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特征:①腮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②可侵及全身其他腺体、器官。★病因:腮腺炎病毒→副粘病毒科,一个血清型。RNA病毒,耐低温,冬春季发病高峰☆存在部位→病人唾液、血、尿、脑脊液流行病学★传染源:1.病人:多发年龄→5~9岁,潜伏期→12~22天,传染性→前1后3(腮腺肿大前1天,消肿后3天)2.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终身免疫。95%人血清中腮腺炎病毒抗体(+),孕妇抗体通过胎盘,使婴儿不患病。接种腮腺炎疫苗后7.4%仍可患病。★流行特征:冬春季多见,学校中流行。病理学★腮腺:非化脓性炎症→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点状出血、腺泡坏死腺管水肿→阻塞腺管→淀粉酶排出↓→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胰腺、睾丸、卵巢:与腮腺相似。临床表现★前驱表现:中低度发热(38℃)或不发热,头痛、厌食、肌痛等。★腮腺肿痛:•时间:持续7~10天,一侧肿痛2~3天后对侧肿痛。病程7~12天。•部位: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性质: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触痛及热感,无波动,皮肤不红,张口咀嚼、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检查:腮腺导管开口红肿,同侧咽、软腭可肿胀。可触及肿大的颌下腺、舌下腺。并发症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一)脑膜脑炎:★发病:1.病毒直接感染→脑炎与腮腺肿痛同时发生或在腮腺肿痛前6天内。2.感染后脑炎伴脱髓鞘病变→脑炎在腮腺肿痛后10天左右发生。★发生率:65%腮腺炎病人有脑脊液异常,有症状者0.3~8.2%。★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颈背肌痛,颈强直,淡漠,嗜睡。★脑脊液:细胞数↑(500),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稍高,糖及氯化物正常。★病程:3~10天,预后良好。(二)睾丸炎:★发生率:12岁以上男性患儿中为14~35%。★时间:在腮腺肿大1~2周内发生,4天左右缓解,睾丸硬而变小。★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呕吐,下腹痛,患侧睾丸肿痛、触痛、皮肤水肿发红。★预后:多为单侧病变,不影响生育力。(三)卵巢炎:★发生率:12岁以上女性患儿中为7%。★时间:在腮腺肿大3~7天发生,4天左右缓解。★症状:发热,呕吐,下腹痛及压痛,B超检查卵巢肿大。★预后:不影响生育力。(四)胰腺炎:★发生率:多为亚临床型,5%有典型表现。★症状:上腹痛、压痛、发热,寒战,呕吐,上腹部可扪及肿大的胰腺。淀粉酶不作为诊断依据,脂肪酶升高有论断价值。★病程:3~7天。(五)心肌炎:★发生率:5~15%患儿有ECG异常。★症状:心前区痛,疲乏,面色苍白,心动过缓,ST-T改变,P-R间期延长。(六)其他:甲状腺炎,乳腺炎,肾炎等。实验室检查1.血淀粉酶:正常40~180苏氏单位/dl,腮腺炎时升高但500,伴胰腺炎时500,并且血脂肪酶1.5单位/dl。2.尿淀粉酶:正常1000苏氏单位/dl,伴胰腺炎时1000。3.病毒抗体:腮腺炎病毒核蛋白的IgM抗体4.病毒分离:从唾液、脑脊液、血、尿中可分离出病毒,或RT-PCR(+)。5.血常规:WBC正常,淋巴细胞↑可有异淋。诊断:流行史+接触史+腮腺肿痛※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多由金葡菌引起。高热,腮腺肿痛,界线清,波动感,压腮腺时导管中有脓汁,血WBC↑。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CMV等。多次患腮腺炎,无接触史,可病毒分离。3.颈、颌下淋巴结炎:腮腺炎病人可先有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此时应与颈、颌下淋巴结炎区别。舌下腺位于颌下正中,易于识别。————————————————————————颌下腺肿大颌下淋巴结炎————————————————————————肿块边缘不清清楚外周半圆或半椭圆球、团块状质地软较硬活动度不能活动可活动个数单个单个~多个融合位置深浅伴感染无咽、扁桃体、牙龈感染血WBC正常升高———————————————————————治疗:自限性疾病,对症处理(一)饮食:软食、半流,避免硬、酸、辣、酒,以免疼痛加重。(二)局部治疗:可外敷:青黛散、金黄散、季德胜蛇药片。民间:仙人掌去皮捣烂外敷,消肿止痛,基层医院可试用。(三)抗病毒治疗:1.病毒唑:一般不用,并发脑炎时可静滴。2.潘生丁:口服有效。干扰素:疗效不定。3.中药:板兰根、大青叶等,疗效不定。(四)对症处理:高热→退热睾丸炎→冰敷+睾丸托胰腺炎→抑肽酶+生长抑素+654-2呕吐→补充电解质脑膜脑炎→脱水+激素心肌炎→VC+能量合剂(五)预防1.隔离病人:消肿后3天,接触者检疫3周。2.主动免疫:生后14月→麻、风、腮三联疫苗(MMR),4~8年保护率97%。3.被动免疫:腮腺炎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