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中医护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分为基础护理和内、外、妇产、儿、骨伤、针灸、肛肠、皮肤等各科的专科护理,其中包括大量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知识。中医临床历来高度重视护理工作,认为疾病的治疗主要靠“三分治,七分养”。在古代,没有专职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同时由医生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学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节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最早的卫生保健,与火的利用密切相关。1.用火御寒,减少因风寒而引起的外感疾病2.火的利用,使人类由生食进入熟食,减少了疾病,又可防止胃肠疾病。3.火能祛寒除湿,改变居住环境,防止风湿二、夏-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对医学的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出现了专职医生。在卫生保健方面,已指出:“鸡初鸣,咸盥漱”,饮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常以两手试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顺发摩项良久,摩手以浴面目,久久令人明目,邪气不干”等。三、战国-东汉时期(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该书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理、心理养生护理、服药护理要点以及针灸按摩、四时季节的护理技术等。《黄帝内经》饮食护理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宜,五菜为冲,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五脏病变饮食的禁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心理护理: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二)《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该书根据药物性能与功效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天,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为佐使,主治疗以应也,多毒,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用药原则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创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宜。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三)《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如《伤寒论》桂芝汤在煎煮时应“以水七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而服药后又应“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还应“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并认为出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等。(四)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吸取前人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说明五禽戏是体育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一种增强体质,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体操,是一些慢性病、体质虚弱者在治疗与护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五禽戏”创立了我国医疗、护理、体育三位一体的世界最早健康保健方法和外科护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疗腹水患者的饮食要求时说:“勿食盐,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鱼佳也”。治疗创伤大出血护理时指出“凡金创出血,其人若渴当忍之,常用干食并肥脂之物以止渴,慎勿咸食,若多饮粥悲,则血溢出杀人,不可救也。”五、隋唐五代时期(一)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该书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对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指出“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等。(二)孙思邈与《千金方》该书“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两篇,专论医德,强调医家对病者要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治病要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并阐述了临床各科的护理及食疗、养生等内容。如喂养婴儿方面指出:若不嗜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疾病。(三)王焘与《外台秘要》该书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护理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对伤寒、肺结核、疟疾、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的论述。如对肺结核的病情观察,指出病人下午均有可能出现潮热、盗汗、面部潮红,以及日渐消瘦,若有赤黑色大便或腹水者,则是病情发展的象征。六、宋金元时期(一)重视营养学,发展食疗养生护理(二)重视调理脾胃的护理:如著名医家李东恒认为“内伤脾胃,百病乃生”,“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等(三)建立了滋阴降火护理法则:如幼年时不易过于饱暖,青年当晚婚以待阴气长成,婚后应节制房事,不能快情纵欲等·····七、明代医学与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一)温病护理特点的出现(二)养生保健护理的发展(三)医学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八、清代的医学与临证护理叶天士十分重视饮食护理,强调食养理论,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主张用质重味厚的血肉有情之品来填补体内精血······。第二节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一、一视同仁、廉洁正直、忠于事业二、谨慎认真、作风正派、不畏艰苦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尊重通道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第一节基本特点一、整体护理:源于中医人体观的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二)人和自然的关系(三)整体护理:三因制宜与重视生活质量护理二、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特点,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施护”。辨证: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症候定性。施护:在辨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症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又从辨证所确立的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辨证施治与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第二节护理与治则治则:就是通过辨证提出的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总结出来的治疗法则,直接指导着临床的具体立法和处方,也直接指导着护理法则的制定。中医护理总原则一、扶正祛邪:《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和护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过程向痊愈方向转化。扶正:是利用辅助正气的各种治疗和护理手段,如药物、气功、药膳、营养、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疾病的抗病防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扶正法适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祛邪法适用于单纯有邪而正虚不显著者。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若先祛邪,反而会进一步损伤正气。二、护病求本:指护理与治疗,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和治疗,这是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的根本原则。如头痛:可由外感、七情、血虚、气虚、痰湿、肝阳上亢、淤血、外伤等多种因素引起,要做好护理与治疗就必须找出原因所在,然后分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痰、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护理与治疗。(一)正治与正护法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如热邪所致热病,病的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在治疗和护理上,取寒性药物治疗及取寒凉护理法,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与护理法则。(二)反治与反护法1.热因热用:指用热药、热护法,治疗护理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但其实质热证是假象,又称假热。如内脏虚寒,阴邪太盛时,会出现阳气上浮,反见面红的假热症状的戴阳症。此法适用于真寒假热的病症。一般护理第一节:病情观察中医护理对病情观察有其独到之处,有一套完整的中医护理方法。因此,必须掌握观察的要点、掌握证候传变规律,如:因肝藏血,脾主运化,感学有赖与脾的滋生,脾的运化又赖与干的疏泄,若肝气郁结,不能疏泄,科影响脾之运化,在病情观察时可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再如:胃火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目赤等。病情观察的方法(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如:望诊:病人目光无神、语无伦次、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等既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若危重久病、失神多日,突见病情似有转机,精神好转,目似有光,言语不休,语音清亮,既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此乃假神。若见病人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淤血或惊风。面呈赤色,多为热证、实证;若病人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为阴证、虚证;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症;牙龈红肿灼痛,说明胃肠实热;舌色鲜红,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边红属肝胆热盛等。(二)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病情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运用辨证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判断与确定疾病的性质与部位,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临床常用病因辨证、八钢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一、顺应四时调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明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以善于养生之人,春夏两季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注意保养阴气以顺应季节变化。如春天应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期、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等。二、环境适宜避外邪外感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及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如为病人安排病房时,寒症、阳虚者,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而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安置在背阴凉爽病室,使患者感到舒适。此外,阴虚热证病人病室温度宜稍低,阳证、寒症患者病室温度应稍高;热证、阳亢者病室光线应偏暗;痉证、癫狂症者应用暗窗帘遮挡,因强光可诱发惊厥等。第三节情志护理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情绪变化,最早被归纳为五志,以后人们又把五志衍化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并不成为致病因素,但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则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经络功能失常而发生疾病等。情志护理的方法1.说理开导法:《灵枢.师传》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为说理开导的起源。2.释疑解惑法:3.移情易性法:又称转移法,《理淪骈文》:“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亦。”4.以情胜情法:指以一种情志拟制另一种情志,以消除或淡化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5.暗示疗法:如:望梅止渴饮食护理饮食的性味与功效: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性味的食物进行配膳,做到寒热相宜、五味调和。清补类食物:一般均具有寒凉性质。如:鸭、鹅、鸡蛋、豆腐、甘蔗、绿豆等。常用语而行病症的调护,具有清补功效。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