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本单元学习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原是隋唐时期兴起的配乐演唱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它最初在民间流传,晚唐时期,文人开始创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水平。到宋代,词达到了其艺术顶峰。词从风格角度分为婉约和豪放:婉约派的词作,一般香软艳丽,柔到极处,最善娱宾遣兴,写男女幽怨,曲折隐微,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可为代表;豪放一派,则词如诗文,举凡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入词,雄放慷慨,动人心魄,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最是典范。本单元所选八篇宋词,既有婉约,又有豪放,可览宋词大略。即使婉约词人,又婉约中见豪放,或豪放中见婉约,可知词虽有大体,但情为核心。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序题目作者学习目标4柳永词两首柳永1.体会柳永词“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魅力。2.鉴赏柳词的语言,品味蕴含的情感。5苏轼词两首苏轼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2.感受苏轼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1.赏析词中用典、比喻、借代等手法及其作用。2.品味辛词的情感。7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1.赏析词中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手法。2.感受婉约风格,体会词的语言美,品味词的意境。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1.联系背景,了解生平。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理解诗词创作的特色、作家的创作倾向及作品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2.找准词眼,把握基调。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词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思考、反复吟咏,去发现那些最传神的词眼,从而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作品的意蕴。3.立足意象,领悟意境。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外物,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只有抓住意象,领悟了意境,才能称得上是真正读懂了作品。4柳永词两首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忆帝京柳永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赏析:这首词纯用口语白描相思感受,艺术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较有特色的一首。起句由天气入手,写别离滋味,区区数笔把相思者床头辗转腾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准确贴切地表达出来。在质朴无华的词句里,蕴含着炽烈的思念之情。词的下片转而写游子思归,表现了游子在理智与感情上复杂的内心体验:归又归不得,行又不愿行,解又解不开,便只能“寂寞厌厌地”。最后两句画龙点睛,亮明词眼,遂成千古名句。背景助读知识梳理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后世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作“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其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诗》,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背景助读知识梳理《望海潮》作于景德初年(1004),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首词进献。这首词以写景抒情出名,带有豪放词的特点。《雨霖铃》是描写词人离开汴京(开封)时和恋人离别时的心情。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婉约词的名篇。相关链接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如“雨霖铃”就是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婉约派:中国宋词的主要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234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天堑.qiàn罗绮.qǐ叠霶.yǎn羌.管qiāng凝噎.yē暮霭.ǎi切凄切.qiè骑千骑.jì切.除qiē骑.射qí5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2342.解多义(1)胜东南形胜(形容词,优美)卿当日胜贵(副词,更加)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沛公不胜杯杓(动词,承受)(2)泛菱歌泛夜(动词,漂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动词,漂浮)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动词,泛滥)泛爱众而亲仁(副词,广泛地)5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234(3)去此去经年(动词,离开)念去去,千里烟波(动词,远去)大江东去(动词,流淌)归去凤池夸(副词,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4)发兰舟催发(动词,出发)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打开)结发同枕席(名词,头发)发闾左谪戍渔阳(动词,征调)5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2343.辨活用(1)烟.柳画.桥(烟,画: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烟一样的,画一样的)(2)云.树绕堤沙(云: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像云一样茂密的)(3)异日图.将好景(图:名词活用为动词,画图)(4)都门帐.饮无绪(帐:名词活用为动词,设帐)(5)多情自古伤.离别(伤: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伤感)5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2344.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三秋有三秋..桂子秋季秋耕、秋种、秋播的合称,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无绪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没有头绪风情便纵有千种风情..相爱、相思之情情怀、情义,风土人情5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23455.积名句(1)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013·重庆高考)(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2009·重庆高考)(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009·浙江高考)(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008·辽宁高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一体会《望海潮》语言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在词的上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用“形胜”“繁华”总领下文,引出下面的铺叙。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提示:“怒”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据说曾引起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美在什么地方?提示:这两句把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景物高度浓缩在诗句中,给人以广泛的联想。文本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目标二4.在《望海潮》一词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提示: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5.这首词中使用了很多数词,这些数词在表意上具有怎样的作用?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提示:词中使用的数词表示数量的庞大,带有夸张的意味,使词具有了豪放的色彩;能表达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之意。文本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二鉴赏《雨霖铃》的景与情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提示: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采用的是怎样的描写手法?有怎样的效果?提示: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词的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提示: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前者是实景,此处是虚景,是词人“缘情设景”。文本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目标二4.宋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符合这一特点吗?上下片各写的是什么?上片下片提示:符合。上片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渲染氛围;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愁情。(也可以理解为不符合,结合下片虚写的景物分析即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提示:融情于景。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文本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望海潮》一词的上片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提示:《望海潮》上片先从地理角度——东南形胜、地位角度——三吴都会、历史角度——钱塘自古来写杭州的美好,然后“钱塘自古繁华”一句中的“繁华”引领下面的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文本对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谈谈你的理解。提示:观点一:《雨霖铃》属于“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种。从词的内容上看,两人相见无期,“此去经年”,应是“相见难”;从“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等句,不难看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可谓“别亦难”。观点二:《雨霖铃》属于“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种。词人与恋人长亭一别,相见无期。分别只是瞬间的,思念却是漫长的。从“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可以看出,去地之远;从“此去经年”,可见归期之遥。正体现了“别时容易见时难”。我的观点:文本对译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问题导思望海潮上片:山水美丽,都市富庶都会——烟柳、风帘、人家形胜——云树、怒涛繁华——珠玑、罗绮下片:人民的生活和平安宁西湖美景——桂子、荷花人民游赏——羌管、菱歌盛赞孙何——声势、高雅文本对译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问题导思《望海潮》工于铺叙,巧于安排《望海潮》起首三句,一说地理,二说都会,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洞察全局,统帅全篇,为下文张本。“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两句,前写环境,后写住宅,继以“参差十万人家”一句总括。词中接着写钱塘江,对“东南形胜”做进一步的交代;接着又写市场、住家,对“繁华”做进一步的描述。下片转写西湖,从环境写到生活,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祝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整篇以铺叙见长,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都勾勒有力。《雨霖铃》融情入景,虚实相生《雨霖铃》中,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交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下片,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以“杨柳”“晓风”“残月”设想之景,铺陈心中的愁绪,使“无情物”变成了“有情话”。上片,实写词人离京时的情景,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景、虚事、实情。这样虚实相生,拓宽了词的境界。文本对译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问题导思学以致用借鉴《雨霖铃》中虚实结合、缘情设景的手法,为词人(柳永)和恋人设想一个由期盼到相聚的场面,然后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描写这一场景。200字左右。文本对译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问题导思文本对译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杭州地处东南方,地势优越,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是自塘自古繁华。古以来繁华的地方。形:地理形势。胜:美好。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树如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