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模拟卷(三)-文档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2019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三)一、积累与运用。(含1—7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但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看透了人间烦恼,了却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1.请用正楷将第①②段中画横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分)第2页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2分)(1)模.糊()(2)古刹.()(3)执着.()(4)浮.雕()3.第②③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分)答:4.仿照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2分)答:5.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1)挖掘辐射怂恿粗制烂造中流砥柱(2)诓骗博客茏罩胆战心惊众志成城(1)改为(2)改为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A.唐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三峡》里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第3页B.《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事件,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D.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7.按要求默写。[第(7)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1分,共10分](1),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2)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3),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4)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5),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7)经典诗词往往给人以力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是舍生取义者宁死不屈的誓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是仁爱者博大宽广的济世情怀;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是奉献者献身精神的赞歌。第4页(8)思乡是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请你写出连续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二、阅读理解。(含8—22题,共40分)(一)诗歌赏析。(第8题,3分)品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8.“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3分)答:(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第5页[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城百尺,清深多修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注]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3)北堕.小潭()(4)卷.石底以出()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6页11.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译文:12.[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13.在文言名篇中,像柳宗元所写的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章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答:(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11分)“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第7页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第8页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有删改)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1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答:16.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答:17.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第9页答:(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2题。(14分)书香作伴丁立梅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属于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第10页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地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书。读到高兴处,他拊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如桐花一般美好着,与书有关。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第11页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有删改)18.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2分)答:19.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3分)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所选词语表现了“我”的心情。20.文中第④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