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常态下,你对招商引资工作有哪些看法?参考答案:2014年12月5日,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备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即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当前,各地招商引资形势已然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招商方法效果式微,旧有招商思路亟待调整。新思维Ⅰ:招商引资面临新常态压力。过去,土地政策放宽和税收优惠常常是成功实现招商引资目标的两大利器。新常态下,一是中央层面对税费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过去,各地为招商顺利而采取的区域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下一步中央将下大力气清理整顿,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禁止各种越权税收减免。二是国家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包括工业用地在内的土地使用,今后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同时由于严限指标,用地瓶颈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税费奖励政策变化和土地指标越来越稀缺,传统的用地补贴和低地价政策作为廉价资源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拼资源、拼政策的老路已经成为“过去时”。这些都会给招商引资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和难度。应自觉转脑筋、换思维,从新角度寻新出路,变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主动适应新常态,而不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故意触碰底线、红线、高压线。新思维Ⅱ:新常态并不排斥招商引资。各地多年的经济工作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是快速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做大财政“蛋糕”的有效办法。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述工作目标表明,“新常态”下,中央强调了挤出水分的中高速增长因而不排斥经济增长,强调了培育新增长点因而不排斥上新项目,强调了调整产业结构因而不排斥优化夯实产业基础,强调了保障改善民生因而不排斥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完成年度经济工作目标,同时破解永吉“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财政实力不强”等问题,招商引资依然是务实有效的最可靠手段之一。这是新常态背景下,对招商引资战略定位应有的“认识定力”。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为适应这种“新常态”,应在破解压力、完成目标任务、完善操作方式方法、调整绩效考核办法、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研究如何确立新思维以寻求新出路。新思维Ⅲ:新常态下更应重视优化软环境。投资环境对客商来讲是最大吸引力,对政府来讲是最强的竞争力,环境的优劣,尤其是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招商引资的成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新常态下,优惠政策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投资环境、管理效益、产业优势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优惠政策优势将趋于弱化直至消亡,区域软环境对于招商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显,将成为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先决条件。环境好、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让客商有钱赚,社会有地位,安全有保障,是吸引、留住、扩大外商投资的关键所在。目前永吉的硬件建设已有较高水平,但软件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软环境主要体现为法律政策、行政效率、服务理念、文化氛围上。应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审批和收费事项,以落实“一站办公”、“限时办结”、“特事特办”等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提升投资环境“软”实力。新思维Ⅳ:更应在无地招商或少地招商上研究路子。面对国家土地税收政策收紧,固定资产投资、土地指标受到严格限制,开发区和各乡镇可摆放项目的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应积极探索无地招商或少地招商的可行模式,突破土地瓶颈的制约。一是强化对域内企业闲置资产的清查和重组,以存量引增量,针对老企业采取增资扩股、腾笼换鸟、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二次招商模式;认真研究企业经营的新方向,针对新招商企业,采取楼宇经济、现代服务业和注册总部经济等无地招商模式。二是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有统计数据表明,有孵化器扶持的创业企业,其成功率会提高5-7倍。三是通过协商收回企业因故闲置的成片建设用地,重新对外招商,最终实现零闲置。依法合规严格执行投资强度标准,提高进入门槛,积极开展“选资招商”。新思维Ⅴ:更应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以汽车部件、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着力开展领导带头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和点对点招商,努力打造产业集群。一是多视角掌握上述产业发展动态,细致研究相关产业链条构成,多方位研究把握企业投资需求,做好做足项目包装推介等招商基础性工作,提高招商项目的“对接率”。二是抢抓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和辽、黑、蒙邻近省份以及长、吉两市相关产业转移,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实现本土化。三是成立和完善各类产业协会,搭建同行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招商企业与本土企业合作共赢,增强集群内企业的优势互补,补齐拓宽产业链条,提高相关产业互补性和契合度。新思维Ⅵ:更应体现务实招商提高招商质量。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投资生产的效率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新常态下,不再唯GDP论英雄。招商工作不能再盲目粗放、贪大求全,而要实行精细化、精准化、务实化,优先考虑项目的效率高低和效益大小,排除招商中的水分、虚数。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应坚持高端取向、着眼长远,综合考量项目投资额与财税回报率,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占地少、土地利用率高、财税贡献能力强的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应加大项目投产达效工作力度,对未投产达效的项目逐一排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尽快实现达产达效,确保现有资源得以低耗无污高效利用。2.自由贸易区(FTA)与自由贸易园区(FTZ)的概念区别?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都属于这种类型。自由贸易园区(FreeTradeZone),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进入这一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费而言,通常视为在关境之外,并免于实施通常的海关监管措施。我国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区都属于这种类型。3.谈谈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1]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4.天津自贸区将从哪些面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第一,增强口岸服务的辐射功能。大家知道天津是一个临港、临海的城市,在如何做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有三个要点:一是京津冀三地如何实现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二是如何推动天津和河北港口一体化,实现区位发展和优势互补;三是如何支持北京、河北两地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延伸他们的专属物流园区,以天津港为出海口,实现物流体系与政策体系的双覆盖。第二,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京津冀地区的优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非常重要,我们鼓励这三个地区通过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重点,是加快探索这三地的监管如何协同,包括协同监管、分类监管、创新监管。同时,还要探索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鼓励自贸区金融机构探索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适应的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第四,构筑服务区内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自贸试验区,科技部也批了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要把这个叠加优势用好,来推动三地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建设国际化的人才特区,为三地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士提供一些入境和居留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