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语言的元素及方式概述我们通常把电视语言称为“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又被称为20世纪以来的主导性语言,它是在以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等为主的视听媒体在当代社会极度繁荣以及相关视听技术高度发展的局面下生成、定型并体系化的。它迅速发展并渐渐取代了以文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语言形态,并在表意方式、语汇组织和感知方式上迥异于前者,形成了新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理解方式。电视是由人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因此视听语言的表达是否符合其特性、是否纯熟、是否能彰显整个作品的丰富意蕴和含义,对于媒体工作者和受众都有重要意义。——邵清风等著《视听语言》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光波、声波的接受特殊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视觉暂留原理似动现象心理补偿机制•视觉暂留原理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的时间,形成暂留现象。这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心理、心理感应的特性。(1829年由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的)后来把这个原理应用在电影艺术之中。电影胶片的一格格静止画面在极短的时间间隔高速地经过片窗,胶片上记录的视像在观众的视网膜上暂留,便形成了连续流畅映入眼帘的运动影像。•似动现象所谓“似动”指一种运动、活动的幻觉。如,我们乘火车时,常常被车窗外交错的静止火车迷惑,形成动感。似动现象同视觉暂留一样,不但具有生理依据,还有一定的心理作用。如长时间在黑暗中看一直闪亮的烛光,会感到烛光四处飘动。其实,烛光本身并未移动,是人的“心在动”。这种现象是因为发光点周围是空廓的环境,缺乏视觉框架作参照。似动现象也是动画影视的原理。如街上斑马线的指示灯,停止(禁行)和通过交叉发光实现动感的。•心理补偿机制在视觉感知中,除了视觉暂留和似动感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理原因,也就是观众在观看时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片中出现的断裂作出心理补偿,从而实现对影视的欣赏。如影片中经常表现一个人乘车到达某地后,下一个直接表现到达的目的地,而省略不表现的部分由观众根据生活经历进行心理补偿。也就是对应戏剧的一句话,“一百个观众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电视语言的主要因素——电视图像我国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电视的解释:1.将活动景物的图像和声音(伴音)变成电信号,通过天线、电波和导线传送出去的,并使图像和声音重现的过程。2.利用上述过程传送的图像。以上两点定义都明确地指出了电视语言主要元素之一——图像。法国电影学者马塞尔·马尔丹用以下语言表达了图像的功能:⑴再现现实;⑵在特定环境中,触动我们的感情;⑶产生一种思想和道德意义。图像主要表现的元素:㈠镜头和画面㈡景别㈢构图㈣角度、方向㈤色彩•景别——画面的基本表现手段通常以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来表现。电影放映银幕宽大,常用全、中景来讲述;电视荧屏小,常用近、中景来讲述。景别:⑴体现不同的节奏和情绪。⑵之间有机结合是表现人、事、物、景的有力手段,能发挥写景、抒情、叙事、刻画人物的作用。⑶选择、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心理和视觉规律为依据。•构图一般来说,构图表现有三个:主体、陪体、环境。1.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应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2.陪体: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人或物。3.环境:围绕着主体与陪体的环境,包括前景和后景两个部分。主、陪、环的组合关系构成特定的图形。如《黄土地》表现的环境是黄土地,象征贫困、落后、保守、淳朴。•角度、方向像人们的视觉变化一样,不同的视角可表述不同的意义。平、仰、俯正、侧、背主观镜头、客观镜头主客观镜头•色彩无论是黑白电视还是彩色电视时代,自然界中的光是在形成电视图像不可或缺的条件。正因为有了光,人的眼睛才能观看,摄像机才能摄制,电视才能呈现出色彩。因此,光是电视图像显现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举目四望,景物总是色彩缤纷的。所谓彩色,其实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刺激人眼视觉神经而引起,人眼视觉产生色感。1.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补色:黄、品、青人眼所见光仅占人类已经认识的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它的波长仅限于390毫微米到760毫微米之间。2.色温:色温是我们测量白光相对的红色或蓝色的标准。这种“白”光色差可以用色温度和开氏(K)也称凯尔温,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标示。我们习惯认为红色的光为暖色,蓝色的光为冷色。不过色温越低越红,色温越高色光越蓝。我们通常说的灯光型(标准色温)色温值为了3200K,日光型色温值为5600K。色温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电视画面的正常色彩还原。3.白平衡:为了保证色彩还原正常,使用摄像机前需要对白色物体(白卡纸)调整机器的白平衡,以达到色光三原色红、绿、蓝的同等份的摄入。4.色彩的感情特征:色彩所激发的联想、幻觉与情绪,本不是颜色本身的含义,而是人们主观上的积极、能动的进行审美活动的产物。如红色:联想为阳光、火焰、热血。特征为热情、兴奋、权力、力量、愤怒、色情等。绿色:联想为青天、树木、草原等。特征为生命、和平、宁静、生机盎然等。蓝色:联想为大海、夜色、冰湖等。特征为无限空间、平静、抑郁、冷漠等。白色:联想到冰雪、鸽子、护士等。特征为纯洁、高尚、和平、优雅、脆弱等。电视语言的另一主要元素:电视声音概述正如图像时通过摄像机获取的一样,电视的声音是通过摄像机和与之相连接的采声系统获取的。声音和画面共同承担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从总体而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声音在电视传播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伊朗电影大师来华拍摄时曾说:“我们通过摄影获得的东西充其量是一个平面影像。声音产生了画面的纵深向度,也就是画面的三维。”他还指出:“声音可以填充画面的空隙。……没有现场特定声音的镜头是不空想的。”电视声音我们通常说的电视声音有三种:即人声(含台词)、环境音响、音乐。1.人声:又分对话、独白、旁白(解说)。2.环境音响:分为自然声音响、非主体人发出的音响。3.音乐:为烘托、渲染情景和表现人物情感的需要在画面内外配置音乐或歌曲,音乐分主旋音乐、背景音乐、主题歌等。主题曲、背景音乐、主题歌都可以起到抒发情感,参与叙事、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可称蒙太奇表现。主题歌功能更甚。如《音乐之声》《桥》《冰山上的来客》等。电视声音的作用1.加强传播内容的现实感、真实性;2.打破画面局限;3.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4.发挥作品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5.补充画面传播的内容,增加电视画面的延伸意义。如:电视片《龙脊》记录的是广西龙胜山区一群孩子求学的故事。片中出现两种符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视觉符号是片中反复出现在小寨山脊上的风水树。这一视觉符号把片子结构分为七部分,它的每一次出现都随着时间的发展揭示主题。而另一组是听觉符号,从四月到八月片中主人公之一唱的瑶族的节气歌,既交代了事件发展的时间变化,又起到了结构上的分节作用。这部片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视、听符号结构时空的功效。声画结合画面与声音的配合构成电视,而图像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表述方法。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大都引用自电影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三种:声画同步、声画分立(离)、声画对位。•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屏上与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影像的发声动作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声画同步是目前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它的作用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常用在新闻、纪实风格电视节目、纪录片等。•声画分立也称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吻合,也就是说画面中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如《上甘岭》坑道内)。声画分立的直接结果是突出了声音的作用,使它从依附从属的地位上解放出来,成为突出独立的艺术元素,丰富了影视的表现手段。•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作用的结构形式。声、画相互独立,彼此配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一个人物塑造或主题表达所服务,既分头并进又殊途同归。声画对位的结果会产生某种声画原来各自不具备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声画对位中,对位的可以是人声,也可以是音响或音乐。如:《魂断蓝桥》中的片头,上校罗依倚在滑铁卢桥的栏杆上伫望流水,表情悲凄而深沉,画面的空间状态中出现了声音——罗依和主人公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遇空袭时的对话。罗依手握玛拉送给的“吉祥符”,睹物思人,引出这段战争中的爱情悲剧。声音的录制影视声音的录制主要有四种方式:1.先期录音(前期录音):多用于歌舞片、音乐片、戏曲片。2.后期录音(后期配音):影像拍完剪辑结束对片中人物和环境进行配音。后期配音是电影、电视剧创作中最常用的录音方法。它能使声音鲜明、清晰、突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3.同期录音:节目制作的同时,录音系统同步运行,录下影像内容所发出的声音。纪实风格的影片多采用此法。4.拟音、混声录音:电视制作人员在处理声音时为主观性创作体现在对各种声音元素的层次安排中进行混声录音,可层次体现出主体声音或区别前景声音和后景声音。后期配音时常采用拟音。模仿片中物体发出的声音。拟音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减轻录音难度。随着科技手段、技术的进步,人声、自然声、人造拟音和音乐,都将会在今后影视作品中伴随画面内容的变化而综合运用、交替出现,产生出更为复杂多样的艺术形态。电视镜头(画面)语言形成㈠真实的记录运动的影像(法国卢米埃尔兄弟)㈡停机拍摄实现视觉概念的变化(法国梅里埃)㈢形成镜头结构方式(美国的爱德文·鲍特和大卫·格里菲斯)1.鲍特1902年制作的《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片中出现了反映消防队员活动的影片记录与补拍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空想的结构方式(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的结合)。如现在中央电视台冷冶夫拍摄的《女特警雷敏》就是采用此方法。鲍特的尝试有三点启示:⑴自由结构空间的可能性。⑵压缩时间不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保持了时间的连贯性。⑶利用不同镜头组合表现同一运动的叙述方式。2.格里菲斯在实践中有意识运用分镜头方法实现多视点、多空间地表现动作和对象,产生了景别的分配。他还利用镜头连接顺序、镜头长短安排创造戏剧性的效果和节奏。正是以上两位大师的努力使结构方式和蒙太奇表现有了第一次具有美学的意义。㈣欧洲的“先锋运动”大胆尝试了电影表现运动、速度、节奏以及创造可视性,象征性方面的实践,为蒙太奇剪辑寻找根据。㈤苏联艺术家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蒙太奇表现的内涵和美学价值⑴普多夫金提出的剪辑时间省略法,表现一个人从楼上跳下,先拍从楼上下跳,再拍摔在地上,省略中间过程,用两个动作点连接。⑵库里肖夫试验提出一个毫无表情的记者面孔与三个不同的物连接(汤、入殓的人、哭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意义。⑶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概念认为镜头的对列可以产生新的意义,可以造成视觉的隐喻和象征,即“1+1>2”的效果。㈥法国导演让·雷诺提出外部蒙太奇由镜头内部蒙太奇取代,固定镜头组接样式被运动镜头所取代。利用移动摄影和景深镜头来表现同一画面内多层次动作的空间。美国的导演威尔斯在他的经典作品《公民凯恩》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实景的“物”自然体现,主题被含蓄地隐藏于镜头内部关系的展示中。㈦法国学者安德烈·巴赞对电影语言进行了改革,他反对蒙太奇对电影时空的割裂,主张保持真实延续,强调叙事结构的空想性和真实性。后来称之为“长镜头理论”。长镜头理论指一次性连续拍成的一个镜头内,通过调度人物、运动镜头、变化镜头焦点等方法完成一个场景内的画面,或表现多种景别变化的。这一理论对现代电影创作影响很大,对电视的纪实性节目给予了借鉴。总体来说,镜头语言逐渐发展为一个成熟的语言方式,一种主流的语言。巴赞和爱森斯坦分别代表着两大流派,巴赞强调事实、重视叙述。蒙太奇论强调思维,着重表现。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两种理论是能够有机结合的,他们都是蒙太奇效果的不同形态。镜头和镜头语言㈠镜头语言的基本单位——字一个完整的短镜头类比文字语言的字。㈡镜头语言的词语:凡是反映实质内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