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互动论研究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应。它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第一节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多元的自我•鲍德温:自我发展的三阶段论•杜威:社会互动思想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主张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他们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亚当·斯密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本能与习惯二、詹姆斯:多元的自我•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自我的分类:(1)物质我(TheMaterialSelf)(2)精神我(TheSpiritualSelf)(3)社会我(TheSocialSelf)(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PureEgo)关于“社会我”(TheSocialSelf):•第一,它承认“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来源于经验的;在社会我中,自我来自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予的。•第二,詹姆斯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因而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多重特性,也可以将这多方面的自我看成是异质性社会的产物。•第三,詹姆斯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他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的价值。三、鲍德温:自我发展的三阶段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人格是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产物。•儿童的自我发展有三个阶段:1、投射阶段2、主观阶段3、射出阶段四、杜威:社会互动思想•杜威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人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将思维当作工具来说明“互动”在解释人类行为时的重要性。人类独一无二的特性在于他们具有思想的能力,思想产生于人类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勾勒出可能采取的行为方式,设想某种行为方式的后果,区分出那些不能与环境相协调的行为并计划消除此类行为,以及寻找出能实现协调目标的行为方式。第二节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库利(1864~1929)Cooley,CharlesHorton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人性和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等。一、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1、“镜中我”的定义“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库利《人性与社会秩序》2、“镜中我”的三阶段(1)感觉阶段:对别人眼里我们的形象的想象(2)解释或定义阶段:对他对这一形象的判断的想象(3)自我反应阶段:基于上述想象而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3、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初级群体是社会的发源地,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初级群体的特点是人们亲密无间,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与合作。•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里。这些群体乃是产生人类合作、伙伴与友谊关系的土壤。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生于弗吉尼亚的农村家庭.1880年进入田纳西大学学习文学与语言.1888年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1896年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后在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学。他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合著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1958年),在西方影响很大。他对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的“情境定义”概念及其理论。1、关于情境:•情境是个人或群体在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一组价值观与态度,人们的活动就是依据它进行的,人们对活动结果的评价也是以它为依据的。•情境包括三个方面:(1)个人或社会进行活动的客观条件(2)个人或群体的先存态度(3)情境定义•态度:指社会组织成员的主观的品质。•价值:社会生活的客观文化要素。2、关于情境定义:•“任何一个自我决定的行动,在其开始以前,都有一个考察和深思熟虑的阶段,我们可以把这称为‘情境定义’”。•情境定义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情境定义是所有“自我决定的”行为之先导,所有这类行为都依赖于它,个人的人格和“人生观”都产生于它。•个人本能定义与社会定义之间的矛盾:个人的定义强调享乐,社会的定义强调社会功利。三、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米德(Mead,GeorgeHerbert1863-193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就读于哈佛大学,在W.詹姆斯指导下从事研究,并于1894年和J.杜威同时进入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他的经典性著作《心灵、自我和社会》是由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稿汇编而成,并于1934年他去世后出版的。1、人类互动的实质:符号的互动•米德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而人类交往则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的行动实现的。•只有当“动作”或“手势”伴随有一种引起确定反应的意向,并且该“动作”不但能引起对方的某种反应,而且也引起自己相同的反应时,“有意义的”对话才出现。动作被赋予了意义,手势就变成为符号(symbol),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有意义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语言使社会行动的参与者理解意义,并使意义得以交流。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行为等;第四,互动的社会制度的形成,没有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有意义的对话是不可能的。2、自我与社会•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自我存在于自我观察、反省的活动之中。而这种活动之所以可能,是由于有了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主体我(I)也称作“自然我”,它是人的一处本能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体我(me)亦称“社会我”,“客体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儿童的自我的形成发展过程:•嬉戏阶段: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立场看等世界。——自我与他人的互动•群体游戏阶段:参加到有组织的、复杂的活动中来,他们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还要了解他人的角色,也就是说个人的行为要符合某一些规则,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整体的行为。——自我与“普遍化他人”的互动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标签理论一、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GeorgeBlumer1900—1987)生于美国圣路易斯。他先在密苏里大学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2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曾兼任《美国社会学刊》主编多年,1952年转到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任系主任多年。1956年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主要著作:•《工业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一、哲学观•布鲁默认为,社会的存在是种实在,但这种实在的内容是变质性的,由活动着的人不停地创造、使用各种“符号互动”而表现于世。二、符号互动1、关于互动客体•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客体的意义是由符号互动赋予的。所谓客体就是能够对之进行处理的事物,通过符号互动,客体才被创造、被肯定或否定。•客体分类:物质客体社会客体抽象客体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第一,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第二,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念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一个人对于某事物的定义总能从他人的定义中找到根源。•第三,事物的这些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的。共同行动(Joint-action):•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有共同认识时就会出现固定模式的行动。•社会结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共同行动必须从历史的内容上来理解。3、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原则核心:尊重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为表明这种尊重的态度而建立一套方法。•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密切的考察。•直接考察包括两种方式:探索和检查•直接考察包括两种方式:探索和检查探索:是一种没有被限制在任何专门技术内的灵活的程序。关键是要找到对所研究问题最熟悉的人。检查:指对事物的诸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问题,发掘出一般的关系,形成理论观点。•符号互动论的方法就是尽力把经验世界作为注意的中心,尽力从经验中、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来了解社会现象。二、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戈夫曼(Goffman,Erving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他以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避难所》•《邂逅》•《公共场所行为》•《污记》•《互动仪式》•《框架分析》•《交谈方式》1、社会机构内互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是人们在社会机构这个舞台上的表演。——戏剧论(Dramturgy)•印象管理背景前台外观个人门面舞台举止方式后台2、社会机构外互动•指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即相遇。•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差距。用于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三、标签理论•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代表人物:勒默特、贝克尔•理论观点: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初次越轨和再次越轨本章小结:•符号互动理论的积极方面:1、重视人的主观因素2、注重微观的研究,重视人际互动的过程,强调每个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条件3、重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考察符号互动理论的消极方面:1、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主观心理意识,忽视了客观实际2、过于强调每个个别人的因素,没有看到整体的社会结构、制度等的作用3、研究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4、片面强调感觉、直观的重要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