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地名为和三国蜀汉相关的地名[锦官城。]这个大家都知道,说这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之后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别称,代指整个成都。[车官城。]大约在汉末至蜀汉年间,车官城落户成都,字面上就是造车的工厂,然而,在现今我们可以查阅的所有东汉王朝官方史料中,却绝少能看到对车官城的记载,汉王朝对它似乎一直讳莫如深。有关车官城只言片语的史料,是晋代史学家常璩透露的。常璩在《华阳国志》说,车官城并非一座孤立小城,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军营,将它拱卫其中。常璩记载的是车官城的外部信息,城内到底是什么模样,从古至今却未曾有一名史学家披露过,显然,如果单单是个造车厂,汉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出动大军守卫它。在东汉王朝的设想中,车官城被赋予了军事上的意义,东汉王朝作战用的战车,许多也是来自于此。伴随着东汉王朝外交政策的起伏及与北方匈奴的交恶,越来越多的战车从这里走向了战场。“闭门造车”这个成语,是车官城这个国家工厂最生动的写照。后来也代指整个成都,但不及锦官城有名,可能还是和车官城的神秘有关吧。[芙蓉城。]五代后蜀王孟昶,作为一国人君为了讨皇妃花蕊夫人欢心,颁发诏令,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秋间盛开,蔚若锦绣。成都,整整一座城市成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中,天下最大最幽静的花园城了。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扩展[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也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龟化城。][说法一。]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当时镇守成都的张仪、司马错着手修筑成都城墙。传说张仪筑城时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张仪根据巫师的指点,沿着龟爬行的路线筑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龟城。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简称龟城。[说法二。]张仪修筑成都城墙时,最初是按照秦咸阳城来修的,但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中,张仪受到乌龟龟背上的图案的启示重修设计成都的城墙,后来就没有垮过了。龟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是四灵之一,四神中的玄武也有龟的形象。虽然被某地网痞曲解了意思,不过反而暴露出某地部分网友集体性的无知,当然,故意的曲解也和个人素质挂钩。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你们所不能及的。[摩诃池。]摩诃池始于隋朝,隋炀帝开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杨秀镇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为池。摩诃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唐人卢求《成都记》:“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日:‘摩河宫毗罗’,盖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摩诃池始成初期,面积约500亩,只能靠贮蓄天然雨洪。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据清李元《蜀水经》,流江“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从而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随后几千年一直是游玩之地,闻名一时,众多文人骚客到此玩赏,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年),于蜀王府废墟上兴建贡院,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民国3年(1914年)才全部填平作为演武场。至此,历时1300余年,令唐代诗人武元衡,“爱水看花日日来”,南宋诗人陆游“一过一销魂”的“摩诃大池苑”消失殆尽,无迹可寻,为后人留下无尽惋惜和绵绵思恋。倘或如今还在,想必丝毫不逊色于西湖。[散花楼。]散花楼,建于著名皇家园林摩诃池畔。此楼为隋朝初年(又说:隋末)蜀王杨秀所建,大致位置在今天的人民南路展览馆附近。散花楼不是“眺望塔”,它的得名依推测当源起“天女散花”,因此比张仪楼更加浪漫、华丽、引人遐思。成都人对散花楼耳熟能详,大约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散花楼的命运跟张仪楼类似,都是毁于宋末蒙古军队的入侵,这些在草原游牧的人怎么懂得珍惜一座古楼呢?明代初年,成都东门迎晖门的城楼被命名为“散花楼”,但只是一个一相情愿的幻影罢了。[张仪楼。]按理说“秦大夫张仪”应该是成都的敌人,他是“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或许正是因为他灭蜀,秦国便派他治理蜀国。成都自古就有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为纪念张仪筑城之功,治理有方,成都后来还专门修造一座城楼名为“张仪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诗唱赋,最为有名的就是著名大诗人岑参在《张仪楼》里的那句“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直到1200年后的唐朝后期,张仪楼才在历史风雨中仙逝。[红牌楼。]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相传当时在红牌楼场镇南北街头各建有一处牌坊,蜀王建坊的目的是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做生意的藏族同胞,故按藏族的风俗习惯将牌坊涂成红色。牌坊设三道龙门,门柱雕有龙凤图案,中间大门通车辆,两边过行人。进了牌楼,两旁皆为经色街面,场中又有一过街红楼,场尾(南街头)有红恩祠,祠内亦有一排红楼,真可谓街头红牌坊,通街红楼宇。因此,红牌坊亦被称为红牌楼,它作为红牌楼场镇的标志性建筑和民族和睦、商贸繁荣的象征,雄踞街头,壮观达远,盛名累世。可惜这样一个曾光耀久远的一方胜景,不知何年何月因何而坍毁了。[浣花溪·百花潭。]传说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在这里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姑娘欣然应允。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闻名。而附近洗衣的水池因泛起千百朵莲花,被后来人称为百花潭。据考证,现在的百花潭和当时的百花潭同名异地。扩展[浣花夫人。]蜀郡成都(四川成都市)人。女。姓任。喜弓马,善骑射。后嫁崔盱。唐大历二年(767年),崔盱继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崔盱入朝奏事,留其弟崔宽镇蜀。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攻打成都,崔盱夫人任氏英勇出战,击溃杨子琳,保全成都。朝廷加封崔盱为冀国公,赐名崔宁,并封任氏为冀国夫人。相传她居住浣花溪时,为一老僧深远洗僧衣,当僧衣入水濯洗,水中立时呈现无数莲花,五彩缤纷,此后人称小河为“浣衣溪”,称任氏为“浣花夫人”。为纪念这位成都女杰特尊封为“冀国夫人”名;及在每年的四月人们在浣花溪一带赶庙会。[濯锦厢。]成都南郊石羊乡境内的近慈寺是我市唯一的密宗禅院。这里原名濯锦厢,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梵安寺沙弥吴某即智涧和尚捐宅建寺,召徒奉佛,并侍养母亲,故名近慈寺。后毁于火,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真悟和尚重建。乾隆十五年(1750)又经迁修后属文殊院南庄。1938年能海法师由西藏来蓉住锡于此,扩大了原有范围,增植花木、果树,一时香火极盛,僧众达200余人。近慈寺的建筑庄严幽静,进山门,照壁是伽兰殿,中塑关羽像;再进是弥勒殿,三进是大雄殿,塑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及脱纱的释迦,毗卢佛像。四进是大威德殿,有铜铸大威德像,其像仅次于北京北海白塔下的铜像;最后是大师殿及药师楼,殿塑黄教主宗喀吧大师及弟子开初杰、吉超杰佛和铜铸佛像三十余尊。药师楼藏有龙藏经、续藏经、碛砂藏经、频伽藏经和藏文写经多册。在药师楼的小护摩坛里有日本、印度和国内各地铸的铜佛像近百尊,还有玛瑙、香炉等艺术文物。译经院里藏有大批经笈和经板。在沙弥堂、大护摩坛、金刚院、加学堂、学戒堂、学士堂和居士寮等院里植有许多如梅、桂、昙花、无花果等珍贵花木。此外,还有明万历三十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铸的铁钟、铁炉和乾隆四十二年的迁修碑记一通,1953年市人民政府还拨款对整寺院进行维修,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但由于十年浩劫,所有的塑像、铜像、碑刻、经笈、艺术文物均荡然无存,寺院已被两厂分占,僧众安置在附近的铁像寺.目前仅能见到原建筑结构,能海法师的禅房(住地)、藏经楼等,虽内在不同以往,但外表依旧,仍有古色的寺院感觉。[崇丽阁。]望江楼原名崇丽阁,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取西晋文人左思《蜀都赋》“即丽且崇,实号成都”之义。其地原名雷神庙。阁为五级,高26米,为全木穿逗结构建筑,设计精巧,造型宏伟壮观,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朱柱黄脊,屋面覆盖碧绿色琉璃瓦。翘角尖上挂有铜铃,微风吹过,期然有声。楼阁底屋及顶层的天花板上绘凤凰牡丹和团龙图案,系1953年成都民间老艺人罗松林的遗作。阁尖为鎏金宝顶。整座阁楼气势宏伟,风格典雅,堪称成都古建筑中的翘楚,是我市的标志性建筑。崇丽阁峻工后,又于其旁建吟诗楼、摆锦楼以及烷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泉香树、清姿室等,遂为达官贵人、富商显宦游宴饯别之所,面积也由原来的十余亩扩大至今天的120余亩。[通惠门。]清代满城出入西南方向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去青羊宫赶花会,会绕行很远,为了方便通行,1913年四川督军下令在西较场像二仙庵方向开一城门,以务财训农,通商惠工之句取名通惠门,也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之意。现有通惠门路。[濯锦江。]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又因濯锦者沿江不绝,致使江水呈现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故称这条江为濯锦江,简称锦江。[龙潭寺。]★传说三国汉后主刘禅,曾偕内官在此处打猎,跑热了就下清澈潭水洗澡,后称此潭水龙潭,所建寺庙为龙潭寺。[大慈寺。]学佛人多言玄奘法师在成都大慈寺受戒,但无充分根据。文献记载,大慈寺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迎其父玄宗回长安,这座佛庙是肃宗敕建的。匾额御书“大圣慈寺”四字。规模极大,占东门小半城。旧时传说,此处原是佛寺,肃宗虽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而削平“安禄山之乱”则是以成都为复兴基地,想当然是受佛力的庇护。于是将旧寺扩建,并御题匾额,希后代加以保护。其后,果然生效,他的后人唐武宗李炎崇道教,灭佛教,史称“会昌灭法”。因大慈寺的匾额是他先人御笔,不在除毁之列。直到宋代,房屋甚多,竟成了大市场,壁书、壁画更使海内名流倾倒。寺庙大部毁于战乱的明代末年,文物壁画也随之付之一炬。今天尚能看到的殿宇,是清唐熙(公元1662~1722)年间重建,其规模已远远不能与昔日相比了。[喇嘛寺。]清时,班禅、达赖每年要遣使向中央政府进贡,路经成都即住此寺中。尼泊尔、不丹、廓尔喀的使者路过成都,亦在此寺接待。寺中所奉之佛为宗喀巴,非释迦牟尼,与西藏、青海、蒙古相同。[蓥华寺。]相传彭县蓥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后,善男信女为他立庙,号“蓥华祖师”。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场附近。清末,该庙被军队占为兵营,哥老会众又在外东三官堂街购地新建一庙,石柱为楹,以为奉祀。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是现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学。[川主庙街。]各省各地皆有“土主庙”,奉祀开辟本土有功的或附会与此地有关的名人。四川许多地方奉大禹为“川主”,重庆为古巴国,祀巴满。成都的川主庙则祀李冰。[小关庙街。]★成都的关庙不少,少城内更多。在大城除山西馆奉关羽外,还有老关庙和小关庙。过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