894年提出焦虑症的概念并将它视为神经症.它可定义为发作性或持续的出现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难以对付的危险,并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主症的头晕、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出汗、口干等症状和运动性不安。患者的焦虑并非由实际存在的威胁所引起,而是一种没有明确危险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恐惧。病因与发病机理生物因素与心理生理学说(1)遗传(2)交感神经机能亢进说(3)脑内5—HT能神经活动障碍说(4)脑内DA能神经系统活化学说精神分析学说Freud认为焦虑性神经症的产生是对本我的恐惧,来源于潜意识的冲突。行为学说学习理论认为,焦虑是一种习得性行为。认知学说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症发生的中介。临床表现急性焦虑(惊恐障碍)突然发生,极度恐惧,呼吸困难,心悸,恶心,胸闷,头晕,有濒死感。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可自行缓解。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表情紧张,姿势僵硬,伴有震颤,有运动性不安。诊断标准CCMD—2—R关于惊恐障碍的诊断要点为:A.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而持续1个月。B.惊恐发作符合以下四项:(1)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者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2)两次发作中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的症状。(3)发作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还往往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4)发作来得突然,10min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C.排除恐怖性神经症、抑郁症等继发的惊恐发作。治疗心理治疗: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放松方法、冥想法以及生物反馈方法。药物治疗:主要用两类药物:苯二氮卓类和丁螺环酮。恐怖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phobia)是一组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患者对特定的事物或处境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情绪,并采取回避行为,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患者所表现出的恐惧强度往往与他所面临的实际威胁极不相称,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仍不能克服自己的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恐怖症的分类与临床表现(1)物体恐怖症又称简单恐怖症。患者所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物体,如动物、鲜血、尖锐锋利的物体等。(2)场所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的场所或环境。(3)社交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震颤恐怖恐怖症的病因学研究恐怖症的形成除遗传素质造成的个体易感性、个体人格特点外,主要与早期创伤性经历和后天社会学习有关。抑郁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以区别于精神病性抑郁。它是对某一特定事件或内心冲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过度的、持久的心情低落状态,同时常带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1.生物因素和心理生理学派关于抑郁性神经症发病机制的学说(1)遗传:抑郁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人过分依赖,自我强求,容易悲观,感情脆弱。(2)情感性障碍的单胺类递质假说:认为5-HT递质减少、DA递质减少、NE递质减少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系。(3)心理应激学说心理应激引起CRH↑,CRH作为神经递质作用到上述脑区的CRHR(受体)上,引起上述脑区的功能变化,遂产生各种抑郁性神经症的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躯体功能障碍。CRH↑→ACTH↑→GC↑→海马中毒,海马原有的记忆中枢、注意中枢、情绪动机中枢、认知机能便会发生功能障碍,出现注意力↓、记忆力↓、认知障碍和缺乏兴趣、动机低下等抑郁症状。2.心理因素(1)Freud认为,抑郁性神经症产生的原因是病前有抑郁性人格,在此基础上心理丧失性应激造成自责,愤怒转向自我。(2)行为学派认为,抑郁是在心理应激下一种错误的学习而习得的无助性条件反射。临床表现发病与病程:多为缓慢发病,有明显的环境应激与社会压力,80%以上病人病程持续多年仍不痊愈。病前多有抑郁性人格:缺乏自信或自尊,强求自我完美,对人过分依赖,对逆境易产生心境低落的倾向。抑郁症症状:(1)持续的,轻到中度的抑郁为主征(2)作任何事的兴趣减低,但未丧失积极性和动机(3)对前途失去希望,但不绝望(4)注意力难以集中(5)精力不足,体力易疲乏(6)自我评价降低,但接受鼓励与赞扬(7)被动人际交往良好(8)有想死的念头,但顾虑重重,留恋亲人(9)有神经症共同的症状,如焦虑、恐惧(10)失眠(11)食欲低下(12)思维力、记忆力、联想力降低鉴别诊断1.明显的运动性抑制。2.早醒和症状晨重夕轻。3.严重的内疚和自罪。4.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5.不止一次自杀未遂。6.生活不能自理。7.幻觉或妄想。8.白知力缺损。疑病性神经症Galen于2世纪首先提出疑病症是缘下部病,可定义为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深信自己已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但与实际不符,并伴有神经症的焦虑、恐惧、抑郁和强迫现象。病因1.生物因素疑病症患者可有疑病型人格或称神经质,敏感而多疑、固执、主观、谨慎、衰弱而不安全感。2.心理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疑病症患者过分使用了一种或多种防御机制,如隔离、撤退、退化,使这些防御机制成为其人格的组成部分。临床表现–对身体健康的过分关注。–对身体外部感觉和内脏感觉的过分注意和关注。–疑病的强迫观念。坚信不疑的认为自己某一脏器已有了癌症。–焦虑、恐惧、抑郁、强迫思维等神经症症状,并有强迫自己四处求医的行为表现,但经检查无任何病后,仍不能消除其强迫观念。“疾病缠身”的健康人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可定义为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障碍、联想、回忆增多和感觉国民的心理以兴奋症状,精神易疲劳症状,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的情绪症状和记忆减退、头痛、失眠为主征的心理生理症状群。病因心理压力:主要与有精神活动过度紧张有关。个体素质:患者的性格多为敏感、多疑、胆小、自卑、自信心差而依赖性强,自我控制力差,任性好强、脾气急躁等。临床症状脑功能衰竭症状:一方面是精神容易兴奋,另一方面则是精神易疲劳。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易激惹、烦恼、情绪易紧张。心理生理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癔症早在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时代,即已提出“歇斯底里”症。它可定义为有心理刺激或暗示引起的发作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短暂性精神障碍。病因癔症的病因基本为在人格障碍基础上接受不良精神刺激而发病。癔症性人格障碍特征为情感丰富,爱感情用事;自我为中心,好表演或好表现自己;受暗示性强;意志薄弱,易受诱惑;主观性强,好幻想。此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与文化科学知识欠缺者。心理刺激如夫妻吵架、斗口、各种不如意事发生及生活事件等。临床表现分离型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情感爆发(患者受刺激后尽情发泄,又哭又闹、捶胸顿足,甚至以头撞墙、打滚等)、意识障碍(意识朦胧或昏睡,意识范围狭窄,只集中在与发病有关的不愉快情绪体验,表情丰富、夸张,行为具有表演色彩)、癔症性神游、癔症性假性痴呆、多重人格等。临床表现转换型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即将精神刺激造成的心理痛苦转换成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可以是感觉障碍,如失聪、失明、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等;也可以是运动障碍,如抽搐发作、震颤抽动、瘫痪、失音及躯体化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