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学讲稿一、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哪些内容?二、国学的产生四、国学不等于儒学五、国学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显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国学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是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和血脉源泉,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五千年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虽经历百年耻辱而不亡国灭种,经历了凤凰涅槃而再获重生,到今天又走上了复兴之路,重以巨人的姿态迈向新的辉煌,就是我们的国学这一血脉在起着支撑作用。否则,我们早就亡国灭种,我们早就变成了洋种或洋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让所有国民学好国学、用好国学,创新国学,这样,我们才能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精华的同时,创造出更先进的文明,我们才能有更广泛地发言权和超强的号召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伟大的贡献。(一)修身齐家、家庭幸福是我们事业成功、个人幸福的基础;个人不幸福,也很难使别人得到幸福。六、我学国学的体会儒家经典《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是讲从“修身”做起,先使自己幸福,自己家庭、家族幸福--“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让天下人幸福的目的。西周贤相周公旦在他告诫儿子的《诫伯禽书》:“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也是因为尊崇了这些品德)。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简言择交,可以无悔吝,可以免忧辱。无暇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家瑞。为政之要,曰公与勤。成家之道,曰俭与清。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非圣贤不能。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己待人,君子人也。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坐在密室中如同走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驾驭自已的方寸之心就象驾驭六匹马拉的车那样(比喻心胸宽广,大公无私)】可以免过。谗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多言则背道,多欲则伤生。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慎独:儒家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一个重要概念,在独处中谨慎不苟。)中国最显赫的家族----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裴氏家族•自魏晋以来辉煌1900多年,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以及3000多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列入正史的裴氏子孙达600多人。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二十世纪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绍兴的俞家。历经百年而不衰,英豪俊杰辈出不穷,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全盘打通,家族成员横跨国民党、共产党、美国、海峡两岸,这样的家族惟有绍兴俞家。让我们看一张人物关系表就知道俞家在控中国的巨大影响了。请看下图:父亲俞启威,又名俞大卫,后改名黄敬,冀鲁豫边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任原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任天津市委书记。祖父俞大纯,曾与鲁迅前后两次留学日本,还曾赴德国留学,毕业于柏林工科大学。20世纪30年代初任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曾祖余明震,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人,官至甘肃提学使。民国时为肃政史。堂叔祖俞大维,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预科、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29年回国任军政部参事,1933年出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被誉为中国的“兵工之父”。1954年出任台湾“国防部长”。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俞家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和他们严格禀奉中国传统思想理念有关。他们都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实现了个人和家族的理想。相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说,在这个世界上,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而能修身齐家的才是大多数。《大学》中所说的“齐家”中的“家”是指古时大夫的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指我们普通家庭更为合适。我觉得,修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我们自身的品性,它们是我们人生幸福这个硬币的两面,缺少不可。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就失去了幸福的先天基础;没有良好的个性,我们就不能处理好与家人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与社会关系,要想幸福也是很难的。试想,夫妻不和、婆媳不容、子女严重叛逆甚至走向了邪路,学生和我们严重对立,邻里、同事间磨擦不断,我们能幸福吗?绝对不能。所以,要想幸福,就必须先要修身、齐家,家庭和睦幸福、社会环境和谐发展,都是国家得到治理的具体表现,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去治国、平天下,但我们也已经为治国、平天下做出了贡献。对于我们这些育人者来讲,能培养出治国、平天下的子孙也完全是有基础、有可能的。(二)中庸处世,处理好公与私、个人与单位、家与国的关系。这个题目说起来好像有点大,其实,是很符合我们的实际的。中庸就是要求我们待人接物要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求标准非常高,好象非常难以做到,其实,只要我们照着这个标准去做,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我们先说有中庸性格的人的命运。中庸性格是一种难以达到但人人都向往的性格,这种性格包容性强,可以融通儒家、道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思想体系精髓。具有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需忍让时,他们表现得忍性十足;机会出现,需决断时,他们的性格又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果断。他们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皆交融在一起,看似无性格,实则是他们性格中诸家思想体系的活用,这种性格的人做事想不成功都很难。李世民、曾国藩就是这种性格的人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性格而论,如果我们对历史和我们周围人进行考察,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成果人士中,中庸性格的人最多。所以,我们做人首先要有中庸的性格。再说处理与周围的关系。我们常听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先有国,后有家;国家灭亡了,小家也就不存在了”。对这几句话,我也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承认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的程度不同,无私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几乎没有,过去提倡“大公无私、无私奉献”是对的,但不太现实,因为我们每个人先要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想要过上比别人更优裕的生活。我们只有将自己的事情搞好了,才能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试想,一个连自己也养活不了或仅能养活自己,能有为社会做贡献吗?反过来说,人过于自私,一点也不为别人、单位、国家着想,也就是说,人只为己,天诛地灭地会更快。国家也是这样,当外敌入侵、大敌当前的时候,你只顾小家,不顾大家,不牺牲自我,很可能自身难保,更有可能亡国灭种;反过来,如果国家不顾民众利益,政策不得民心,与百姓离心离德,人民就会革你的命,政权也就会灭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1000多年前李世民早已总结出来的真理,中国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覆灭,都印证了这一真理。在当代,1991年前苏联的轰然倒台,更是这一真理的有力证明。眼下,朝鲜也是这样,虽然前几天朝鲜刚刚自称是世界上唯一的“乐土”,但由于金家王朝害怕外部的军事压力,不顾朝鲜人民的死活,实行先军政治,弄得朝鲜人民纷纷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国境。据说,在中朝边境,一两万块钱就可以娶到一个非常漂亮的朝鲜美女。咱们没有娶媳妇的老师不妨娶一个朝鲜美女,我保证最起码她们肯定不会骗你、不会跑。这也是朝鲜政权将亡的先兆。这正如孟子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具体到单位也是如此,一个单位的职工,如果过于自私、冷漠,总是想从单位得到好处,不肯为集体奉献,单位没有效益,职工就会人人受损,不但没有福利,工作也会成问题;反之,如果单位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对职工要求过于苛刻,在职工有困难时不给他们提供方便或适当的救助;不顾职工个人权益,只强调领导个人权威,领导就会在职工心目中丧失良好形象,甚至让职工厌恶或憎恨。到了这种时候,单位也很难正常运转下去了。一个单位的领导关心下属,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职工对领导就不会行同陌路,而是充满了敬爱之情,对工作对单位充满了无比的热爱之情,这个时候,单位想搞不好也没不行。所以禀行中庸之道,是维持一个单位良好运转的润滑剂。在文革时期,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山区,山洪爆发,山脚下有几根集体的木材,眼看就要被洪水冲走,一个知青,为了不让集体的财产受损失,奋力抢救木材,牺牲了自己年仅二十几岁的生命;前几年,有教师作报告,说为了学生的学业,她生怕耽误学生一节课,将自己生病高烧的孩子放在一旁不管,错过了治疗机会,导致孩子终身聋哑,这些都是受了原来我们提倡的“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的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极左思想影响的错误作法,也是不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错误作法,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偏激作法,也都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公私兼顾、合理调配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达到利益最大化,不使任何一方受损。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也是一样,前苏联单纯地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了所有农民的集体利益;为了国防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不让苏联人民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只让人民为国家发展作出牺牲,结果,前苏联丧失人心,政权一夜之间就瓦解了。所以近一二十年来,我们国家吸取前苏联的教训,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成果,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我们国家从文革末期的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沿,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智慧,不偏激,少走弯路。具体到我们二高也是这样,我们是一个起步晚、底子薄、生源差、位置偏、负债高的学校,如果我们不能走好中庸之道,不能在稳妥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我们就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转一圈又回到原点,还要重新探索路子,此时兄弟学校也早把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边;所以,只有走中庸之道,理顺各种关系,才能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高效发展。(三)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灌注到我们学生的灵魂当中去,用“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