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前赤壁赋6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苏轼苏轼其人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联系背景,迁移导入1.苏轼绝命诗2.苏轼《赤壁赋》苏轼绝命诗《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写作原因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文体知识:•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正音及解词属(zhǚ):劝请。舷(xián)窈窕(yǎotiǎ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少(shǎo)焉:不多一会儿。酾(shī)又读(shāi):斟酒。冯(pí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倚歌而和(h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袅袅(niǎo)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lí)妇:寡妇。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缪(liáo):通“缭”,盘绕。舳(zhú)舻(lú):舳,船尾;舻,船首。槊(shuò):长矛。糜(mí):鹿的一种。扁(piān)舟:小船。渚(zhǔ)水中小块土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农历每月十六介词结构后置的标志介后介后干支纪年法助词劝酒在……之后,已经掀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到,往“凭”所去的地方听凭任凭越过无边无际的样子助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仙境。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逆流而上遗弃(脱离)流水上映着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定语后置标志悠远的样子指代“歌”心怀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幽深的山谷忧伤的样子使动使动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宾前,为何名作状向西向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缭”,环绕斟酒被动名作动向东挺进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打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安,哪里;宾语前置,在安在,介后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友名作动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小船酒杯生命短暂的小昆虫来片刻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携带一直到永远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从整个大江来看)它实际上不曾流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那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孔子《论语》消失假设月圆月缺到底发语词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而又何羡乎?我们又羡慕什么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宾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杂乱堆放的样子“于”在情感线索:乐——悲——喜三部分3、理清线索:提问本文有什么线索?可分为几部分?1、乐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泛舟游玩→见景而乐精美语句→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2、悲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客人吹箫,箫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第二、三自然段)3、喜参考:阐述哲理→转悲为喜(第四、五自然段)(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本文的主题•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写作特色:景、情、理有机结合。•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画意、诗情、哲理交融一体。文章首段先写画意,描绘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秀美景色。作者陶冶于大自然的美景中,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此为由景生情,寓情于景。二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更渲染悲情。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再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将诗情渲染到极致。四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对同景而生异情,以水与月为喻,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最后主客得到解脱,由悲变喜。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作业1、阅读《后赤壁赋》,领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2、欣赏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体会这两首词中的思想感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赏读】•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一词,看似写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却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和旷达豪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诸多感悟。从词前的小引中不难看出,苏轼这次遇到的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阵雨,而雨具却已被拿走了,同行的人在雨中举步维艰,想躲雨而又无处躲,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苏轼却表现的不同常人,一副坦然和神定气闲。•此词上片写雨中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而雨中的诗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这雨中一边吟咏一边慢慢行走。“莫听、何妨”两词引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突然来临的这场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非常精彩,它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而且表达出了一些人生况味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词的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及一些感悟。请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道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说,带有几分寒意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原有的几分醉意,他感到有些微的寒冷。突然之间,却云散雨收,一夕斜阳灿烂的照了过来。这天气不可谓不瞬息万变,让人始料不及。涉足官场多年,历经荣辱的诗人由此想到了人生和官场,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晴天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前赤壁赋一、文学常识•1、苏轼字(),号(),是()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散文方面,与唐代的()()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