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苏轼•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2.赏析骈俪与散文的写景语言;•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处困境而超脱的本色。四川眉山的三苏祠瑞莲池三苏祠·瑞莲池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浪漫的诗人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的人生哲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意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朗读前两段,疏通文意,后赤壁赋.mp3注意下列要求:课前预习夯基固本基础梳理一、字音临皋.(ɡāo)坂.(bǎn)巉.岩(chán)蒙茸.(rónɡ)栖鹘.(hú)缟.衣(ɡǎo)畴.昔(chóu)惊寤.(wù)二、通假字①以待子不时之须.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而登舟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俛.而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须,通“需”,需求反,通“返”,返回俛,同“俯”,低头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自:从。雪堂:作者谪居黄州,于元丰五年在东坡旁边筑屋五间,是为雪堂,因在大雪中筑成,四壁绘有雪图,故名。临皋:地名,在黄州城城南临江处。作者初到黄州时,寓居定惠院,后迁居临皋。•是岁:这一年。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将:准备。归:回。•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从:跟随。黄泥之坂:往来于雪堂与临皋之间的山坡小路。•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既:已经。尽:全,都。仰:抬头。顾:环顾。顾而乐之:俯仰环顾,觉得很快乐。•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主客互相对答。•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看了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一面走一面唱(吟诗),相互酬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已而:过了一会儿。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菜,也指精美的菜。•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过了一会儿,我叹气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怎么度过呢?”•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薄暮:傍晚,日将落时。薄:迫近。举:抬起,举起。顾:可是。安所:从哪里。•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需)。”•谋:商量。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待:应付,对付。•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是为您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第一段: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1)形容词:众多,各2)兼词:“之于”“之乎”3)第三人称代词。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用法: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2)秦伯谓子桑:“与诸乎?”课后练习题(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2)那么乐从何来呢?——①②③景美友人凑趣(举网得鱼)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1、这一段起笔交代了游赤壁的、、。2、段中描写了一带的(填上季节时间)之景,突出了周围景色的特点。探究第一段黄泥坂宁馨静谧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冬夜时间地点人物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佳肴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所见的冬景,扼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写经过黄泥坂所见的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宾客、佳肴四美已具,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做了很好的铺垫。知识小积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俄而须臾顷刻刹那弹指未几已而少顷一炷香逝者如斯白驹过隙昙花一现旦日•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携:携带。复:再次。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游”。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江中流水不断发出巨响,江岸绝壁有千尺之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日月:在这里作动词,日月的运行。江山不可复识:从七月到十月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山岭高俊,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摄衣:提起衣襟。上:上岸。履:踏。•巉:险峻陡峭。披:拨开。蒙茸:草木茂盛的样子。踞:蹲。虎豹、虬龙:名词作状语,象虎豹(般的石头),象虬龙(样的古树)。•我就撩起衣襟上山,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栖:宿息。鹘:鹰之一种。危巢:高高的鸟巢。冯夷:水神名。幽宫:深宫。•攀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盖:这里是连词。从:跟随。划然:刀突然破物的声音。•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悄然:忧伤。肃然:正肃恐惧。凛乎:恐惧之感。反:同“返”,返回。放:放任。中流:江中心。听:听凭,任凭。止、休:停泊,停留。焉:句末语气词。•我也不由得心生忧伤,感到震惊和恐惧,寒意顿生,觉得这里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第二段:具体描写了复游赤壁时所见的景色。看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从中隐约可看出主客双方已由上段所写的欢乐情绪向忧伤情绪转变.且“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探究第二段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2、品读:“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作者面对眼前所见的感叹,请细细品读,体味其情感变化。从字面上看,是写从作者初游赤壁的七月份到现在复游赤壁的十月份,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景色已经随之变得不认识了。真是时变景迁,江山改容!由此可见,作者已从上段所写的欢乐情绪悄悄地向忧伤悲恐情绪转变了。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jué,跌倒)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句体味到更深刻的情感。曲笔双关,寓情颇深。(3)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悲(予亦悄然而悲)(4)悲又从何而来呢?——①江山不可复识②历幽景而恐③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4、文中为什么要用上“盖二客不能从焉”这句话?有何用意?因为作者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古人不称意时,往往通过长啸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当作者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风起水涌”的场景又让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长啸能抒发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苏轼面对月夜江山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6、“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又能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变化?“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表现夜间登山历险的阴森恐怖气氛,也隐含有对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的影射,所以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5、说说“划然长啸……风起水涌”这部分作者的情感变化。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寂寥:寂寞。适:适逢,恰好。东:名词作动词,向东飞去。玄裳缟衣:黑裳白衣,形容白鹤身白尾黑。缟:白绢。戛然:形容声音响亮悠长。•这时快到半夜,环顾四周,寂寞冷清。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就:接近。羽衣蹁跹:道士身着羽衣,飘然起舞。揖:作揖。•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昏昏入睡了。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俛:通“俯”,低头。畴昔:以前。子:你。顾:回头看。惊寤:惊醒。户:单扇门。处:处所。•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①夜逢孤鹤②梦会道士第三段: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道士化鹤。•2、“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那么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4、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再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思想,理解此文道士化鹤的寓意。)•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不禁让人感叹人生如梦,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1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2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游的景色大不相同。3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后赤壁赋乐→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