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中国古代宗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宗教第二章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本节要点】一、原始宗教1.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宗教的产生,以神灵观念为标志。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国在远古时期流行有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一、原始宗教2.自然崇拜包括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3.鬼魂崇拜的产生是因为先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将继续生活在幽冥之界,据考古发现,2万年前的先民已有了灵魂不灭观念,产生了鬼魂崇拜。4.祖先崇拜信仰祖先所代表的经验、智慧和权威,将随其灵魂而永存,成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而护佑氏族成员。随着祖先崇拜习俗的传承,民族始祖成为民族种姓的象征,他们经古史传说的神化,被奉为神人或圣人,夏族的禹、商族的契、周族的后稷都是原始民族的始祖。一、原始宗教5.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经结合而产生图腾崇拜。“图腾”一词的意义是族徽标记,上古民族的祖先一般以动植物为图腾。6.生殖崇拜是基于重视氏族或部落的人口繁衍而产生的对生殖力的崇拜。一、原始宗教各种图腾图腾吉祥图腾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女性生殖崇拜7.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自发性;•广泛的参与性;•为人生的功利性目的。一、原始宗教二、正统宗教的产生1.正统宗教是人为的宗教,它的产生以阶级和国家的成熟为前提。殷商去古未远,其尊神重鬼的取向仍保留着部分原始宗教的习气。周人灭商,宣告以嫡庶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确立。周代统治者将国家政治体制与宗法血缘关系以及发端于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天神崇拜巧妙地结合起来,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换。2.周人的宗教观在继承夏、商旧有的鬼神信仰的同时,强化其道德内涵,将“天命”与“人德”结合,周代政治的重要原则是“敬天”和“保民”。敬天是政治的第一要务,保民就是承受天命,中国人文思想中以民为本的观念即萌发于此。二、正统宗教的产生3.自发的宗教转化为人为的宗教,除体现在周代宗法制和宗教制相结合,使神权政治化外,还体现在郊社等宗教活动中。这类活动既有宗教信仰的意义,也有宣示德政、严明等级、巩固地位的政治意义,神灵崇拜中渗透着政治色彩。二、正统宗教的产生4.正统宗教在西周已经成型,周人将宗教与伦理、宗教与政治融为一体,基本完成了原始宗教向正统宗教的转型,体现出宗教人文化、伦理化的鲜明倾向。二、正统宗教的产生【本节关键词】•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正统宗教郊祀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本节思考题】1.何谓图腾崇拜,试举例说明。2.原始宗教有哪些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3.从殷商到周朝,人们的宗教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宗教信仰而言,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的商、周间的变革,“是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本节参考文献】1.乌丙安著:《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本节要点】一、孔子的天道观1.孔子既对鬼神敬而远之,又敬畏天命,其天道观呈现两重性特征,即重教化而轻鬼神,既强调听天命,又主张尽人事,表明孔子天道观中的神学色彩已经淡化,在理性主义与宗教观念的二元对立中,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二、董仲舒对天信仰的阐说1.董仲舒对“天”信仰作了全面阐说,认为“天”具有至上性和绝对性,有意志和情感,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天意的体现,提出的君权神授、人道源于天道、天人感应等观点,使孔孟所倡导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学说神学化。董仲舒2.谶纬神学的盛行,“谶”是宗教性的预言,“纬”是方士化的儒生所编集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原本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和方士化儒生的附会臆说而被神学化。他们所构建的理论宗教色彩浓烈,政治理性却相当有限,这都意味着正统宗教在汉代已经完全成熟。二、董仲舒对天信仰的阐说三、朱熹的天理论1.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天理”作为最高的本体论范畴得到充分的论述,其中的神学性质表现为:理是宇宙之本,“天理”是一个超越世间万物的绝对本体;天理至善至美,具有道德属性;宗教式的修养方法与佛教禅宗主张本体的性净自悟相接近,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朱熹朱熹朱熹故里2.具有宗教色彩和功能的儒学仍体现了世俗性、普世性和人文性的鲜明特点。即不主张离俗出家,注重现实,倡导有为;不虚幻地构造彼岸世界,引导人们脱离现世而关注来世;没有明确的宗教组织及其教徒,其主干力量是极力走仕途以参政济世的儒生。儒学有神学化的一面,更有人文性的特点。三、朱熹的天理论【本节关键词】•孔子董仲舒朱熹•天道观天命•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谶讳神学•天理论神学化人文性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本节思考题】1.儒学是不是宗教,学术界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试就此谈谈你的看法。2.孔子的天道观是否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试对此作简要分析。3.为什么说儒学发展到董仲舒已被神学化了?4.宋代理学中是否也包含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容?试举例说明。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本节参考文献】1.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十一回“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第十二回“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第三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本节要点】一、佛教的基本教义1.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论”和“四圣谛”。2.“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了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缘起论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总的看法是世界是变化的,此即“无常”;变化是有条件的,此即“缘起”;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任何存在都是空幻不实的,真正不变的只有佛性。一、佛教的基本教义3.四圣谛是佛教的人生观,其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痛苦的原因是欲望,摆脱痛苦之道就是断绝欲望,修成正果,涅槃寂灭。4.佛教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道”为认识对象,主张在体认道的虚无时,要排除一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无智无欲的虚空状态,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透过当下事物的外形和表象直契事物的本体。一、佛教的基本教义5.佛教的修养论主要为“六度”、“八正道”、“三学”。“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八正道”包括正确见解、正确思维、正确语言、正确行为、正确生活、正确努力、正确动机和正确的心神专注。八正道又可归结为“三学”,即戒、定、慧。佛教要求教徒恪守上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定,从而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1.佛教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佛家在中国的发展期。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用“空观”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后期以涅槃学为主,主要讲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以及成佛的阶段等。佛教传播轨迹2.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出现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因简便易行,信仰者众多,流布也最为广泛。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释迦牟尼佛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世尊涅盘图世尊说法图3.禅宗为中国佛教所独创,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故禅宗又被称为“中国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意思是静中思虑,一般叫“禅定”。禅宗的创始人是惠能。禅宗的理论主要有四:第一,主张人人皆有佛性,求佛不假外求,而应直指心性,即到自己内心去找,“即心即佛”,“见性成佛”。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第二,主张顿修顿悟,认为佛性本有,心性本净,无须渐修渐悟,只要顿悟本性,即可“立地成佛”。第三,提倡不诵经义、不习禅定的简易修持方法,摆脱经典教条和繁琐仪式的束缚,不重偶像崇拜,而尚单传心印,要求个人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第四,主张即事修行,修行无须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所谓“悟在刹那间”、“悟在担水砍柴间”。禅宗的创建是中国佛教史上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繁琐的佛教修行经改造而简便易行。禅宗讲顿悟成佛,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注重直觉与顿悟的思维方式;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与中国儒学“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性论学说相契合;禅宗破除了偶像和佛经的权威,混同了出世间与世俗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佛教的神圣性,这些都是中国佛教能够与本土的儒学与道教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的内因之一。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4.宋代以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归一”。一些佛教学说经儒学化而被摄入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如佛性论讲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成佛,理学讲心性,主张去欲存理,成贤成圣;佛教讲“止观”、“定慧”的宗教修持,理学讲“主敬”、“立诚”的伦理实践;佛教以“空观”看世界,理学将其改造为人伦物理的“实有”之道。宋明理学援佛入儒,既表明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同时也表明三教合流已成为历史趋势。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5.历史上佛教还先后传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传播于藏族、蒙古族等地区。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喇嘛教具有喇嘛教黄教绘画风格的古代壁画墨尔多神山和喇嘛庙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哲学的影响。•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论认为,理在一切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理,事有分限,理则无分限,二者相互依存,交融无碍,这一学说对朱熹创立“理一分殊”论有着直接的启发;•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修养论,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陆九渊强调本心的“自作主宰”学说,吸收了禅宗“佛性在心中”的思想;•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说,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等。2.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佛教既承袭了印度佛教戒律中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等道德价值取向,从而丰富了中华道德规范:•一是孝道论•二是慈悲观•三是善恶观•四是因果报应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佛经转读与文人对诗歌声律的研究相结合,发现了四声的规律。将四声规律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便诞生了永明声律说,从而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自禅宗创立以后,佛教以禅入定、由定生慧,进而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的思维方式,对诗人的意境创造有着直接的影响。禅宗对唐以后的诗歌评论中的“妙悟说”等也产生过影响。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影响也很广泛。唐代流行的变文、俗讲等说唱俗文学,均植根于宣扬佛教教义的深厚土壤。佛教为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对古代小说、戏曲的立意的也有间接的影响。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曲从西域传入后,中国僧人将梵音佛曲加以改编或新创,形成融汇中外的宗教音乐。佛教音乐的旋律以远、虚、淡、静为特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注:单击喇叭播放佛教音乐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场面宏大,色彩富丽,线条飘逸自如,人物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多呈安祥之状,形神兼备,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佛教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到遍布各地的大小寺庙,佛像、菩萨像、天王像及罗汉像等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天王像十八罗汉像6.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寺院、塔、石窟等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经改造和发展,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因素。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九华山东崖禅寺【本节关键词】•缘起论四圣谛般若学涅槃学•禅宗顿悟说•佛教哲学佛教伦理永明声律说•以禅喻诗变文俗讲•佛教音乐•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寺院塔第三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本节思考题】1.为什么说缘起论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有哪些?2.简述佛教人生观的基本内容。3.何谓“禅宗”?其主要理论是什么?为什么说禅宗的创立标志着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4.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此作简要说明。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