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是《黄帝内经》,最早的药学典籍为《神农本草经》2、东汉末年张仲景书《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3、清代叶天士著《温病论治》创立了卫气营血4、症:是指症状与特征,是指疾病的具体表现,包括自我感觉与客观表现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同病异治:是对同一疾病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也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内部对立双方的概括5、阴阳学说:阴阳的对立制约:指阴阳双方互为反面,而且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属性相对,相互制约,相互排斥)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指阴阳的运动形式,或者说量的变化,体现在事物或现象发生了数量的变化(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事物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渐变、突变)6、阴阳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邪盛):○1阳盛则热○2阴盛则寒—实症(实热实寒)阴阳偏衰(正衰):○1阴虚则热○2阳虚则寒—虚证(虚热/虚寒)阴阳互损阴阳转化7、阴阳疾病的治疗:阴阳偏盛——“实则泻之”“损其有余”;阳盛则热——“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寒者热之”阴阳偏衰——“虚者补之”“补其不足”;阴虚则热——“阳病治阴”“水土之生,以治阳气”阳虚则热——“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互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8、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且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相乘:指五行相克太过的异常现象,即一行对其“所胜者”过度的克制和制约相侮:指“反克“或”反侮“,即某行反被其“所胜者”克制和制约9、10、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产生和调节人体的神志活动。11、肝(木):功能——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消化方面(维持脾胃气机的升降,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生理联系: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主筋12、心(火)功能——主血脉:心主血(心脏的搏动,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主神志:心藏神(即心主管精神活动的能力)生理联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13、脾(土)功能——主运化:脾有司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主统血:脾有统摄木曲直肝目怒筋爪火炎上心舌喜脉面土稼穑脾口思肉唇金从革肺鼻悲皮毛水润下肾耳恐骨发血液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主升清:含升清升举之意。升清,即脾运化所吸收的精微是向上传输到心肺的,故称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生举,脾气充足,能固摄某些内脏,使其保持恒定的位置,防止内脏下垂。生理联系:其华在唇,主四肢,开窍于口14、肺(金)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生理联系:主皮毛,开窍于鼻15、肾(水)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繁殖——主水:主要是肾参与调解体内水液平衡,一为升清降浊,生成并排泄尿液,二为促进脾肺等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主纳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责浅的作用生理联系:主骨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16、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17、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8、经络: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19、气: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元气:1、生成:主要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2、分布:藏于肾,通过三焦流布全身3、功能特点: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固摄人体各种液体,温煦人体脏腑组织宗气:1、生成:由肺吸入的大自然清气和由脾胃运化饮食物所得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2、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脉3、功能特点:维持肺的呼吸,推动血液的运行,同时对心脉、肺及呼吸道均有营养作用营气:1、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精华部分所化生2、分布:偱行于脉内,运行周身,环周不休,但偏于内脏3、功能特点: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卫气:1、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剽悍部分所化生2、分布:行于脉外,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肤,布散全身,但偏于肌表3、功能特点: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为体温的相对恒定20、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21、血的运行与五脏: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肺气使血液布散全身;脾主统血,脾气有固摄作用;肝主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节22、气血关系:气为血之母:气生血,气行血,气慑血血为气之帅:血生气,血载气23、体质:指人体生命过程当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4、体质分类:正常体质: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25、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邪气的总称。六淫侵犯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外感病。26、六淫的致病特点: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密切相关2、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致病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影响,而且其病机病症的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六淫为病的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同时受邪,故有“外感六淫”之称27:致病特点: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行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主收引湿: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火邪易扰心神28、七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9、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的外感致病因素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运失常、血液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30、瘀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出血;肿块;皮肤粘膜青紫;舌脉变化31、四诊:望闻问切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淡红舌,薄白苔”正常脉象:平脉的至数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利,从容有节,不快不慢32、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33、八纲辨证:是把千变万化的病症,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阴与阳,虚与实四对纲领性证候,用于指导临床治疗。34、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35、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则,即采用性能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即采用性能与疾病本质相同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热因热用:指寒证见热象,即真寒假热证,当采用温热药治疗。阴邪太盛,格阳于外寒阴寒用:指热证见寒象,即真热假寒证,当采用寒凉药治疗。阳郁于内,阴格于外。塞因塞用:为反治的一种,适用于阴虚而闭阻的真假虚实法。通因通用:为反治的一种,适用于具有通滞症状的真实假虚证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2、五味功效:辛:能散,发散表邪;能行,行气活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甘:能补,补益诸虚;能和,和中补中;能缓,缓急和缓;用于虚证或拘挛疼痛酸:能收,收敛;能涩,固涩;用于气血津液耗散滑脱病症。苦:能泄,通泄,降泄,清泄,攻积导滞,降气平喘,清热泻长;能燥,燥湿;能坚阴,滋阴降火;用于热证及湿证咸:能软,软坚散结;能泻,泻下;多用于瘿瘤、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等证3、相使:指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伍应用,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4、相须:指药物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可相互补充而提高疗效,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配伍。5、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6、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功效应用:○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2、宣肺平喘:用于肺气不宣,气喘咳嗽○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7、桂枝:性味:辛、甘、温。功效应用:○1、发汗解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恶风等症。○2、温经通阳8、柴胡性味:苦,微寒功效应用:○1和解退热:风热表证,邪在少阳;○2疏肝解郁:肝气郁结;○3清胆截疟:用于疟疾寒热者;○4升阳举陷:气陷证9、清热药分类: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清热凉血药-热入营血证-生地黄清热燥湿药-湿热证-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药-热毒证-金银花清虚热药-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及阴虚内热证-青蒿10、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功效应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温热病入气分证;收敛生肌,煅后用于疮疡湿疹,烫伤。11、知母性味:苦,甘,寒。功效应用:清热除烦,热入气分证;清肺润燥,肺热咳嗽或阴虚肺热,燥咳痰少11、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功效应用:清热凉血,血热逆行出血及热入营血证;养阴生津,阴虚热内消渴证12、黄芩性味:苦,寒功效应用:清热燥湿,善清上焦湿热;泻火解毒,以清肺热为长,火毒疮疡证;清热安胎,胎热不安;凉血止血,血热吐衄13、黄连性味:苦,寒功效应用:清热燥湿,善消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泻火解毒,善清心胃实火14、金银花性味:甘,寒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疮痈疖肿,治痄腮肿痛,热毒痢疾;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15、泻下药分类攻下药-大苦多寒-清热泻火(较强泻下)-里热实症-大黄芒硝;润下药-大多植物种仁-润肠通便(富含油脂)-燥肠便秘证-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逐水消肿(兼能利尿)-水肿水胀-甘遂芫花京大戟16、大黄性味:苦寒功效应用:攻积导滞,热结便秘;泻火凉血,热毒证及血热证;活血祛瘀,血瘀证;消利湿热,湿热下痢及黄疸。注意事项:不宜久煎17、芒硝性味:苦咸寒功效应用:泻下软坚,湿热积滞,大便燥结;清热泻火,用于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乳痈初起18、五加皮性味:辛苦湿功效应用:祛风除湿,风湿痹痛,强筋壮骨,肝肾不足,筋骨软弱,利水消肿,水肿19、苍术性味:辛苦湿功效应用:燥湿健脾,湿阻中焦证,祛风湿,风寒湿痹;明目,用于雀目、眼目昏涩;烟熏,消毒20、茯苓性味:甘淡平功效应用:利水渗湿,水湿内停,水肺等;健脾补中,脾虚湿感证;安神宁心。心悸失眠21、附子性味:辛甘大热功效应用:回阳救逆,亡阳证;补火助阳,肾阳虚证;散寒止痛,风寒湿痹证;注意事项:有毒,先煎至口偿无麻辣感,或炮制或配伍22、肉桂性味:辛甘热功效应用:温中补阳,肾阳虚或脾肾阳虚;散寒止痛,用于寒痹腰痛,虚寒痛经;温经通脉,用于阴疽23、陈皮性味:辛苦温功效应用:理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和脾虚气滞证;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24、香附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功效应用:疏肝理气,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腹痛,疝痛;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及乳房胀痛等25、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功效应用:消食化积,肉食积滞证;消食止泻,伤食引起的腹痛泄泻;活血散瘀;瘀阻胸腹痛;痛经,疝气痈26止血药分类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出血-大蓟、小蓟;收敛止血-出血不止-白及;化瘀止血-出血兼有瘀阻者-三七;温经止血-虚寒性出血-艾叶炮姜27、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功效应用:化瘀止血,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活血定痛,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28、川芎性味:辛温功效应用: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多汗,月经过多者慎用或忌用29、丹参性味:苦微寒功效应用:活血调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胸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清心安神,用于烦躁失眠30、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功效应用: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