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古村是年代久远、拥有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已有800多年建村历史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现有180余座620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明清时代建筑.该村至今仍保存有门第匾额和皇帝诰封挂匾200多块,在这里可以看到清代奇特的“闺女楼”、“公子床”、“秀才街”、“举人巷”,以及明代村民为防御敌人进攻而有意构造的“迷宫”巷道。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该村人才辈出,灿如繁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榜上有名,先后有百余人考中秀才,160多人出仕,受皇朝诰封30余人。出仕者担任的职务上至代理两江总督、布政使、按察史,下至知县、县令,任职地方北到黑龙江、辽宁,南抵广东、云南,东有江苏、山东,西至四川、西藏,中达河南、湖北,遍及全国。据有关史学专家考证,江头村爱莲宗祠及古民居建筑群极具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江头洲古村落地处广西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青狮潭镇,距九屋街半公里,位于漓江支流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畔,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180户,800余人。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三代的建筑。整个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屋檐层叠,古朴典雅。江头洲古村落地处广西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青狮潭镇,距九屋街半公里,位于漓江支流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畔,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180户,800余人。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三代的建筑。整个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屋檐层叠,古朴典雅。字厨江头的母井,江头人永远都充满者深邃的思辨。初看像枚铜钱,老村长告诉我们这里包含“天圆地方”的思想,正确错误姑且不论,而他们对于广袤宇宙的思索足以让我们这些只顾赚几枚铜板的人汗颜。曾经在安徽池州杏花村,也看到过一口古井,年代之久可以与之媲美,而且能娘出好酒,应该说这里是正中的杏花村,不凭别的,单单就杜甫老先生“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就可判断杏花村不可能在黄河北面的山西,但奇怪的是,汾酒集团却堂而皇之的盗用了“杏花村”的名号,而真正的杏花村所产之酒却只能叫“黄公酒”,(我现场尝过,所以我敢负责任的说,以我六年的酒龄,此杏花村之正中酒比市面上“杏花村”任何档次的酒都要强,其原因主要就是那口井),汾酒集团的的做法,真是无耻到了极点,为了蝇头小利,宁可篡改历史,篡改事实,不尊重前人,很难想象他们在反对小日本篡改历史时是否发至内心。保护知识产权可以理解,但知识产权的最初归属权却没有搞明白,这就是杏花村的遗憾,也是杏花村的悲哀。问题何在,恐怕缺的就是思考,缺的就是对于文化的继承,保护和抢救。江头洲姑娘节的来历:江头洲是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南国第一村”之誉。明清时期,科举入仕为官者居南国诸村之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演绎着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故事——江头洲姑娘节。传说在明清时期,江头洲有一户家道贫寒人家,主人叫周老二,夫妻俩开荒种地,种棉花,种青麻,但一年到头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农历五月十四的清晨,江头洲雾气笼罩,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突然,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划破了黎明的宁静。这银铃般的声音是村里以前从未有过的最响亮动听的婴儿声,村里人都说孩子长大了定有一番作为。因为孩子出生在全村最穷的周老二家,又是一个女孩,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叫她——苦妹。江头洲村是官宦聚居的地方。人杰地灵的江头洲赋予了聪明伶俐的苦妹许多灵性。苦妹渐渐长大了,8岁时她看见大户人家穿着绫罗绸缎出出进进,心里便荡起了羡慕的涟漪。于是,晚上经常做起自己纺纱织布、制作各式各样美丽服饰的梦。当时的江头洲,家家户户都种有青麻,成片成垌,长势良好。每年的四五月,青麻成熟的季节一到,苦妹便到田里割青麻,回到家精心加工做成漂亮的衣裳。苦妹心灵手巧,纺成的纱精细而柔韧,织成的布柔软而鲜艳,绣成的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时一些大户人家的小姐觉得苦妹的手艺好,常常拿一些自己喜欢的花色叫苦妹照着绣,还要苦妹手把手地教,而苦妹总是耐心地教她们。渐渐地向苦妹请教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苦妹娴熟精湛的手艺在九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为了生计,苦妹家还饲养了一些鸭子以换些油盐钱。苦妹经常到芦苇荡里放鸭子,鸭子是苦妹童年的伙伴,每天,苦妹把鸭子赶下河,就会跟它们说话唱歌。开心的,苦恼的,伤感的,苦妹都会跟鸭子说。鸭子似乎很通人性,苦妹开心的时候,它们就拍着翅膀围着她欢快地“嘎嘎”叫;当她伤心的时候,它们会俯首亲吻苦妹莲藕般的双脚,痒痒的,直到苦妹破涕为笑;当她生气的时候,它们任苦妹使小性子,听凭她用柳枝轻轻地抽打自己。苦妹养的鸭子肥大快长,产蛋率高,因此,她经常挑些鸭子和鸭蛋到集市去卖,这样苦妹家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生活好起来的苦妹乐善好施。村里及附近村屯的困难户和鳏寡孤独老人她都积极去帮。村里有个困难户周四婶孤苦伶仃,苦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有空她就跑去帮周四婶洗衣煮饭,担水砍柴,像亲闺女一样陪她拉家常。鸭子下蛋了,她都要先送几个过去。逢年过节,给周四婶捎去鸭子和糖果自然少不了,有时还把她接到自己家里过节。只要有人说起苦妹,周四婶总是露出幸福的微笑夸道:“好姑娘啊,这么善良的妹仔将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后人为了纪念美丽善良的苦妹,就将她出生的那天定为“姑娘节”,期望自己也生个养个像她那样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女儿。江头洲古村建筑群颇具规模,有古亭、古塔、古桥、古牌坊,还有古祠堂、古屋、古阁楼、古庭院、古巷道、古井、古碑等。全村民居180多座、620余间,其中明清建筑占60%。不同时期的民居具有不同特色,元朝房子抬梁封闭式结构;明朝房子穿斗式结构;清朝房子宽阔气派。村中有奇特的“翰林第”、“进士宅”、还有“仕宦德宅”、“举人巷”、“秀才路”等。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是爱莲祠堂、凤凰桥和字厨塔三处。村中古民居的大门框架上方通常门簪千金锤,门额上挂有各种横匾,都是清一色的红木金字的匾额,如“解元匾”、“进士匾”、“四代翰林匾”、“五代知县匾”、“知州匾”、“奉政大夫匾”等,显示出每家的仕宦履历。旧时的湘桂官道,现在通马车看起来稍显困难,但风骨犹存!爱莲家祠,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后裔的一支游历桂林时定居江头村时所建,周氏家族显达于明清两代,家族中尽出达官显要,爱莲家祠取意于周敦颐的《爱莲说》,意为告诫子孙要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村中百姓的话说就是要“做人也要和莲花一样,清清白白,忠心耿耿,爱国爱民”。村落中有的门户上挂有“监生”、“同知”、“知县”、“知州”,也有“奉政大夫”、“太史第”、“布政使”、“中宪大夫”等等,几乎家家有品秩“中国科举仕宦第一村”之称。周氏家族的兴旺,其源于家训和家国理念。家训告诫:“循礼、慎言、敏事、亲贤”。周氏后裔中为官清廉,个个为家族光宗耀祖。良好的文化氛围或孕育了一个传奇。今天的中国社会人口急剧膨胀,流动范围和速度都非昔日能比。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旧的宗祠不见了,家族精神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失落了,儒家广为传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基本散失,士大夫精神中的精粹没有得到弘扬,相反的是一些糟粕被日益的放大。一些领导干部不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名青史为追求,而以追求金钱、美色、更大权力为目标,不以保护环境,发展地方教育、兴修水利等长远性的施政纲领为要旨,却以短平快见效显著的政绩工程为动力。不以贪婪为耻,却以享受为荣,更不以使家族蒙羞为耻。家族形式上的消失,精神上缺乏凝聚力,使得部分人为所欲为,迷失在现代人生活的泥淖里。旧的家族形式消失了,它或许是一种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冲击,也是现代文明的必然,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家族也正在形成中,如富二代的家族企业,如红色后代的家族政治,但是如何让家族企业或家族政治走的更高更远,形成一种社会传统和家族规约,形成对社会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可能还需要历史的积淀。唐龙朔二年(662)[一说武德四年(621)],析始安置灵川县,属桂州总管桂州。先属楚,后归南汉。[据清·吴任臣《十国春秋·楚·文昭王世家》:“开运三年(946)春三月,升桂州全义县为溥州;仍改全义县为德昌县,并割桂州之灵川、广明、义宁等三县隶之,从王奏也”。宋隶广南西路静江府。元隶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清属广西行省桂林府。武信骑尉、武略骑尉、武德骑尉这三个都是清武职官员的封号。武德骑尉,武职正五品封赠,从五品为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职正六品封赠,从六品为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职正七品封赠,从七品为武信佐骑尉。江头“五代知县”第一。全村人才辈出,秀才上百,其中举人27人,会试贡士8名,进士8人,任职官阶有:代办两江总督、布政使、按察使、部主事、卫千总等,有显赫政绩的达40余人,有鸿篇论著的20余人,现存名著达22卷。该村至今仍然保存有门第匾额和皇帝诰封挂匾200多块。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孙氏家族中共出了翰林二人,进士三人,拔贡四人,县长、秀才多人。是当时荥阳东部郑州西部较有名气的名门望族。据查孙氏家族中最早进入仕途的是孙树之,他幼时家贫,靠其兄孙均卖豆腐为生,供其读书,他勤奋好学,于1825年(清道光乙酉年)获拔贡衔,在山东禹城、菏泽县任县知事,因政绩卓著,民众集资赠一匾额,上书“同卿仁慈”悬挂在孙宅大门上直到民国初年。其长子孙钦昂,他也是1825年拔贡,1855年(咸丰五年)中举,1856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甲子年调任广西学政,福建省兴、泉、永道,官居三品。其季子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1868年任刑部主事,广西庆远府知府、桂林府知府。孙树之之孙钦昂之子孙综源,于清光绪十一年(1875年)钦点翰林,尊其父孙钦昂为“老翰林”,故人称“小翰林”,习称“父子双翰林”,加上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三人合称“一门三进士”。为此皇加封孙树之资政大夫(文官二品),其克孙均追赠中宪大夫(文官四品),以示对其兄的褒奖。积德行善中宪大夫学正监生江头村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古村落之一,具有众多文物古迹。有“诰封碑”、“功绩碑”、“救命碑”、“一品夫人碑”,还有古牌匾、古字画、古书、古砚、古楹联、古陶瓷、古石刻、古雕板、古镂床、古饰器,有宗谱、家谱、古印章、古灯、古石墨、古刀枪等。全村古物的雕刻种类多样,有木雕、石雕、砖雕等。镂花有历史人物、花卉、树木、竹子、果实、畜禽、飞鸟、野兽、昆虫等20多个类属,共500多种。镂刻的形式有平雕、浅调、深雕和透雕,有关专家称江头村为“中南镂花第一村。”它们多雕刻镶嵌于各家大门上方的格心,下方的裙板以及窗户之上。如周冠家的镂花,是“八仙”的宝贝,分别为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牛角、韩湘子的笛子、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曹国舅的扣板、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再如父子翰林周冠、周绍昌家的镂花有“鹭鸟莲花”、“喜鹊梅花”、石榴、蜜蜂等,分别寓意“一路(鹭)连(莲)科”、“喜上眉(梅)梢”、“多子多福”、“幸福甜蜜”等。江头周氏的碑刻大都随时间的推移而被毁坏,有的散落荒山野郊。近年来江头村村民自发寻找周氏碑刻,获得者皆保存于爱莲祠堂大门楼内侧,供游人观赏,主要有《周履泰诰封碑》、《周启烈诰封碑》、《周履泰墓志铭碑》等。江头村的美食有独特的玉兰片、江头糍粑、江头酸笋、五月棕、周氏水豆腐、糯捞腐、脆芋菜、周府醇糯酒、粉蒸肉、醋血鸭等,另外,寿仙桔、六都茶、油粘米还曾经是当时向京城进贡的礼品。江头村的民间文化传说有:东山仙姑、护龙河、笔架山、六都观景峰、大力神古井、金银地、仙人山、聪明井等。传说周氏子弟正是因为喝了聪明井里的水,才变得聪明智慧,发奋攻读的,结果出了仕人无数。江头村民间艺术流传有:抬仙姑、舞龙、调狮、桂剧、彩调、渔鼓、锣戏等。首届九屋镇迎春文艺汇演也于2003年春在江头村爱莲家祠成功举行,文艺汇演主要既有民间小调,也有时尚歌舞,深受广大村民们的喜爱,还引来了数家媒体的采访、报道,借此能吸引桂林市民。江头村“诰命传奇”的民间故事还被桂林市彩调团改编成同名彩调,在江头村上演时引起了村民与游客的轰动