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鲁藜鲁藜•鲁藜(1914-1999)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等。《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写作背景:此诗写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纠正读音•鲁藜lí门槛kăn•曙光shŭ乍然zhà•眺望tiào旷野kuàng•山峦luán弓弦xián课堂展示(一)朗读描绘•(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朗读诗歌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并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课堂展示(二)•朗读诗歌,•(1)结合写作背景点评诗歌语言的深刻内涵,(2)思考诗歌的主旨。“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流”: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河岸被山影压着”•“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主题:•诗人从人们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中表现了抗战年代人们的美好心灵: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和看清现实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语言精练准确寄寓深刻。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曾卓•曾卓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诗集有《悬崖边的树》(1981)、《老水手的歌》(1983)。课堂展示(三)•《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最看重的是什么?对鲁藜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体会和见解?•宁静而深沉•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以为是曙光的来临,正是曾卓设身处地地进入诗歌意境中的。•独到体会和见解:•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鉴赏现代诗歌•(1)诗歌的语言•(2)诗歌的形象•(3)诗歌的情感•(4)诗歌的艺术特色尝试赏析,学写评论•玷污的生命之源从前,清幽的小河,/现在,已经干涸。腥臭,是她的低吼,/黑色,是她的衣着;•呻吟,是她哀怨的歌声,/挣扎,是她痛苦的生活。不见了鱼虾与她做伴,/只有伤心地孤独流过;•也没有花草与她为邻,/任凭躯体给眼泪包裹。•人啊——/忘记了她的恩情!/•她被狠心地抛弃,/抛弃在了污秽的角落。“是谁缔造的错”?/“奈何要我来承担罪责”?•小河低语着诉说。(诗歌有改动)认真阅读上面这首诗歌后,请从取材、立意、情感、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角度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