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的几个问题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平一、中药现代化的政策导向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已有良好的基础三、针对重大疾病和常见优势病种提高临床疗效四、多学科协作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五、现代中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六、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保证一、中药现代化的政策导向♦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九五”期间,国家把“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加以实施。♦“十五”时期,发展“现代中药”,“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等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被国家列为重大科技专项。♦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督局、知识产权局、中医药局、中科院等8部门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已于2002年10月颁布。这些都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已有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医药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医药现代化已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并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一)中医药现代化的资源优势1.医疗资源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中医医院床位28万张,中医人员33万人,中西医结合医师1.5万人。全国95%以上的综合医院设有中医科,床位7万余张。2001年,全国中医医院门急诊服务量约2亿人次。在农村基层100万乡村医生中,约有半数人员应用中医或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2.教育资源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在校学生8.3万余人,学科层次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另有5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还有58所高等院校设有中医、中药类专业,中医药教育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中医药院校不仅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也担负着重要的中医药科研任务。3.科研资源中医药科研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参与。目前我国有94所中医药科研机构,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一批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更多地参与到中医药的科研活动中,壮大了中医药科研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大范围、多学科参与中医药科研的局面。4.产业资源中药行业由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组成,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产业。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6000多家。其中,中药工业企业1100余家,生产品种8000多个,剂型40多种,中药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占医药产业的18.63%:实现利润54.8亿元,占医药产业的44.2%。5.历史资源历史上形成了浩繁的中医药典籍。现存的就有8000余种,记载的处方60000余首。这是重要的信息宝库。6.自然资源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资源调查表明,现有中药资源种类就有12000多种,已有200多种进行人工裁培。此外,地球上巨大的植物资源尚可以开发利用,为中医药世界范围的应用和研发提供了潜在的资源条件。(二)中医药现代化的科研基础1.中医药理论研究近些年来,中医药科研人员对中医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剂镇痛原理和经络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积累了大量数据,奠定了基础。2.整理古典医籍整理、出版和诠释了大量的古典医籍,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理论,开展中医药理论研究,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一些新兴中医学科,如中医思维方法学、中医心理学、中医体质学、中医护理学、中药药理学等相继问世。3.疾病防治研究,在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以及某些中医具有治疗优势的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老年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液病、皮肤病等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戒毒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4.中药研究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中药的代用品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制剂工艺研究、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中药的基础研究方面:基本阐明了120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通过对有代表性经典方的现代研究,初步说明了中药复方多种有效组分通过多种途径用于人体多个靶点而发挥整合调节的优越性。5.中药生产现代化随着中药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研究,中药生产从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到制剂、包装等都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到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有些生产过程还实现计算机在线控制。中药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三)中医药现代化的国际环境1.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近些年来,中医药以其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受到了世界人民的青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应用,据有关报道:英国5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000个;荷兰15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1600个;加拿大3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000个;澳大利亚19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4000个。2.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当前,世界上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欧洲、美国、东南亚的中医药学术活动频繁。3.中医药已在一些国家取得合法地位国外立法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是泰国和新加坡,为了更好地管理中医药,他们邀请我国专家协助制定政策,或组织考试等,自己发放执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洲上院下院经过一年多的辩论,已正式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国家间的中医药合作进一步加强,在与我国签署的卫生合作协议中,几乎都有中医药的项目。俄罗斯、马耳他两个国家与我国进行卫生合作,2/3的项目是中医药的内容。4.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注重发展传统医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第52次委员会上通过的《西太区发展传统医药战略计划》,将对西太区乃至全球的传统医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为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中药开始以药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国外大的制药企业对中医药研究、开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合作开发的意愿。我国浙江康莱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康莱特注射液”、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复方丹参滴丸”已获准进入了美国PDA二期临床试验。三、针对重大疾病和常见优势病种提高临床疗效由于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方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精神类疾病和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困扰人类的健康。艾滋病等新的疑难病症对人类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老龄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来了老年健康和老年病的防治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医疗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既需要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也需要安逸舒适的治疗形式和环境,还需要治疗手段的方便与安全。这也是中医药面临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一)对重大疾病的研究重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应组织力量建立多中心协作网络进行系统、持续攻关研究。以中医药防治每一种重大疾病的相对优势为切入点,揭示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及转归的特点,总结其辨证论治规律,完善防治方案和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同时结合防治机理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1.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和降低高危因素,延缓或控制疾病进程和合并症的发生,改善病理状态,促进病员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研究。2.恶性肿瘤提高肿瘤辩证论治的水平,加强中医药抑癌及对放化疗的减毒增效、抗转移、防复发、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等方面的研究。3.糖尿病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心脑血管病、肾损害、神经病变等各种并发症的研究。4.骨质疏松降低危险因素,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延缓发展进程及合并症发生的研究。5.痴呆延缓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进程,改善症状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6.病毒性肝炎调节免疫机制,抗病毒,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7.多脏器衰竭控制多脏器衰竭的进程,中医介入的时机和环节以及辩证论治规律的研究。8.艾滋病、性病艾滋病证候诊断标准和辨证论治规律以及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全身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研究。性病的中医药防治规律的研究。9.药物依赖性疾病在戒断阶段缓解临床症状和康复阶段调整机体状态、消除稽延性症状以及防治复发的研究。10.帕金森病研究如何延长多巴制剂使用年限。11.甲状腺功能亢进如何减少他巴唑等药物毒性。(二)对常见病、疑难病研究1.流行性感冒进行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调整免疫功能和辩证论治的规律以及有效药物的研究。2.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间质性病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缓解哮喘,减少复发,延缓肺心病发展进程,缓解肺间质性病变临床症状等,延长生命及对西药协同增效等的研究。3.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缩短病程,防止复发以及食管和胃的癌前病变的研究。4.脏器组织纤维化病变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延缓和防止纤维化进程,改善机体状况和器官组织功能的研究。5.难治性肾病、肾功能衰竭控制疾病发展,改善肾功能和延缓肾衰进程提高生存质量及对西药的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6.前列腺病变及性功能障碍对中老年前列腺炎症、增生以及性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7.血液病白血病、再障、难治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的研究。8.妇科病调经及对功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病变、不孕症等以及优生优育的研究。9.儿科病小儿营养失调、多动症、糖尿病以及儿童智能发育不全的研究。10.皮肤病防治原发和继发性皮肤病、过敏皮肤疾患以及促进疮疡愈合的研究。11.亚健康状态(亚临床状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针对机体平衡失调,探索预防和消除危险因素的证治规律,恢复机体正常状态的研究。(三)针灸和各种手法治疗的研究针灸临床研究的重点: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痛症等优势病种的辨证施治规律,针灸手法和经穴配伍规律的研究,提高针灸疗效的研究。推拿、按摩和其他手法治疗的研究:重点在于总结具有突出疗效的适应病症,规范各种治疗手法,探讨手法治疗的机制和规律。对临床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种特色疗法,应注重探索治疗机制、总结。(四)提高疗效的八个方面1.提高病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2.提高证效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提高症效急则治标、危急重症抢救4.提高方效研习经方、总结推广时方5.提高药效药物配伍、加工、产地6.提高量效注意剂量、尤其是君药的剂量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用4两125g张锡纯半夏汤治心气大衰山萸肉60g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7.提高时效季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8.个体化原则针对个体差异,因人而宜四、多学科协作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高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生物科学、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多学科协作将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多学科参与、多维化中医就是在多学科的渗透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而发展的,一部《黄帝内经》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百科大全,它集中了当时的天文、历法、地理、心理及哲学等学科的成果,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观点,如天人合一、整体观、六淫学说至今仍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工作中,也必须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各学科学者通力合作进行多角度的探索研究,让不同的见解相互启发才能反映中医学的全貌。1.哲学与中医药中医这一特殊的医学模式源于中国的特殊文化母体,形成过程中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在思维方法上长于思辨推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不是对实证研究数据的结论,而是对临证经验哲学的文化学概括,其中许多概念范畴都是从文化哲学中移植过来,其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特征是以经验技术为依托的意向概念、直觉判断、类比推理。所以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首先应剥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