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讲教师:周世伟通识教育中标课程国学精粹概览杂学概观国学实践概陈儒学概要道学概况佛学概貌经学概述史学概说诗学概略国学概论第一讲国学概论一、什么是国学?国者,国家、国度、国土、国民;国产、国货、国有、国宝;国格、国魂、国力、国威之谓;学者,学术、学问、学理、学说、学科、学养、学识之谓。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邓实:“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胡适:“中国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就是“国学”。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汉学汉学(狭义):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海外一般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中华五术六艺五术即山、医、卜、命、相;六艺有大小之别,大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叫六经,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国学精神里很重要的东西;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及诸子百家之说中国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所有中国人骨子里就秉受、传承、发扬着的民间信仰和伦理根基。附:国家学府小学,夏称校,殷称序,周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大学有别,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或頖宫)。《汉书·郊祀志上》:“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独家拥有的学校”,“诸侯得杀其制”,“以其半以示诎于天子”。二、国学的主要范畴小国学圈:经、史、子、集大国学圈: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汉书·艺文志》的基本分类:1、六艺。2、百家。3、诗赋。4、兵书。5、术数。6、方技。国学内涵的对应面:1、自然国学。2、生命国学。3、家庭国学。4、公益国学。二、国学的主要范畴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就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经学、诗学、史学、蒙学、书画学堪称中国国学的主干。以学科分,国学当涉及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等;以思想分,则有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为本,则国学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三、国学的发展演变早期,象数派(道)和义理派(儒)构成了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明代起,国学区分为质测、通几、宰理三学清代以后:先是专注人文学术,如《四库全书》;后期西学东渐以来,国学式微;至清末更是逐渐退化“缩水”为义理、考据、辞章,仅相当于现代学术的哲学、史学、文学。五四以来一些国学大师开始和西学论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涌现国学复兴及热潮四、国学的基本特征国家性:即能够明显区别于他国的思想文化的本土特征历史性:即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原生性延伸性:包括持续性和同化性(包容性)发展性:指这种国学的思想文化的生命力及生成活性当代性:指这种国学的思想文化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五、学习国学的意义、目标和方法意义:人大校长纪宝成对国学学习意义的认识。方法:《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国学研修“六个一”,即:研读一部国学经典;摘录一本国学笔记;听取一场国学报告;撰写一篇国学论文;参与一项国学活动(书法、民乐器、茶艺等);编辑一期国学简报。第二讲儒学概要一、儒、儒家和儒学儒,原是冠婚丧祭之类仪式上的司仪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论语》:“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儒家:《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儒家学派的思想即“儒学”。儒学或曰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二、儒学的历史演变春秋孔子“仁”和“礼”;战国孟子荀子“仁政”和“王道”;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韩愈儒学复兴;宋明程朱理学;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理学批判;清末康有为重建儒学体制;辛亥革命后儒学连续遭受冲击;另一方面却突起了以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等人为代表“现代新儒家”;21世纪孔子学院二、儒学的历史演变1、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孟子:“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孔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二、儒学的历史演变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二、儒学的历史演变2、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汉书.五行志》:“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董仲舒:“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二、儒学的历史演变《春秋繁露》“《春秋》修本末之义,达变故之应,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极者也。”“《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见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不可不察也。”“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白虎通德论》二、儒学的历史演变纬书“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儒学宗教化仪式如“冠义”、“婚义”、“乡饮酒义”、“聘义”、“祭义”等名教、玄学、佛教祭孔大典全国各地祭孔大典全国各地祭孔大典全国各地祭孔大典各地小学生穿古装拜孔子各地小学生穿古装拜孔子二、儒学的历史演变3、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唐、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柳宗元:“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李翱:“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道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二、儒学的历史演变朱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二、儒学的历史演变戴震“宋儒出入于老释,故杂乎老释之言以为言。”“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于是有读儒书而流入老释者;有好老释而溺其中,既而触于儒书,乐其道之得助,因凭藉儒书以谈老释者。对同己则共证心宗,对异己则寄托其说于六经、孔、孟。”“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二、儒学的历史演变4、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康有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夫主乎太平,则人人有自主之权;主乎文明,则事事去野蛮之陋;主乎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乎仁,则物物有得所之安。主乎各明权限,则人人不相侵害;主乎与时进化,则变通尽利。”“舜任官得人,故无为而治。盖民主之治,有宪法之定章,有议院之公议,行政之官,悉由师锡,公举得人,故但恭己,无为而可治。若不恭己,则恣用君权,挠犯宪法,亦不能治也。故无为之治,君无责任,而要在恭已矣。”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1、正心与修身(人与自我、人与人)仁、义、礼、智、信孟子:恻隐之心,即为仁;羞恶之心,即为义;恭敬之心,即为礼;是非之心,即为智。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2、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与社会)君臣父子: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虽天子必有父父尊而不亲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大一统《论浯•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华夷之辨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3、究天人之际(人与自然)《礼记·表记》“夏道尊命,殷人尊神”《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先天有服,恪谨天命周公:“天命无常,天命惟德,天意在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范蠡:“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郑国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孔子天命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敬、畏、尊、法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荀子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三、儒学的基本思想观念董仲舒天有阴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