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最早的土圭观测台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名叫周公测景(影)台。周公测景(影)台土奎表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民间活动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每天填充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画九写九冬至的传说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赤豆糯米饭是由:糯米、花生米、赤豆、葱末、香芹末、熟芝麻、腊肉、红糖、等食材煮制而成的美食。•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见乡亲不少人耳朵被冻烂,就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fan)哙(kuai)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不要宰我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下一张贞元二十年(804)岁末,白居易33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到了,宦游的诗人却只能滞留在邯郸(今属河北),于是写下了这首游子节日思家的诗作“到邯郸的时候恰逢冬至,繁华的街市到处都洋溢着过节的热闹气息,但驿馆里却冷冷清清,人们都在忙着和家人团聚,谁会在这时候来投驿住馆呢?深夜昏暗的灯光下,抱膝而坐的我,只有孤单的身影相伴。”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家中此时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亲人们围坐灯前,夜深了也不肯散去,他们一定在谈论我这个远行在外的人吧……”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萧山人过冬至的吃食,除了团子,还有汤圆、麻团、“夹子”等小吃。麻团就是把煮好的汤圆,滚上一圈芝麻或者炒米。“夹子”和团子类似,也是裹馅的,有青色的,也有白色的,造型也更丰富,有圆的、三角的,也有饺子型的。做“夹子”就是为了能在吃了以后把嘴巴夹牢不骂人,为新年讨个好彩头。在萧山,不管是东片、中片还是南片,都会在冬至之前前往逝去亲人的坟前加点坟泥。冬至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接下来随着小寒、大寒节气的到来,萧山将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因此,在冬至前,家家户户都会来到逝去亲人的坟前加点坟泥,让自己亲人的“被子”能厚实点,暖暖和和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