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导学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人民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纲导航考纲展示权威解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应学生用书P104)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扼杀在摇篮中。(2)国内被推翻的在各地发动叛乱。(3)1918年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苏维埃政权地主和资产阶级2.内容(1)农业:实行。(2)工业:企业一律,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配上:取消,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3.性质: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余粮收集制收归国有自由贸易劳动义务制军事性4.评价(1)积极: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2)消极: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的反对,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广大农民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将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的形式转给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租借制(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行的。3.性质: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按劳取酬工资制社会主义4.影响(1)经济①其实施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②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2)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和苏维埃政权。生产积极性工业化工农联盟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2)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的落后的农业国。(3)为了加强以维护。(4)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基础,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机器装备国防力量民族独立物质技术2.表现(1)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的方针。②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年起,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④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工业化轻工业(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的方针。②1929年下半年开始,至1937年实现。③农业集体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④对富农的财富和进行剥夺,1932年底消灭了富农阶级。3.确立标志:1936年《》颁布。集体化农业集体化生产资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4.内容(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它排斥,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集中于一人手中。(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靠来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市场调节斯大林斯大林行政干预的手法5.影响(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长期片面优先发展严重影响了的发展,压抑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破坏了。(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学术及艺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地方和企业民主和法制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四、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的弊端日益显现。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契机。斯大林模式(2)内容①农业方面a.改变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b.削减农业税,提高的收购价格。c.大规模开垦荒地和。②工业方面:对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③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平反活动。过分集中自主权农副产品种植玉米工业管理体制冤假错案(3)评价①积极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苏联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消极方面: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社会主义改革新经济体制(2)结果①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②由于没有改变优先发展的政策和过分追求稳定,苏联陷入困境。经营管理体制重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①经济:制定“”,试图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②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③国家结构: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公布《》,把苏联由联盟变成了邦联。加速发展战略民主化多党制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2)结果①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奏效。②政治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③民族问题日益尖锐,愈演愈烈,苏联最终解体。苏联共产党民族分裂活动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对应训练本讲课后巩固提升T10)4.苏联解体(1)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2)1991年12月21日,《》签署,苏联完全解体。“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应学生用书P106)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对象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处于战争环境,形势险恶,物资极度匮乏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结束;经济形势严峻,出现政治危机目的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象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流通禁止商品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对象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成效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后引起社会动乱促进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认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则不是,排除A项;B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二、“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1.特征(1)经济方面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2.影响(1)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3)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解析B从材料中全国是统一的“大工厂”和“中央调配”,可以看出B项符合题意,这也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A项错在“指导性”,正确的说法是“指令性”;C、D两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三、全面认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三次改革1.三次改革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模式下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美苏争霸。2.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的联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束缚苏联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3.三次改革的根本不同(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导致苏联解体。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解析B斯大林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但是,题目中的两个例子无法说明此点,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D项表述错误。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例1】(2012·江苏单科,T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对应学生用书P107)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内涵,迁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张、特点进行分析理解。从材料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和“国家调节”等,可以判断出这是新经济政策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变化,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D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