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俗文化介绍银项圈雷山西江千户苗寨距离州府凯里35千米,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苗族盛装少女一.民族概况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名第五。其中近一半苗族分布在贵州。贵州苗族又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族源: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5000年前活跃于黄河下游的蚩尤九黎部落。逐鹿大战后,蚩尤兵败被杀,部族南迁。后来苗族先民经历无数次规模不等的迁徙。苗族和犹太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苦难的两个民族。宗教:苗族的主要信仰形式是多神崇拜1.自然崇拜:巨石、岩洞、大树、山林等。2.图腾崇拜: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3.祖先崇拜: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4.鬼神、巫术:鬼神有风神、雨神、西方鬼、老虎鬼等苗族人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5.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数信仰佛教和道教。祭鼓节,又称鼓社节、吃牯脏,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三.民族习俗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四.民族节日由于居住分散、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同一节日在不同地区的日期、活动有差别。苗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苗年、春节、龙船节、芦笙节、吃新节、四月八、花山节、姊妹节、踩鼓节等。苗年苗年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于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卯或丑日举行。过苗年的前几天,打扫屋子、准备年货。从第四天开始走亲访友。一些年轻男女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谈恋爱),男女互相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芦笙舞斗马游方春节2.春节: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只是增加了斗牛、赛马等内容。龙船节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清水江和巴拉河两岸及湖南湘西的一些地区。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四月八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现在,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芦笙节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吃新节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州和广西融水县。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人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芦笙会,跳芦笙舞。节期一般2祭鼓节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逐渐喊成“祭鼓”了。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壮观。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五.文化艺术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传说和故事。如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惟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音乐、舞蹈和戏剧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有飞歌”、“情歌”、“古歌”、“酒歌”等音乐和芦笙、铜鼓、姊妹箫、唢呐等乐器,还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等舞蹈形式。六.房屋建筑苗族的传统建筑为吊脚楼。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吊脚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七.饮食习惯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小麦等杂粮。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苗家的酸汤鱼是风味名菜。苗族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如泡酒、烧酒、窖酒、甜酒等。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鱼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或煎炒八.服饰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一般是头缠青色、黑色或白色布帕,上身穿小领对襟短衣,下穿青蓝长裤,一般和本地汉族男子差别不大。从苗族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服饰种类较多,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2013年国庆,笔者到岜沙苗族游玩,果然看见了最左边的扛枪大叔,依然健朗啊,哈哈。岜沙离从江县城仅7公里,交通便利,门票60元。从江岜沙苗族男子服饰与苗族男子简单的衣着相比,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其中,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供日常穿着之用。女子服饰又以少女盛装最为精美,常常有十几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银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盛装便装脖子上戴银项圈,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另外,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少女一般身着百褶裙。十一.民族禁忌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十二.工艺特产苗族的挑花、刺锈、银饰、腊染、织锦、剪纸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有盛誉。特别是腊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而传统银饰,整套包括手镯、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精巧、做工细致,令人赞叹不已。挑花银饰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蜡染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