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與人生主講人:侯豐灝June10th,2009自我介紹教育背景2008/07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博士2001/05~學習傳統中醫理論、脈診、中藥、針灸及推拿並於中醫診所實習2000/06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工程學士UCSD南京中醫藥大學大綱中醫藥發展史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中醫藥理論五行學說陰陽學說經絡理論氣、血、津液學說望聞問切八綱辯證中藥材藥性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大綱用藥原則君臣佐使分類中藥材劑型飲片—炮製科學中藥中草藥現在與未來中藥存在問題GAPGMP藥食同源體質寒熱食物的寒熱十二經絡養生飲食建議結論傳說中的中醫藥始祖黃帝及其史官對後代作出更多貢獻,例如制造器皿、交通工具、創造文字,發明天文曆法和貨幣等。在中華文化史上,黃帝統治時代已開始把土地固定劃分世稱“井田制度”。現今廣泛相信黃帝是醫藥之祖,也是中華文化的始祖之一。相傳黃帝活到110歲。炎帝(又名神農)相傳神農樹藝五谷(稻、黍、稷、麥及豆),促進農業發展。神農嘗百草,察知其平毒寒溫之性,以醫治人民的疾病,於是世稱神農為藥王。重要醫學理論《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及《靈樞》二冊,是當時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亦標誌中醫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神農本草經》最早期的完整中藥學文獻。總結了當時的用藥經驗,共載藥物365種,對藥性、功能等已有概述。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証論治」原則。亦即現今流傳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李時珍《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前的中草藥經驗與知識。素問《內經‧素問》記載了皇帝與醫事顧問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主要闡述解剖學、生理學及治療方法等。文章描述人體有五臟(肝、心、脾、肺及腎)屬陰的,有六腑(膽囊、胃、大腸、小腸及三焦)屬陽的,書中描述的三焦並非現代認識的實質臟腑,而是集有消化、心臟、呼吸及泌尿功能的一個功能統稱。另外亦提出氣與經絡兩個重要概念,氣是一種能量,運行在體內十二經絡當中。《素問》把經絡和氣的運行與水相比較;《素問‧離合真邪論篇》謂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靈樞《內經‧靈樞》的內容包括針灸療法,還有脈診法。針療法是以細針刺激、補瀉身體俞穴的阻塞。艾灸療法是以艾葉製成的灸柱灼燙皮膚。兩種方法所施行的身體部位相同,可互相配合使用。中醫的脈診法是診斷疾病的基礎及重要的手法之一,通過按脈部位,了解相關臟器的盈虧虛實而定其功能狀態。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証論治的原則,即奠定了中醫治療的基礎。他首創以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及厥陰等六經辨証論治的原則及方法。是中國最早的理論結合臨床診療專書。之後在宋朝(公元960~1279年),此書再次被編寫,並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冊。本草綱目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餘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一套以整體觀認識世界的邏輯,認為萬物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每一個體都與整體互相關連。陰陽本身並非物質,亦非能量,而是一套邏輯理論,用以解釋各項事物。這種邏輯後來發展成一個思想體系,並在不同的範疇中被廣泛應用,中醫學便是其中之一。陰陽符號陰陽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後,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份,被廣泛地應用到醫學的各個領域,藉以闡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根本規律。五行學說「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以系統結構觀點來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使中醫學所採用的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對中醫學特有的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動的作用。五行學說五行與自然界、人體對應表自然界五行人體方位氣候發展過程五色五味時令臟腑五官形體情志東風生青酸春木肝膽目筋怒南暑長赤苦夏火心小腸舌血脈喜中濕化黃甘長夏土脾胃口肌肉思西燥收白辛秋金肺大腸鼻皮悲北寒藏黑鹹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如上圖所示,五行、自然及人體間有著規律性的關係。通過這個思想系統,所有事物與自然便有著對應的關係。五行學說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五行學說氣、血、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們既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產物,又為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提供必須的物質和能量。氣、血、津液學說生命陰陽氣血基本指血液。津液不斷運動,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質,有推動、溫煦的作用。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具有營養、滋潤作用。經絡理論經脈,是系統中的主幹;絡脈,是小網路,縱橫交錯,無處不至。經絡聯通周身表裡,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連接成協調統一的整體。經脈:12正經(如: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如:任脈、督脈)。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脈命名手足陰太陰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厥陰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少陰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陽陽明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少陽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太陽少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手太陰肺經青靈63少海通里神門少府少沖極泉極泉手少陰心經任脈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經閉、月經不調、小便不利、遺精、腹痛、腹瀉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腹脹、腹痛、嘔吐、胃痛、水腫、心胸痛督脈百會長強命門百會百會:頭痛、頭暈、神經衰弱長強:痔瘡、腰背痛中醫診斷中醫診斷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診察,主要任務是通過醫生的感官進行四診。從而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蒐集病人的症狀以為辨證診斷基礎。第二階段是辨證,辨病,主要是將診察所得的資料,通過抽象的臨床思維過程,做出診斷。四診|望聞問切望:觀察五官氣色、體態、尤其是臉部和舌部狀態。例如舌診可藉由舌苔推測健康情況,舌苔白厚的人通常胃口較差。聞:透過聽覺和嗅覺,收集與疾病相關資訊。比方聽聲音,說話響亮、多話的人多屬實證;聞口氣,若有口臭通常表示有胃腸功能障礙。問:一般中醫的問診非常詳細,包括得病的來龍去脈、大小便、飲食、睡眠、是否容易口渴及月經情況等,藉以了解病情虛實轉變。中醫尤重飲食狀況及胃口好壞,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食慾正常,表示脾胃消化功能正常,也代表疾病有逐漸好轉的跡象。切:切是切脈的意思。人體脈象可反應疾病的內在變化;也用來檢驗之前的綜合研判是否正確。切|脈診(傳統)二十八種脈象論述,脈象是通過脈位、至數、型態、氣勢等方面來體察,但由於脈象繁多,不容易記憶,因此相關學者多主張以浮、沉、遲、數、虛、實,作為脈綱,以統二十八脈。切|脈診(傳統)中醫用三隻手指診寸口脈,由手指到手臂方向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反映的東西都不同,左手寸關尺脈分別代表心、肝、腎,右左手寸關尺脈分別代表肺、脾、命門,但不同理論派別對脈象的理解存在差異。寸關尺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門相傳宮廷把脈法切|脈診切|脈診八綱八綱是中醫臨床辨證的基本法則,也是指導治療的主要依據。陰陽範圍較廣的症候概括。為八綱中的總綱。表裡表明病變的部位及深淺,也包括病情輕重。寒熱身體對疾病反應的型態和疾病的性質。虛實身體正氣和邪氣對抗的狀態,每人身體對疾病的抗載能力皆不同,表現出的患病症狀也各異。八綱證主要症狀舌脈搏表證發燒、溼寒、面皰、濕疹〈表面疾病的症狀〉白苔〈薄〉浮裏證咳嗽、嘔吐、胃痛、便秘〈內臟顯現的現象〉不定不會浮寒證怕寒、手腳冰冷、喜濕熱、尿澄明量多、大便軟、膽色蒼白淡粉紅色白苔黑苔慢熱證怕寒、口渴、喜冰冷、焦躁不安、尿量少、呈紅色、便秘、臉色紅紅黃苔黑褐色苔快虛證虛弱無力、聲音微弱、易疲倦、喘不過氣、易出汗、睡覺易流汗、臉色青淡、濕潤無力實證聲音宏亮、呼吸快、身體熱、臉色紅乾燥有力陰證臉色青、無精打采、手腳冰冷、喘不過氣、尿液無色粉紅白苔(厚)沉慢不易把脈陽證臉色紅、身體熱、呼吸急促、尿色黃紅、易便祕紅白苔(厚)大四氣五味四氣-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能特徵。能夠治療熱性病症的中藥,屬於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性病症的中藥,則屬於溫性或熱性。五味-中藥的辛、甘、酸、鹹、苦五種味道。辛有發散、行血之功效,多用來治表症。甘有補益、和中等作用,用來治療虛症。酸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於治療虛汗、洩瀉之類病症。鹹有通便瀉下及軟堅散結之功用,常用來治療有腫塊症狀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結核等。苦味有瀉火解毒和化濕作用。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沉是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的意思。中醫認為各種疾病有不同的病勢趨向(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因此能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也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掌握藥物的趨向性,就能夠更好的指導臨床用藥,既可以糾正機體功能失調,使之恢復正常,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歸經歸經表示藥物作用的部位。歸是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有些藥物只歸一經,有的則歸數經。掌握歸經,有助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不過臨床上不會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因為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影響,用藥時有必要考慮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四氣五味(例)枸杞子【別名】地骨子、甘杞、杞子、血杞、苦杞、枸忌、天精子。【基源】茄科植物枸杞之成熟果實。【性味】甘平無毒。【歸經】入肝、肺、腎三經。【功效】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益精明目,潤肺止渴。【主治】虛勞精血不足,腰膝痠軟,陽痿,遺精,頭暈目眩,多淚,虛弱消瘦,糖尿病,肺結核。【用量】0.5~2.0。【禁忌】有外邪實熱,脾虛有濕及腸滑者忌用。四氣五味(例)黃耆【別名】綿耆、綿黃耆、北耆、東北黃耆、黑皮耆、白皮耆。【基源】豆科植物蒙古黃耆或膜莢黃耆的乾燥根。【性味】甘,微溫。【歸經】歸肺、脾經。【功效】生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脫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能。【主治】用於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食少便溏、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等病症。【用量】0.5~2.0。【禁忌】1.本品固表,固表實症忌用。2.陰虛陽盛者忌用。3.上焦熱、下焦虛者忌用。4.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盛者忌用。四氣五味(例)黃連【別名】川連、川黃連、姜連、薑黃連、姜川連、萸連、萸黃連、吳萸黃連、酒連、酒黃連、黃連炭、尾連。'。【基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乾燥根莖。【性味】味苦,性寒。【歸經】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效】清热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核,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赤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用量】2-10克。【禁忌】黃連大苦大寒,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