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康德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早,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3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传说康德生活得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据说他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探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康德哲学思想中的以下3个维度仍然是照亮当代人思维道路的灯塔。1、正是康德的先验哲学所蕴涵的哥白尼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按照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的见解,康德以前的哲学乃是朴素的哲学,这种哲学蕴涵着以下3个理论预设:一是整个世界都是无条件地可以被认识的;2、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没有任何界限的;3、作为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媒介物---语言也是不成问题的,它并没有给人类的认识活动造成任何障碍性的因素。从历史上看,在康德之前,只有个别学者,尤其是休谟,以其深刻的怀疑精神把康德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迷梦中惊醒过来。休谟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是因果性,他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传统形而上学所认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因果性阐释为主观必然性,即人们在心理上形成的习惯,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奠基于因果性基础之上的传统形而上学大厦。事实上,休谟的怀疑主义危及上面提到的第2个理论预设。康德的先验哲学所包含的巨大创意在于:把对象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提出先验、经验、超验3个不同的概念,并进而阐明,作为对象,物自体是超验的、不可知的,人们能够认识的,不过是物自体向人们的感官显现出来的现象;人的心灵不是像洛克所描述的那样,是一块白板,而是由先验感性(时空)和先验知性(12个范畴)组成的;知识是先验的东西和经验的东西相结合的产物,即现象;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理性的自然倾向是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超验的物自体,结果就会陷入先验辩证法,传统的形而上学就在先验辩证法中兜圈子。康德提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实践立法的口号,强调理性的真正用武之地是实践领域,是实现先验的自由。康德的伟大贡献是开拓出整个先验的领域,证明先天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因果性作为先天知性范畴具有普遍必然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休谟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实质是揭示出整个先验领域,并证明全部哲学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个领域而展开的。只要哲学还向往严格的思考,那么先验哲学就始终是它的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康德所开创的是一种新的先验主观主义,它转变为德国唯心主义系统中的新形式。在当今西方学术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现象学也正是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当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学派都无法回避先验论问题,而当代中国哲学之所以对哲学理论的研究缺乏实质性的推进,因为它始终停留在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的范围内,把全部哲学的严格性得以奠基的先验领域拒之门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康德的先验哲学改变了整个人类的思维方式。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早年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1770年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从此转为研究哲学,他发表的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之形式和原则》首次提出先验唯心主义,经过12年的酝酿与构思,于1781年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著作标志着康德的先验哲学(批判哲学)的建立,后来他又出版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从而构成了完整的真善美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科学知识何以能够成立的问题;第2部分讲批判旧形而上学家的独断论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错误。从表面看它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为了说明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康德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与本体,认为现象是人们直接经验到的,是经验的对象,本体是人们经验不到的,是非经验的对象。知性认识的现象是有限范围内的东西,得到的是自然科学知识,是受必然性支配的;理性要求把握无限的本体,这乃是人的信仰,是自由的。可见,限制现象范围是为本体留地盘,限制知性范围是为理性留地盘,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限制必然性为自由留地盘。从而说明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本体高于现象、信仰高于知识、自由高于必然,这些思想贯穿于康德的3个批判之中。第一章未来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第一、2版序文主要是讲为什么要提出建立未来形而上学的问题。一、《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康德虽然经过12年的沉思,但是由于集中撰写的时间很短,只有45个月,致使这部著作出版后显露出许多缺点:全书过分冗长,内容晦涩难懂,概念前后矛盾等等。康德为使读者能简明和通俗地理解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同时也为了回答一些批评者,并同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划清界限,所以在这部著作出版后的第2年即1783年,他又出版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部著作的书名就清楚地把《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目的鲜明地标出来,即这部著作是他所向往的未来(科学)形而上学的一个导论。那么,为什么建立未来形而上学成为《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部著作第一、二版的序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康德指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特别是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家一直在探讨与研究形而上学问题,但是经历了2000多年,科学的形而上学至今还未建立起来,原因何在?其一,从形而上学本身性质来说,形而上学问题是超出经验的限度,不受任何经验所检验。形而上学是完全(和其它部门)孤立起来的一种理性的思辨学问。它高翔在经验教导之上,在这种思辨学问里,理性其实是它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这样一种情况:似乎在形而上学领域里,谁都可以发表一通意见。在别的科学上不敢说话的人,在形而上学问题上却派头十足地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地妄加评论,这是因为在这里他们的无知应该说同其它人的有知没有显着的区别。致使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成为永无止境的纠纷战场。第一版序文一开头便写道:人类的理性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在它的某种知识里为一些问题所苦恼,而这些问题既然是理性的本性所规定的,它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这些问题又超出了它的一切能力的范围,所以它又不能解答它们。从而理性陷入困境。其2,在独断论的统治下,近代哲学错误地把现象与本体混淆起来。这里主要是指唯理论哲学家(例如笛卡尔、斯宾诺沙、莱布尼兹等)。他们把只适用于现象世界的概念、范畴,扩大了它的作用范围,去说明宇宙、本体。例如:他们用存在与不存在、有限与无限、原因与结果、实体与偶性等范畴,去说明和规定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灵魂、世界、上帝,便提出这些命题:上帝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的,灵魂是否一个实体,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如此等等。康德认为,唯理论者这种作法,不仅不合法,而且也是独断专横。所以独断主义乃是没有事先批判过它自己的各种能力的纯粹理性的独断进程。康德称独断论为专制主义。另一方面,与唯理论者的独断论相反,怀疑论从经验论出发,认为世界真实的就是人所知觉到的东西,因为它能为经验所证明,对于那种人们感觉不到的,不能为经验所证明的所谓本体、整体,是无法过问的,所谓普遍必然知识是不存在的。康德指出:这也是一种武断。他称怀疑主义为无政府主义。怀疑主义,像游牧民族,由于藐视一切生活的安定,就不时所所有的文明社会破坏掉。所以,在反对独断主义时,我们必不能让假借通俗化的名义纵容乱说一通的肤浅行为,也不能纵容把一切形而上学迅速处理掉的怀疑主义。由于上述的原因,致使形而上学的研究一筹莫展,原地踏步不前。形而上学这位曾号称一切科学的女王,现在却为人所鄙视,成为一个孤苦零丁、流离失所的妇人。形而上学的声誉一落千丈,威风扫地。对此,康德在《导论》中作了如此描述:尽管在旧的大学的学科设置中仍然保留着形而上学的影子,尽管科学院还不时颁发奖金,诱使人们写这方面的论文。但是形而上学已经不再列为严正的学术之一了,而任何人自己都可以下这样的判断,即一个有学问的人,当人们想要称他为伟大的形而上学时,他用怎样的心情去接受这样一个虽然出于善意、但是不受任何人羡慕的荣誉。2、向往未来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自然意向在形而上学走向衰落的时刻,有人主张干脆取消形而上学。康德反对这种看法,认为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取消不了的,期望认识宇宙整体,要求把握绝对、无限的东西,是出于人的理性需要,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否则人生就失去了寄托。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向来说,是实在的,不过,要做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或者甚至另起炉灶。这个办法与途径主要是通过对理性本身的批判,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一下人类的理性能力究竟有多大,它的范围是什么,人的理性能力能不能认识和达到无限整体、本体。这就是康德说的理性批判,我所说的批判不是指对书籍和思想体系的批判说的,而指那种在批判之后就可以不依靠任何经验而独立去求得一切知识的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因此,这种批判将决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或不可能,而且确定它的各种来源、范围与限度。康德考察的结果,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不能超越现象去认识和把握本体。康德在这部著作中,前半部详细论证了感性知识和知性知识何以能够成立的问题,认为知识成立必须有两个条件:来自经验的质料和来自先天的形式。康德强调的实际上是形式条件,强调先天直观形式和先天范畴是形成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强调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人的自我在知识得以成立的决定作用。康德花如此多的篇幅讲科学知识成立的问题,是为了说明没有关于本体的知识,知识只限于现象界,这就划清了知性与理性、科学知识与形而上学的界限。康德所以能够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休谟的怀疑论得到启发,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过来。他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什么光明,不过他却打出来一颗火星,……从这个火星是能得出光明来的。的确,休谟打出来的火星,使康德在思想上闪出一道光明,这道光明使他清楚地看到不能用有限的知性的概念(范畴)说明无限本体。知性的概念(范畴)用到有限的经验上,用到具体科学上是合理和合法的;但是如果把这些概念、范畴运用到超感性的无限本体上去,即运用到上帝、世界、灵魂上去,却是不合理和不合法的。第2章知识论《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主要讲两个问题:科学知识成立的条件;科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一、科学知识成立的条件康德指出,科学知识成立具备两个条件:经验内容和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