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贰叁肆伍总述苗族的历史背景建筑分析和归纳问题与改革结束语总述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居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民居形态多样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产生的母型和源头,各种不同的建筑类型都可以认为是居住建筑的繁衍,而且他积累了人类长期的营建经验,传统民居多是在长期发展中顺应自然环境逐渐形成,整个建筑环境有机统一。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名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生活各具特色,富有创造性。苗居建筑背景一社会历史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全国苗族人口近900万,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的苗族人口为171万,所以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因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逐步形成一个好斗性很强且勇敢的民族,这从苗族人民的斗争史中可以得到佐证。为躲避战乱和保存实力,几经迁徙,从最初的长江中游西迁到了我国的西南山区,居住位置也从山下逐渐搬到了半山腰。而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的贵州,由于山形复杂地势不平,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也正因为地理及生存环境的苛刻,加之部落间争夺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得苗族人民空前团结(这从他们的大团结舞蹈、聚落中心空间“铜鼓坪”以及民居建筑中具有强烈中心感的堂屋就可以察觉到),至今苗寨还以同一血缘和姓氏聚居。苗族传统干栏式建筑,在我国传统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穿斗式结构和特有的上楼下畜居住形式,能够诠释苗族各个发展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很有民族特色。苗居建筑背景二自然环境1:地形条件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腹心地区,地貌处于地貌上处于云南高原向湖南低山丘陵过度的梯形状大斜坡带,全区地势高,起伏大,切割性强。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坝子以及河谷交错。2:气候条件气候特殊,虽处亚热带,除东南个别地区,其他地区因地势高表现出复杂多样性。而黔东南为贵州高温重湿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度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7度以上,冬暖夏热,雨量大,湿气重。无霜期长。日照少,阴天多。北风为主导风,无大风。日温差大,多小气候。3:建筑材料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使用广泛,以杉木为主,次为松,枫,樟等。矿物性材料以及各种石材较多。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巢居————栅栏————干栏————半干栏这是受干栏式建筑自身发展的内因所决定,从干栏的原始形式巢居产生起,由原始“构屋高树”逐步向地面接近的趋势发展,演变成地面建筑。苗族的干栏在地面发展,逐渐演变成类似于巢居的全干栏式,但全干栏在坡地台面距后破较远,构梯交通上下很不方便,但人们的活动总是希望在地面有较大的自由度,离地而居总是给生活带来总总的不方便。后来发现可以在后坡架设天桥与居住联系平通室外较为简洁,继而将房屋靠后依坡建造。但由于底部层进深大,采光欠佳,再一步后退形成跨坎嵌进式。苗居与干栏的发展村寨选址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为节约耕地,抵御外敌,并且山上日长,潮湿度低。所以建筑大多集中聚集在山上,据山而寨,他们下山种植,上岭行猎,在漫长的严酷条件下得以生存。方式1:分团式——多在山顶台地,形状规则,设外墙,防御性强。2:成片式——就大幅坡面形成,轮廓无定型。3:成:条式——沿沟谷两侧,水岸坡台地,山腰台地,低山河谷较多。4:成串式——沿河谷缓坡,地势曲折不大,房屋散落,连干道呈珠串状。5:附生式——多在溪谷交汇坡面设大寨,对面设小寨且不超过两个。6:群集式——由若干分据山头小寨组成大寨的集合群体,或对峙或毗邻。建筑与交通受等高线的影响,为适用地形的不规则所带来的困难,可分为三种:一垂直等高线——建筑布局在山脊,山梁处。房屋呈横向半边楼设置。二平行等高线——建筑以纵向半边楼分跨等高线布置。三相交等高线——建筑以纵横两个方向吊下的双向半边楼来适用地形不规则。1:前坎后崖,房侧设路垂直主干道两侧布置房屋,房屋以山面向路,宅门开于山面。2:前路后崖一种前路宽与房屋水平,二种前路窄并处在不同水平,房屋建在堡坎上。入口均设在山西。3:前后设路房屋前后地面较宽,前后联系便利,采光多。4:前坎后路房屋前为勒石高坎,房后设路。建筑房屋布置苗居小家庭制,每户住房多为三间,体型不大,占地较少,机动灵活。以单栋散置为主,成排连接为辅,还有一种小庭园组合方式。单栋可为一户一栋,也可二户并山脊为一栋。前者建在较为平坦的台地,配合顺等高线的水平支道横向布置。后者将房屋,菜地,果木,地坝等组合成一个小巧的庭园空间,以篱笆分隔,个户自成统一,但这种占地较宽。苗居建筑特点全干栏与半干栏苗居干栏式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熟称楼房,半边楼。干栏式建筑特点是房屋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在于防潮,防兽以策舒适安全。半边楼则是一种吊脚楼形式,房屋一部份架空,一部分搁置在崖坡之上。其更重要的是在适用地形。全干栏和半干栏构造基本相同。唯半干栏底层进深减半而已。建筑多为一字型,一三间带磨角为多,二间和二间带磨角,无间少见。《磨角:半个开间大小,设于端部,近视于梢间。上部屋顶接正面屋坡转至山面。》苗居建筑特点全干栏式以包列金宅为列平面为三间二磨角,底层为杂物间,次间一做厨房,火塘,贮藏之类,一做猪牛圈房,居住层当心层为堂屋,左右为卧室,贮藏,过间等,前部设退堂,挑廊,两磨角设木板梯升降,整个布局基本上为”前堂后室“方式。阁楼层全为贮藏间。局限在于对于峻峭的陡坡不做挖填无法建成。苗居建筑特点半干栏式以李昌文宅为列半边楼建筑形式是苗族自然经济和生活习惯与地形条件相结合极富特色的客观产物,是在山区复杂的特定环境下对全干栏的一种创造性发展。该宅陡坡之上,前坎后崖,房侧设路,在辟为连续数个台阶的地段上,房屋跨越其中连个小台阶。整个房屋呈一高一低之势贴附于崖坡之上,突出反映了与地形的密切关系。平面三间二磨角带偏厦,底层设于半楼部分,布置杂物贮存畜圈,有单独侧门与外联系,内附崖设蹬道与居住层相通。居住层中为堂屋和退堂,前半部楼面左右为卧室,后半部楼地面为火塘,厨房等。从当心间外挑曲廊倒置山面出入。楼阁层为贮藏谷仓,以活动搬梯上下。入口火塘宽廊外设楼梯内部楼梯杂物间堂屋粮仓苗族粮仓是由两开间贮藏室构成,采用檩柱结构。按建筑形式可分为群仓,单仓,阁楼仓。一般临水而建,可防鼠,防虫,当发生火灾能够及时抢救,还可以保持粮仓的干湿度。建筑构架体系苗居传统干栏式房屋均为穿斗木构架体系,是一种承重与围护分工明确,互不影响的简单灵活的结构方式。它的构造特点是以柱和瓜(短柱)承檩,檩上承椽。柱子直接落地,瓜则承于双步穿上,各层穿枋既起拉结作用,又起承重作用,每排构架在纵向由檩和拉枋连接,柱脚以纵横方向的地脚枋联系,上下左右联为整体,组成房屋的骨架。苗居半边楼穿斗架唯一不同的是柱子前长后短,呈不等高之势。建筑构架体系苗居构架的基本形式为五柱四瓜或五柱四瓜带夹柱,屋面八步九檩,前后各四步架。(如图一)夹柱即是前瓜伸长落地的柱子,伸长不落地而支撑于楼面穿枋上的则称长瓜或跑马瓜。长瓜应用灵活,可穿通数到枋,视需要而定。夹柱的作用主要是形成退堂空间,其构造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前门二柱处设大门,夹柱处设前廊壁;第二种是在夹门处设大门,檐柱处设前檐壁,外加挑廊。(如图二)图一图二建筑构架体系苗居已粗具模数设计概念,构架每二檩之间的构造形成称为一步架“。”步“为檩间水平距离。通常为三尺左右。进深大小由步架多少控制。”架“为檩间垂直距离,基本等距。房屋的高度由步架的数量来控制,一步架的垂直距离成为高度方向的基本度量单位。步架实际成为整个构架体系的一种模数。控制房屋大小。以”八“为尾数的十进制模数,控制房屋全高,就是控制中柱高。常以树神枫香制作。中柱高尾数必为八,如一丈六八,一丈八八,最高为二丈二八。以”尺“进位制的数字模数。已尺为整数增减房屋各像尺寸。包括开间和进深,确定步架尺寸。一般为当心间开间一丈一尺,一丈二尺,次间一丈,一丈一尺,进深二丈一尺至二丈四尺,层高六尺,居住层堂屋一丈左右,其他房间八尺左右。阁层楼面至檐口五尺左右。建筑构架体系灵活性模数在无论进深上的变化和平面划分,还是高度上的变化和空间分割,以及房屋的体型变化如扩建,补建,改建,都灵活自如,增减方便。平面上可任意部位设置隔离,构架下有脚枋,上有穿枋楼袱,木板壁到处有联系生根之处,所以在规矩的柱网中平面划分完全无任何限制。构架高度方面每根柱独立承荷,互不发生受力上的关联,各节点跤节点能缓冲变形,垂直荷载作用下内力不会发生改变,水平上变化也很小。所以不等高柔性排架用变化的柱高适用地形十分灵活。建筑细部功能与美观的结合,兼顾整体形式美树皮屋顶瓦屋顶四坡屋顶二重檐屋顶建筑细部美人靠柱花窗花腰门建筑细部晾晒杆件垂花柱接地方式廊道入口直接接柱防鼠构造建筑艺术特点1:建筑形象丰富多彩单户建筑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结合为一体,受基地条件影响,建筑形象因景而易,形形色色的建筑生动别致,在尺寸,比例,构图和造型上都独具一格,别有特色。建筑艺术特点2:材料的运用与环境相协调就地取材,因材施用,满足施用要求和经济要求,并结合考虑材料的质感,色彩,纹理的组合。使建筑本身具有清醇,质朴,耐人寻味的美感,同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协调一致。建筑艺术特点3:朴素简洁的建筑装饰苗居并不是纯自然主义的作品,建筑艺术除了表现于自身空间与体型之外,还辅之以简谱而必要的建筑装饰,体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苗居这种装饰常以经济适用的功利主义观点,结合建筑构件在重点部位进行装饰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苗居存在的问题传统苗居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旧社会由于经济,文化,物质条件的限制,以及民族压迫,治安不良的影响,存在着种种问题;1:火灾。传统民居多为竹木结构,加之房屋密集,一有火警就会酿成火灾。2:卫生条件差。人畜共处,秽气难闻。火塘燃烧柴禾,粉尘污染房间等。3:封建迷性观念。堂屋神翕上占用空间大,利用率低等4:使用面积不合理。房间较多,宽敞。使用效率低,降低了建筑经济性。5:耗费木材。木材短缺,为节约材料,住房因陋就简,破败残损。不完整。6:通风采光差。开窗洞口小,白纸糊窗。山崖遮挡,阴暗潮湿。7:寨落规划问题。公共福利设施缺乏,布局无章程,路窄难行。排水系统差,排水沟少,放任自流。对房屋道路不利。改革和创新改革需反映新生活的需要,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继承传统,革旧除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现代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为广大农村住房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统一规划,考虑全局观念,统筹布局。改革可分为三期工程:近期改良阶段,为解决建筑用材矛盾问题,逐步将木构房屋改为土木或土木石混构房屋。布局上圈厕合并,压缩堂屋。火塘与堂屋可以适当合并,餐厨可并为一套辅助用房。改进阁楼交通方式,设固定楼梯间,兼做贮藏。中期改良:采用砖混结构代替土木结构,木柱可改为砖石柱。适当发展预制板,按生活习惯可把苗居布置为单元组合或联排式低层楼房。推广沼气。后期改良:在砖混结构上不断提高,砖石柱该为混凝土柱,像预制化,装配化发展。整个结构可以改为轻巧的梁柱体系,并可适当采用竹编夹泥墙,加以科学革新充作墙体,使苗居既具有传统干栏式分格,又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民居建筑。寨落总体规划加强,新苗寨选址有利于生产,生活居住兼顾。道路可发展为街道式道路系统,房屋布置密度不宜太大,应有防火距离。并使宅周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和安排生活小居问题。并在寨落增加公共事业活动场所。结语苗居结合山区地形创造反展的干栏式建筑形式,也是对于我们是一种宝贵的启示,他说明任何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只有在同新的环境条件密切结合中才能够获得新生和发展,老形式也可以有新用途。作为一个建筑学学生,我们应该分析和灵活运用,善于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